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一


  卷三十二

  ◎西南洋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一

  五印度之疆域,南印度以大海界之,西印度有紅海、地中海界之,古今截然不紊。惟東北二印度,陸地界淆各國。然東印度航海相通,商夷共習。至北印度中隔蔥嶺,所幸克什彌爾為唐宋之迦濕彌羅國,千餘載不易。有大雪山界其北,得據為北印度之罽賓,自元始以鐵門為東印度,明始以賽馬爾罕為古罽賓,於是印度北境終不可明。考《皇清通典·邊防門》曰:自塔失罕西南行七百裡外,逾錫爾河,又逾那林河,為賽馬爾罕城;又西南為哈那科爾城,又西臨達裡岡阿泊,是為西海(此西海即鹹海也)。一統志》曰:納林河在蔥嶺西北,經流數千里,霍罕、安集延、塔什幹諸國瀕以居。其水發源布魯特境,西行過安集延城北,又西過瑪爾哈朗城,又西過賽馬爾罕城北,又折東南入于達裡岡阿泊。泊廣千餘裡,為西境巨浸,凡蔥嶺西之水皆歸之。是賽馬爾罕城實在敖罕境內,為古大宛之區。南距克什彌爾尚二千餘裡,而以為古之罽賓,其顛一。

  《明史》又稱賽馬爾罕疆域,東有養夷、沙鹿、海牙、賽蘭、達失幹(即今塔什幹),西有渴石、迭裡密諸城,又渴石西三百里,大山屹立,中有石峽,兩岸似鐵,路通東西,番兵守之。謂即元太祖至東印度鐵門關遇一角獸之地,或疑渴石即克什彌爾。考《明史》言渴石在賽馬爾罕西南三百六十裡,宮室壯麗,為其先賽馬爾罕酋長所居云云,若克什彌爾距敖罕,豈止三百餘裡,且克什彌爾乃元初篤來帖木兒所封,賽馬爾罕乃駙馬賽因帖木兒所封,各人各國(《元史·地理志》:乞石迷西,即克什彌爾),何得以此帖木兒當彼帖木兒,張冠李戴,南轅北轍。蓋克什彌爾之地,北負雪嶺,三垂黑山,疆域險固,自古別為一國。賽馬爾罕不能越險而並有之也。其顛二。

  鐵門見《唐玄奘西域記》,在縛芻河之北,出鐵門,過睹賀羅國,南北千餘裡,又逾大雪山國,至迦畢試國,凡數千里而後至北印度迦羅國。邱長春《西遊記》:過鐵門後,逾七日渡小河,又七日渡阿母河,又四日,方至元太祖行在。時太祖恐印度炎熱,故回雪山避暑,是雪山距鐵門南北已二千里。《蒙古源流》雲,成吉思汗將進征額納特阿克,直抵齊塔納淩嶺之山脊,遇一獨角獸名曰賽魯,奔至汗前,屈膝而叩。汗曰:彼額納特阿克,乃古昔大聖降生之地,今奇獸至前,殆上天示意。遂振旅而還。此明言遇獸在雪山,非鐵門,非東印度,且非因楚材之諫。蓋楚材在西域十餘年,止駐守尋思干城,即賽馬爾罕城也,終身未至印度北之大雪山。後人作《耶律神道碑》者,必欲歸功楚材,故移雪山之事於鐵門以遷就之。不知千里之謬,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顛三。

  元太祖軍逾雪山,追算端,實止至北印度,未親至中印度,有《長春西行記》可證。若僅及鐵門,則北印度尚未至,況能逾中印度而至瀕海之東印度乎。此則萬里之謬,亦始於《耶律神道碑》,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顛四。

  漢時大月氏、大夏境域,即賽馬爾罕之域,兼今敖罕、布哈爾、愛烏罕諸部地。自嘉靖後入貢,一國稱王五十餘人,則已四分五裂。故今蔥嶺西無複賽馬爾罕之名。而圖西域者,尚列其舊國以統蔥嶺諸部。《坤輿》、《職方》諸圖,《海國聞見錄》、《莊氏地球圖》並同,殊非核實從今之義。故詳辯之,以祛正史之誣,並以祛後來諸圖之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