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楚材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
青霞先生文集序 |
|
(作者: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上書詆宰執。宰執深疾之,方力構其罪,賴天子仁聖,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北敵數內犯,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敵之出沒,不及飛一簇以相抗。甚且及敵之退,則割中土之戰沒者與野行者之馘以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無所控籲。軍既憤疆場之日弛,而又下痛諸將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國家也。數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鬱發之于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也。 君故以直諫為重于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譏刺,稍稍傳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而君之禍作矣。君既沒,而一時閫寄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又未幾,故宰執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門人給諫俞君,於是裒[póu]輯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而其子以敬,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遺乎哉?孔子刪《詩》,自《小弁》之怨親,《巷伯》之刺讒以下,其忠臣、寡婦、幽人、懟士之什,並列之為「風」;疏之為「雅」,不可勝數。豈皆古之中聲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猶曰「發乎情,止乎禮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焉耳。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蕡[fén]之對疑於亢,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薦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他日國家采風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乎?予謹識之。 至於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於故不著。 【作者簡介】 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湖州府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官廣西兵備僉事時,曾領兵鎮壓廣西瑤族農民起義。 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至於作品內容,則主張必須闡發「六經」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對韓愈、歐陽修和蘇軾尤為推崇。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刻本罕見。行世者有《茅鹿門集》。 【注釋】 1.馘(guó):被殺者的左耳。古時作戰憑割取敵人的左耳來計功。 2.菅(jiān)刈:割草。菅:草名。這裡指像割草一樣殘害百姓。蒙:欺騙。 3.諸什:諸篇。 4.閫(kǔn)寄:統兵在外的人。閫:特指部門的門檻;寄:託付。 5.尋:不久。坐:因。 6.裒(póu)輯:搜集、編輯。裒:聚。 7.《小弁》:《詩·小雅》篇名。相傳為西周末年,周丞王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太子宜臼。宜臼被廢後,作《小弁》詩,抒發自己被棄逐以後的憂怨。 8.《巷伯》:《詩·小雅》篇名。相傳巷伯被讒而受宮刑,氣憤之下作此詩。 9.遽遺:驟然刪除。 10.屈原之騷: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貴族。輔佐楚懷王。後受貴族子蘭、靳尚等人讒毀,被放逐。「騷」即屈原所作的《離騷》,抒寫他的理想抱負和這種抱負不能實現的悲憤心情。 11.伍胥之諫:伍胥,即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諫:指勸吳王拒絕越王勾踐的求和,並停止伐齊,被夫差賜死。 12.賈誼之疏:賈誼,西漢初期傑出的文學家、政論家。他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後受排擠被貶,不久抑鬱而死。 13.叔夜之詩:指嵇康的《幽憤詩》。嵇康,字叔夜。魏晉之際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被司馬昭所殺。《幽憤詩》是嵇康被捕後在獄中寫的。 14.劉蕡[fén]之對:劉蕡,唐代人。文宗李昂時應賢良對策,激昂慷慨,怒斥宦官罪行而被黜落。對:指劉蕡所上對策。 15.薦紳:同「縉紳」,本指古代官員的一種裝束,這裡代指官員。 16.識(zhi)之:記下這篇序。識: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