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八二 |
|
【雲南】 雲南府城西南三十里,太華山寺山茶八株,高四五丈。香閣前古椿圍二丈,蒼幹入雲,千餘年物。府城南昆明池山茶亦大。 安寧州西岸曹溪寺,曇花一樹,相傳自西域來。扶疏百尺,綠紫白花,移植他處終不復活。溫泉側有無名樹僅四五尺,蟠根石崖,四時不凋,亦不長。楊用修有「瑤草蟠千年」之語。今距用修百年矣,形質如故,不知其何木也。 江川縣北二十里雙龍鄉有古樹,不知其名,春茁葉自南則旱,自北則雨。自東自西則風雨時,禾黍登。四圍併發,則饑饉旱澇。驗之不爽,亦不知昉於何代也。 太和縣上關和山之麓,有樹高七八丈,葉如桂花白色,每朵十二瓣,應月數遇閏加一。相傳仙種,更無別本。土人因其地名之,曰「和山花」。 白崖川□□□菩提樹高四丈。臨安府□□□荔枝二樹,並合抱。 武定府城西五里,獅山上小池旁羅漢松一,大數十圍,霜柯鐵幹,世所罕見。金齒衛城東北八十五里,瀾滄江其南三十里,有萬箭樹。段氏時,蒲蠻出沒,經此過者射其樹以厭勝之,至今猶然。高丈餘,鏃如蝟刺。 【貴州】 貴州金雞驛東十余裡松樹山,山石如台,高數千餘尺,上五松。自漢以來,至今不改柯。(《馮元成集》) 談遷曰:余輯古木在今者,據地志及文士紀詠耳。秦蜀閩粵滇黔中,地多深阻,歷代采木輒致異材,而徵文考獻,自恨寒儉,誠為寸朽貽笑鄧林也。 【穀】 秈稻。宋大中祥符五年求之占城,分給江淮間者,耐早熟。 江西建昌府產銀珠米,宋時太守沈造嘗獻。 金華香粳,梁開平中赤松壇道士周口,獻松澗西粳米于錢武肅王曰:「此實仙種,三秋穗重香濃,止五十區。鼠則野狸逐之,雀則蒼鷹逐之。」王密遣張思敬往視,果然,遂賜紫衣錢帛。明初沿宋制,歲貢香米三十石。太祖曰:「我訪知民間,擇圓淨者用黃絹袋盛貯封護進呈。今後同秋糧送納,不須歲貢勞民。」自此遂絕。(《金華府志》) 平涼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平涼府志》) 襄城縣土產芒大麥米,大麥亦可釀酒。《漢書》揚州有桃花米,即今泰州紅也,為下品。 米豆,雷州府思靈島出。枝葉似柳,花如烏豆,一種之後數年生實。淮南子豆之美者有米豆。 四川山峽產雲南稗,一曰鷹爪稗,以形似名。亦播種畦植,與五穀爭植,東南所無也。 【竹】 杭州余杭縣之洞霄宮,竹葉采之或不露骨,雲「無骨箬」。 嚴州越王竹,聞人聲則縮入沙中。 延平府劍津西山有朱竹數頃。按朱竹,世未之聞。元時宋仲溫在試院卷尾,以朱筆掃之,故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管夫人嘗畫懸崖朱竹,楊廉夫題曰:「網得珊瑚枝,躑躅篔簹穀。明年錦棚兒,春風生面目」。蓋畫中朱竹,不謂實有之也。 鄱陽人言山中產異竹,高十餘丈,其徑盈尺,截而為筒,往往得泉甚甘,山人亦多壽考。(陶安《學士集》) 袁州蘋鄉縣羅霄山,晉葛洪修煉處,壇生二竹,風動如掃人,謂之「掃壇竹」。又嶽州平江縣幕阜山,一名天嶽山,上有仙壇瑞竹,同本異幹,隨風掃地,名為「掃壇竹」。 均州西南薤山孤竹三莖,曆三年一筍生。一筍甫成,則一竹枯,代謝不已。 茶陵州真仙洞,有竹節長一尋,徑數尺,名曰「雲英」。 廣州增城縣東南二十三里,猊山產娑羅竹,圍三四尺,性至堅,土人取以為弓。 衡州衡山有萬年竹。 惠州羅浮山有巨竹十圍,節長二丈,曰「龍蔥竹」。 平樂府平樂恭城二縣出筋竹,可作衫,充暑服。 峽州宜都縣飛魚口產紅竹,大者不過寸許,鮮明可愛。又有竹斜節如龍鱗,山園中間有之,不多得。 【長韭】 浙江象山縣東南百余裡,大海中韭山產大韭,遍地為然。 四川邑梅峒長官司南八里,昔有人遺韭種山頂,韭長丈許,四時茂盛,民多食之。 【彭侯芋】 福建連城縣蓮峰山產彭侯芋,葉大如盤,冬夏不枯。過年子落崖下,人難取。取以□□亦不能熟。舊傳彭侯所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