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六 |
|
【高巽志諡】 建文中,太常寺右少卿兼學士高巽志,諡「文忠」。(貢士沈佑《秀水志》) 周玄初《鶴林集》,巽志作周尊師,《傳》後題洪武三十五年歲次壬午春正月,前吏部侍郎太史河南高巽志。革除之後不著建文職官,而《遜國記》未之詳,俟更考之。 【建文遺臣】 金華楊榮,由歲貢,孰尚風節,以詩文名,官國子助教,靖難末棄官歸。永樂初詔錄舊臣,榮辭不赴。強至途中,歎曰:「吾何顏複樹名仕籍乎?」遂赴水死。 朱甯,一名寧,字士安。洪武中嘗為汀州同知,調河間,奉母就養。時守闕,甯署郡符。未幾靖難兵起,倉卒城陷,遣人送母由間道馳歸。抱印抗節,因械軍中。永樂初謫戍良鄉十餘年,備嘗艱苦,作耕雲軒以自適,後赦歸。以主簿起,竟不就,辭疾歸。母已沒,痛悼不已,廬墓終身。(以上俱《易溪縣誌》,先屬金華縣。) 仙居顧碩,以通經石樓知縣,擢吏部主事。文皇帝即位,召之不赴,棄官逃去,為富家牧牛。每至山椒水湄,輒飲泣微詠。出牧攜一竹笥,緘滕甚密,暮歸即枕之臥。或問此中何物珍之乃爾?即悶悶不答。至永樂終,盡赦死義家,聞之歌曰:「騎牛緩緩過前阿,手執牛繩口歎歌。牛飽人饑欲歸去,幸何幸何幸幸何!」乃開笥出衣冠服之,辭主人而歸。詢其詳,乃碩也。(《仙居縣誌》) 袁敬所者,不知其名。永樂初流寓常山之松嶺,為人易直。善飲,飲酣輒書淵明《五柳圖詩》,書罷擲筆悲吟,繼以濺淚。又常夜宿旅店,聞人行聲起,題詩於壁,悲吟達旦。一江西布商見之,曰:「此吾鄉某編修,何為在此?」袁趨掩其口,商佯不顧而去。後十餘年贅一嫠婦,死婦家。藜杖芒鞋白衣裘,山中甲子自春秋,呼兒點(先帝禦諱)門前柳,莫遣飛花過石頭《題淵明五柳圖詩》。 宣德初有綿竹山人,題詩於浦城之黎嶺:「山河形勝今猶在,宮闕趨蹌事已非。冀野風生雙虎門,咸陽火起一龍飛。傷心何忍聞黃詔,稽首無緣見袞衣。擊石猶懷千古恨,仰天血淚不勝揮」。 萬州海雲庵有老僧示寂,衣上有詩:「十年依佛國,萬里走天涯。舊主無尋處,孤臣敢問家?何心嬰組綬,有血滴袈裟。寒食魂應寂,悲歌愧五蛇。」(以上俱錢牧齋《國朝詩選》) 燕人南征,真定知府全椒徐文晟(貢士)閉城不應。後登極,查理不孝官,戍興州中屯衛。妻王氏擊登聞鼓訴冤,得末減。 【黃鉞裔】 常熟給事中黃鉞叔楊亡,子弟之裔曰可仕亦絕。有林姓,是其嫡族。(許子洽說) 【茅大方】 泰興茅大方謁孟廟詩,有序:「歲次庚辰夏五月,大方偕大理丞廬陵彭與民、拾遺槜李步逢吉,承制來撫魯齊兵民。道滕過鄒,謁拜孟祠,敬賦一詩,以忠瞻依之意云:鄒國城東有舊祠,冕旒遺像儼容儀。母賢昔著三遷教,子聖今為百世師。故里尚瞻羞俎豆,新碑還刻斷機絲。焚香拜手登車去,千古無忘義利詞。」今石刻首四字鏟去,蓋「建文二年」隱可識也。(《三遷志》) 【烏鎮九老會】 烏鎮九老會,漏叔瑜,字大美,號越南,會稽人,革除時河南道監察禦史。唐其道,鳳陽人,單除時以文史院出署天長縣丞,並寓烏鎮縣。孫孟吉,字兆禎,烏鎮人,革除時建文朝太常寺博士,時年八十五。以上三人俱遜荒行遁者,備革朝遺臣之闕。 【建文書法擬】 吳人朱鷺白民著《建文書法擬》,求姚太史希孟序。太史崇禎初方赴召,恐觸忌,遺金一鎰而別。 【神虎】 燕王舉兵靖難,夾河之戰前一日,忽有虎突禦幄前,諸將駭怖,都督譚淵一矢殆之。王大喜,謂翼日戰必勝。翊日為盛庸所攻失利,淵死之。子忠封新甯伯,立廟于門左。肖虎見張東白先生《神虎傳》。 【脫驂治賻】 永樂元年八月,成陽侯張武卒。上出內廄鞍馬賻之,令有司治葬具。 【致仕官掌印】 永樂七年春,上幸北京,詔天下致仕官皆掌印於各郡縣。於是致仕衛輝知府義烏胡禧掌常州府印,已解印去。通判夏英,命無錫訓道瑞陽盧立魁作序送其行。末書「某序不稱頓首,僚友知府黃弘、同知洪庸、通判夏英、推官勒俊拜贈。」永樂二年正月十七日,故衛輝知府胡禧來朝,年老,賜冠帶宴賞,致仕賜敕。 【世廩生】 江陰鄧師錫,原安南降臣,其子孫世順天府儒學廩生,聽科貢。(《戒庵漫筆》) 【文臣封贈】 明初文臣多不得封贈。贈父母暨妻始永樂十年,時僅八人,西楊勒石以垂後。 【昆山鄉舉】 永樂甲午,昆山起送諸生科試止五人,曹瑜、戴義、陳劭、王永和、夏昶,是年皆中選,而永和為名臣。(《偶桓醉吟錄》) 【永樂程錄】 永樂庚子科,浙錄按察使一人居首,監臨由監生,次巡按禦史,次布政司。時尚執法,故首臬司也。舉子書名,每行書二人。(李樂《見聞雜錄》) 【補印】 永樂十六年,慈溪縣失印,請更鑄。朝諮恐舊印複出易為奸,改印文從穀曰「慈溪」。 【宮妃歸寧】 永樂二十年,恭順榮穆麗妃陳氏入宮(甯陽侯陳懋女)受冊。尋命歸甯,父母賚予甚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