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五 |
|
【宋濂】 宋景濂先生奉製作《蟠桃頌》,上命其子中書舍人璲書于核內,藏於庫。猶存。 元翰林待制柳貫道傳,宋先生師之。《柳集》若干卷,行世。《道稿》四秩,宋手書細楷,藏柳氏處。 義門鄭楷,撰《宋先生行狀》云:「任國子司業,上欲試先生以吏事,四年八月授安遠知縣。」按,宋以議孔廟禮忤旨謫,非試吏事也,正不必諱。洪武十四年辛酉先生卒,葬夔州蓮花峰下。越三十三年,永樂癸巳十二月二十七日,蜀獻王遷成都之華陽贍養鄉。又七十二年,成化乙巳十二月十三日。蜀惠王改葬錦城迎暉門外。 【楊彝獻詩】 余姚楊宗彝,洪武中任長泰主簿,其子坐謫,移家戍貴州普安衛。宗彝棄官伏闕獻詩曰:「臣本山中一布衣,三年從宦在京畿。功名有志嗟何晚,妻子無依夜不歸。日照重九恩不辨,月明千里淚頻揮。丹心一點隨雲氣,長繞黃金闕下飛。」上悅之,擢吏部考功主事,還其從戍妻孥。複以引年去官,就養普安。有《萬松集》。(《黔紀》) 【功狀榜裡】 晉江陳章應進士,曆榆次、繁峙、安邱三縣丞,以才廉召為禮部議制主事。太祖閱功狀,大異之,璽書褒美,下本郡榜之裡門以寵之。榜猶藏於家。(《王遵岩文集》) 【經進集】 華亭顧祿謹中,以太學生官太常典簿,曆蜀府教授。太祖聞其詩,命盡進之。解縉嘗入便殿,見御前置祿詩數帙,故其集名《經進》雲。 【恩榮宴釋父】 邵陽梁德遠,洪武乙丑進士。父廷用,戶部郎中,系詔獄。德遠不赴恩榮宴,及謫戍,請身代。特拜工科給事中,命釋其父。(《楚紀》) 【丁玉銀錠】 平羌將軍丁玉,經略西番,鑄銀錠與之要約,散給諸羌,得者寶之如神物。上有誓詞,輕重不等。番中號為「丁大夫」。 【建文皇帝遺跡】 郭子章曰:《吾學編》、《雌伏亭叢記》,俱載帝在金築長官司羅永庵題詩壁間。予入黔,令定番州守王應昌訪其庵,在羅榮寨五里許有白雲庵,即帝避難處也。豈誤『榮』為『永』、誤『寨』為『庵」邪?庵畔一井,周匝可二尺許,深半之。傳帝所浚。井中水恒雨不溢,恒暘即千萬人飲之不涸。時有雙鯉出沒其間,久旱出輒雨,淫雨去輒晴,其應不爽。庵後有洞亦曰『白雲』,外窄中廣,可坐可臥,有台可置燈,又有隙通天,光明內徹。乃帝修煉所。庵左右有杉數章,大者數圍,小者合抱,皆帝手植。前臨龍潛、金剛二寺,萬山朝拱,儼然居高臨卑。帝潛此數十年豈無意?又嘗經宿威清衛,為劉氏書《玩易堂》,禦墨猶存。劉即今指揮世爵祖也。在宇內黔為僻,在黔羅榮為僻,終永樂之世不能物色之,以此。嗟乎!古今帝王出亡,無複有歸者。亡而歸,惟帝。使成祖無德昭之恨,英廟成親親之仁,亦千古一快。(《黔記》)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沈。遙想榮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其一)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曇標。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其二。右題金築二首見《馮元成集》) 飄泊江河四十秋,於今白髮已蒙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其一)斷絕紅塵法守宗,清高不比世人同。牢鎖心猿歸定寂,莫教意馬任西東。禪杖曾挑滄海月,袈裟又接祖師風。吾今滿眼空門事,幾個知音了悟功。(其二)(《黔記》) 衡州有建文岩,以建文帝自南中還,寓衡之華嚴寺,當岩坐,故名。有碑記,有奏草,自稱「匡僧」瓊俊。見吳人朱鷺《建文書法擬》。萬曆戊子,老僧大慧來自衡中言。 雲南武定軍民府,獅山之半有庵曰「龍隱」,中祠建文帝,雲棲山四十餘年,始自田州歸大內。今其像、禪衣、錫杖,淒然老衲狀也。 錢塘縣□□□大遮山東明寺,帝嘗隱此。有遺影,雲帝自為寫。今塑其像,髡髯面紫。其遺影近一紳購去。 武康縣證道寺題壁:「江湖遍覽此間停,終日觀瀾坐梵扃,近水魚遊千頃碧,長空鳶戾九霄青。聖賢道配乾坤德,日月光華草木馨。愧我遠來山寂處,誰言道有少微星?歲次辛亥孟夏梅口書。相傳建文帝題,大書遒逸,末一字未辨。 帝嘗寓吳江史翰林仲彬家,篆書《小雅堂》。史孫女適嘉善池灣沈氏,移榜去。懼禍,鏟其題識。沈石田先生有《登小雅堂哭史仲彬》詩。 【建文皇帝葬】 建文墓在西山。聞嘉靖十五年九月聖駕嘗幸此(王在晉《長安客話》)。天下大法師之墓在北京黑龍潭二里(劉侗《帝京景物志》)。 建文帝葬處距景帝陵不遠,石牌題曰:「天下大法師之墓。」駙馬都尉鞏永固請追諡稱皇帝。上語輔臣曰:「建文無墓,何憑追複尊號?」乃止。蓋輔臣不知據此以對也。(楊士聰《玉堂薈記》) 【方孝孺辭稱先生】 方遜志與潘擇可書辭稱先生,前輩虛受如此。今學語兒災梨輒自稱先生,甯不顏汗? 【雪庵和尚詩】 典衣沽美酒,斫竹釣金鱗。請我師師友,邀他上上賓。風吹椒樹老,雨灑桂花新。百歲如彈指,相逢莫厭貧。 【許觀考滿呈式】 翰林院修撰許觀,年三十三歲,系直隸池州貴池縣,在城民籍。由本縣儒學生員,洪武十七年歲貢,考試中式,送國子監讀書。當年中應天鄉試。為丁父憂不曾會試。洪武二十一年十月間起複,仍送國子監讀書。洪武二十四年二月內,禮部會試中式,三月初十日殿試,賜進士及第,當月十七日除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二十五年除授翰林院修撰。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聞祖母喪,承重丁憂。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服滿,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內到部,□□日複除原職。至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口日,實曆俸三十七個月,已是三年考滿,例應考核。今將任內行過事蹟,有無過名開坐,須至呈者。一事蹟,撰述文字,檢閱經史,譔寫刑部等衙門榜文,編寫諸司職掌,編寫省貪等錄,考試歲貢生員,考國子監每季課業,清理軍職貼黃,注銷各衙門前件。一過名,無。本院學士劉三吾署。考云:修撰許觀,發身科第,擢居翰林,器局疏通,蒞事勤謹。在位三年,可謂稱職。(《舊京詞林志》) 許觀,洪武庚午鄉榜三十一名。 許觀籍沒。弟覯匿廣文廨舍中得脫。遺腹子口寄育外家郭氏。郭自有子,長而相詬,謂「爾侍中宗人,是罪孽也」。訟于官,郡守閔之,令仍黃姓。後黨禁解。萬曆丁酉,蜀人龔文選以禦史按部至貴池,訪侍中裔孫。久之得二人,各持世系上禦史。留其一,曰「此為真,彼贗也。」縣官請其故。曰:「身即侍中族裔,往避難竄蜀,改姓耳。」因奏立祠奉祀,釋其姻党翟、翁二氏永戍,廩其裔于學宮。觀夫人翁氏家尚存,多居郡城。(貴池蔡生說) 吳人許觀字瀾伯,有高行,不仕。與侍中同時同名字。見文征明《跋江貫道畫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