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劉禹錫 > 劉禹錫文集 | 上頁 下頁
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


  天生人而不能使情欲有節,君牧人而不能去威勢以理。至有乘天工之隙以補其化,釋王者之位以遷其人。則素王立中樞之教,懋建大中;慈氏起西方之教,習登正覺。至哉!乾坤定位,而聖人之道參行乎其中。亦猶水火異氣,成味也同德;轅輪異象,至遠也同功。然則儒以中道禦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浸息;佛以大慈救諸苦,廣起因業,故劫濁而益尊。自白馬東來,而人知像教;佛衣始傳,而人知心法。宏以權實,示其攝修。味真實者,即清淨以觀空;存相好者,布威神而遷善。厚於求者,植因以覬福;罹於苦者,證業以銷冤。革盜心於冥昧之間,泯愛緣於死生之際。陰助教化,總持人天。所謂生成之外,別有陶冶;刑政不及,曲為調柔。其方可言。其旨不可得而言也。惟四海之大,群倫之富,必有以得其門而會其宗者,為世導師焉。

  禪師諱乘廣,其生容州,姓張氏。七歲尚儒,以俎豆為戲;十三慕道,遵懷削之儀。至衡陽,依天柱想公以啟初地;至洛陽,依荷澤會公以契真乘。洪鐘蘊聲,扣之斯應;陽燧含焰,晞之乃明。始由見性,終得自在。常謂機有淺深,法無高下。分二宗者,眾生存頓漸之見;說三乘者,如來開方便之門。名自外得,故生分別;道由內證,則無異同。遂以攝化為心,經行不倦。湣彼南裔,不聞佛經。由是結廬此山,心與境寂。應念以起教,隨方而立因。居涉旬而善根者知歸,逮周月而帶縛者慚悟。以月倍日,以年倍時,喑蒙洞開,荒憬潛革。邑中長者,十方善眾,咸發信願,大其藩垣。法堂四阿,複引僧舍。身心恒寂,象馬交馳。隨其去來,皆得利益。逾嶺之北,涉湘而南。仰茲高山,知道有所在。此地緣盡,翛然化俱。神歸佛境,悲結人世。自趺坐而滅,至於茶毗,三百有六旬矣。爪發加長,容澤差衰。真子號呼,圍繞薪火,得舍利如珠璣者數十百焉。於戲!肖圓方之形,故寂滅以示盡;入菩提之位,故殊相以現靈。亦猶鳳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異,不知其然。於是服勤聞法之上首曰甄升,乃率其徒圓寂、道宏、如亮、如海等,相與抆淚具役,建塔於禪室之右端,從眾也。初,廣公始生之辰,歲在丁巳,當元宗之中元也。生三十而受具,更臘五十二而終。終之夕,歲直戊寅,當德宗之後元三月既望之又十日也。後九年,其門人還源以為崇塔以存神,與建銘以垂休,皆憑像寄懷,不可以闕一。繆謂予為習于文者,故繭足千里,以誠相投。大懼其先師德音與時浸遠,且曰:「白月中黑,東川無還,颺于金石,傳信百劫。彼墮淚之感,豈儒者流專之?」敬酬斯言,銘示真俗。文曰:

  如來說法,遍滿大千。
  得勝義者,強名為禪。
  至道不二,至言無辯。
  心法東行,群迷丕變。
  七葉無嗣,四魔潛扇。
  佛衣生塵,佛法如線。
  吾師覺者,冥極道樞。
  承受密印,端如貫珠。
  一室寥然,高山之隅。
  為法來者,千百人俱。
  裔民嗤嗤,戶有犀渠。
  攝以方便,家藏佛書。
  願力既普,度門斯盛。
  合為一乘,散為萬行。
  即動求靜,故能常定。
  絕緣離覺,乃得究竟。
  生非我樂,死非我病。
  現滅者身,常圓者性。
  本無言說,付屬其誰。
  等空無礙,後覺得之。
  像閟靈塔,跡留仁祠。
  十方四輩,瞻禮於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