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王道


  王道字純甫,號順渠,山東之武城人。正德辛未進士,選庶吉士。山東盜起,欲奉祖母避地江南,疏改應天教授,召為吏部主事,曆考功文選郎中。大學士方獻夫薦其學行淳正,可任宮僚,擢春坊左諭德,引疾辭歸。

  嘉靖十二年起南京祭酒,明年回籍。

  二十五年起南太常寺卿,尋升南戶部右侍郎,改禮部,掌國子監事,又改吏部而卒。贈禮部尚書,諡文定。

  先生所論理氣心性,無不諦當。又論人物之別,皆不錮於先儒之成說,其識見之高明可知。但以孟子執情為性,不足以服諸子。孟子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即性也。舍情何從見性?情與性不可離,猶理氣之合一也。情者,一氣之流行也,流行而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善,無殘忍刻薄之夾帶,是性也。故《易》曰:「利貞者,性情也。」

  先生言情之善,原從性之善而來,但情之善可遷,而性之善不可遷。不知情之遷,遷於外物耳,當其無物之時而發之,何嘗不仍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乎?其不遷也明矣。今必欲於四端之前,求其不可知、不容說者以為性,無乃複錮於成說乎?先生初學于陽明,陽明以心學語之,故先生從事心體,遠有端緒。其後因眾說之淆亂,遂疑而不信。所疑者大端有二,謂致知之說,局於方寸;學問思辨之功,一切棄卻。夫陽明之所以致知者,由學問思辨以致之,其萬死一問思辨也。先生既知心體之大,而以事心者為局心,其亦自相矛盾乎?謂良知是情之動,於本然之體,已落第二義。夫陽明之所謂良知,不曰未發之中乎?以念頭起處,辨其善惡者,此在門弟子之失,而以加之陽明,不受也。先生又從學甘泉,其學亦非師門之旨,今姑附于甘泉之下。

  ·文錄
  ·《次陽明詠良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