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何廷仁


  何廷仁字性之,號善山,初名秦,江西雩縣人。

  舉嘉靖元年鄉試。至二十年,始謁選,知新會縣。喜曰:「吾雖不及白沙之門,幸在其鄉,敢以俗吏臨其子弟耶?」釋菜於祠,而後視事。遷南京工部主事,滿考致仕。

  三十年卒,年六十六。

  初聞陽明講學,慨然曰:「吾恨不得為白沙弟子,今又可失之耶!」相見陽明于南康。當是時,學人聚會南、贛,而陽明師旅旁午,希臨講席。先生即與中離、藥湖諸子接引來學。先生心誠氣和,不厭縷覼,由是學者益親。已從陽明至越,先生接引越中,一如南、贛。陽明歿後,與同志會于南都,諸生往來者恒數百人。故一時為之語曰:「浙有錢、王,江有何、黃。」指緒山、龍溪、洛村與先生也。先生論學,務為平實,使學者有所持循。嘗曰:「吾人須從起端發念處察識,於此有得,思過半矣。」又曰:「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本體。」又曰:「聖人所謂無意無情者,非真無也,不起私意,自無留意留情耳。若果無意,孰從而誠?若果無情,孰從而精?」或謂:「求之于心,全無所得,日用雲為,茫無定守。」先生曰:「夫良知在人為易曉,誠不在於過求也。如知無所得,無所定守,即良知也。就於知無所得者,安心以為無得,知無定守者,安心以守之,斯豈非入門下手之實功乎?況心性既無形聲,何從而得?既無定體,何從而守?但知無所得,即有所悟矣,知無定守,即有定主矣。」其言不為過高如此。故聞談學稍涉玄遠,輒搖手戒曰:「先生之言,無是無是。」南都一時之論,謂「工夫只在心上用,才涉意,便已落第二義,故為善去惡工夫,非師門最上乘之教也。」先生曰:「師稱無善無惡者,指心之應感無跡,過而不留,天然至善之體也。心之應感謂之意,有善有惡,物而不化,著於有矣,故曰:『意之動』。若以心為無,以意為有,是分心意為二見,離用以求體,非合內外之道矣。」乃作《格物說》,以示來學,使之為善去惡,實地用功,斯之謂致良知也。

  細詳先生之言,蓋難四無而伸四有也。謂無善無惡,是應感無跡,則心體非無善無惡明矣。謂著于有為意之動,則有善有惡是意之病也。若心既無善無惡,此意知物之善惡,從何而來?不相貫通。意既雜於善惡,雖極力為善去惡,源頭終不清楚,故龍溪得以四無之說勝之。心意知物,俱無善惡,第心上用功,一切俱了,為善去惡,無所事事矣,佛家之立躋聖位是也。由先生言之,心既至善,意本澄然無動,意之靈即是知,意之照即是物,為善去惡,固是意上工夫也,然則陽明之四有,豈為下根人說教哉!

  ·《善山語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