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遵憲 > 日本國志 | 上頁 下頁
卷十八 食貨志四(1)


  國債

  慶元偃武以降,太平歡虞二百餘年,然理財之道,則自幕府逮于諸藩,以歲人不足為常。慶長之初,頗造金貨,後遇國庫匱乏,輒改鑄貨幣,減輕雜偽以敷衍一時。各藩不能鑄錢,則增賦稅課獻金,猶不足者上借之幕府,下借之富商,或在其管內發行紙幣以充國費,國債既萌芽於此矣。德川十三世,將軍家慶憂各藩苦於負債,嘗下負債不償之令,於是舊藩得免負累。一時以為德政。然歲入不足如前日,仍賴借款以資彌補。

  外使劫盟,海防事起,逮元治、慶應,司農竭蹶,拮据甚矣,舊藩諸侯各負債累。及廢藩命下,各藩力不能自償,政府慮驟廢逋債,恐失人心,乃分別款項,其應還者作為政府公債。自宏化甲辰迄于慶應丁卯,凡舊藩所借用者稱為舊公債。自明治戊辰迄于辛未廢藩、壬申置縣,凡諸藩縣所借用者稱為新公債,各給以證書。證書猶曰憑票。舊公債無利息,自明治五年至五十四年,限五十年間分年償還,其數共一千九十八萬二千七十五圓。新公債自明治五年至二十九年,限二十五年間償還,每歲給四分利。四分利即每一百圓一年給利四圓。明治八年始以抽籤之法分償本金,其數共一千二百三十九萬二千五百五十圓。凡金額分為五種:曰五百圓,曰三百圓,曰一百圓,曰五十圓,曰二十五圓。證書亦分為五類,其新公債證書,別用國字伊呂波,編為四十七部,證書之內詳記債主姓名、籍貫、金額、種類並號數,於證書之末附以小劄,記一年應還之款、應給之息,俟每期本金利息支給之曰,將小劄裁截收還以為據。令各債主申繳契約,經大藏省查核之後記於簿冊,照額編列證書,鈐勘合印,送致于各債主所居地。又於各地方設公債局,備各簿冊,照依大藏省所頒證書加用官印給與其人。舊公債每年於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給予是年應償之款。新公債於每年六月一日至十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給予是年應得之息,其本金聽大藏省便宜,或每年、或間年用抽籤法以償。其法先由大藏省懸示本年應還新公債若干,何種何類各若干,乃於證書最多之地,或東京、或大阪,由國債寮遣員會同地方官招集債主十名以上乃行抽籤。其簽亦分編伊呂波四十七類,某類又分號數與證書相同,抽籤得相應號數者即于本年備償。凡收藏新、舊公債證書可傳授子孫,典質、買賣亦任其意。其買賣者甲乙偕報官廳,官廳公債課受其書,親加印記給與買者。其以證書典質與人者,當支給本金利息時官亦照給,如典質過期不贖則准買賣例。若證書罹水火災,收藏人詳記顛末及號數、金數,申報大藏省,准換新證。或盜竊、或遺失,亦如式申報大藏省,大藏省照錄其號數、金數,懸示此項證書不得買賣典質,見者速報於官。如閱七個月不悉所在,別造新證書交與本主。凡證書有挑剜、割裂、塗抹、穿破、黏連等弊,照其證書金額十倍科罰。其贗造摸寫或變換證書內文字、圖畫,並藏有類似刻板、紙料、圖書者,事覺均論如律。

  維新之際,以王師東征歲入不足,當曰決算表,自慶應三年至明治元年不足五百余萬,例外歲出至二千五百萬。乃從由禾公正之言製造紙幣,名曰太政官金劄。後乙太政官金劄過大,不便流通,換為民部省小劄。明治元年閏四月,佈告曰:皇政維新之際,將建立富國基礎,乃以一時權宜製造金劄,限於元年戊辰至十三年庚辰通用國內。二年五月,又佈告曰:自今製造紙幣器械一概焚毀,以三千二百五十萬圓為限,由本年冬迄于壬申將造銀貨,聽人交換,有未換者則每月給以五銖利。每月五銖即六分也。六年三月,又佈告曰:現因政府有事,所發官劄未能如約付以利金。今自本年三月十五曰以公債證書交換,有藏官劄者宜遵此例。於是金劄一變而為公債,名曰金劄交換公債,限於十五年間通用,過十五年則政府收買。年給六分息,發給證書,四年後亦以抽籤之法分償本金,其數為二百二十三萬八千五百五十圓。此項證書分為二種:一曰記名公債證書,於證書內記收藏人姓名,有買賣之事則請大藏省更書。一稱利劄公債證書,僅記收藏人姓名於簿,買賣之際不必更名。其他條例同於新、舊公債。初,將軍奉還政權,薩、長、肥、土四藩亦上表請奉還藩籍。後改府、藩、縣一致之制,令藩主、藩臣以各藩租人之數給以十分之一為世祿,然不足贍養,頗有改為農、工、商者。華、士族既改祿制,其租入少者不能自贍,有請改歸農、商籍者,政府聽其請,給予資金,其歲租八石八鬥者給金三百圓,七石者Z-百五十圓,大概算予五年全額,此項資金當時共費一百二十余萬雲。廢藩令下,士失常職,益無以謀生,當時有請奉還世祿者。政府慮其失恆產,生異心,未敢遽許,然人人以素餐坐食為懼,物議囂囂,群冀政府有所處置。至明治六年,先是有內藤政舉、水野忠敬等五十餘人先後請納家祿及賞典祿,以抵償舊藩債、外國債,並充官廳費。朝議許之,其後頗有請奉還者。乃決議募外債以收家祿,有自請奉還者給以六年應得之祿,其半給以通貨,其半作為公債,給予證書。是為秩祿公債,年利八分,發給證書三年後,限七年間以抽籤之法分償本金,其數為一千六百五十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五圓。初許奉還令,華、士族於奉還後有再請土地山林者,減地價之半,僅繳半額,仍令管領。旋停止奉還,至八年八月又佈告,秩祿公債條款略有增改,大概同新、舊公債。初,政府之許秩祿奉還也聽人自便,請者乃給,故其數不多。從前制祿有家祿,世食之祿,自畿內王人及幕府藩臣,以世官得世祿者皆于維新時改定祿制,多者六萬余石,少者數十石,食祿者凡二十九萬餘人。有賞典祿,因功而得祿者,自江戶追討迄函館平定,凡於王室有勳勞者概給以賞典,多者二萬石,少亦百石,得賞者凡二萬餘人。其中又有永世祿,世世給予。終身祿,二代祿,年限祿限年給與。之別。至九年八月,遂廢奉還令,所有華、士族、平民之家祿、賞典祿、舊曰祿制概改為公債。其永世祿在七萬圓以上者闔家祿、賞典祿計之。給予五年全額,即三十五萬圓。銀數較少則年數較增,如千11t以上、未滿二千五百圓者給予七年半金額。由七萬至千圓均為五分利,由千圓至百圓為六分利,由百圓至二十五圓為七分利。其終身祿照永世祿年限十分之五,給利之法亦同。年限祿則十年以上者照永世祿十分之四,年限較短則給數較少,如二年限,照永世祿十分之一五給之。給利之法亦與永世祿同。是為金祿公債,日本給祿之法概以米石計,後改為俸金。此項家祿、賞典祿本額亦系給米,既乃平均米價折算金,故曰金祿。考日本秩祿支給為歲出第一款,自明治元年至明治八年,總計九千五百余萬。自改為公債,歲出之常款變而為國債之利息矣。發給證書,六年之後限三十年間以抽籤之法分償本金,其數為一億七千四百二十一萬九千五百一十五圓。其他條例同新、舊公債,惟證書不許買賣。當時政府之意,欲華、士族歲仰余息易於謀生,故創立銀行使便以存寄證書,歲收其利。至十一年九月解證書買賣之禁,然猶恐其以低價販賣,驟陷於困,特設法保護,凡證書百,五分利者價六十四,六分利者價七十三,七分利者價八十二圓,十分利者價百圓。大藏省許為受買,以故證書價亦不低。及十二年大藏省停止買受,而公債證書之價目就低下矣。自收還華、士族、平民埰地之後,其舊曰神官所管社地皆沒收於官,以其社地租入十分之二給之,後平均米石改給以金。及金祿改公債後,神官之祿亦給五年全額,換予公債證書,是為舊神官配當祿公債。本非官祿,第舉社寺所入配合相當之額而定祿制,故名曰配當祿。年利八分,限十一年間清償,其數為四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五圓。

  當明治元年始頒太政官金劄,由利公正欲以其贏餘貸與各藩為振興農業之助,然不果行。至明治十一年四月,太政官佈告曰:今欲謀國中公益,繁殖物產,擴充貿易,乃決議募內國債,以一千二百五十萬圓為限。遂由大藏省發證書,年利六分,自募債三年後限二十三年間以抽籤之法還之。召募未幾,應者紛集,是為起業公債,其數為一千二百五十萬圓。其實為一千萬圓,當時以八十圓之額給予一百圓證書雲。初募此債,特遣澀澤榮一等往說大阪豪商,商人以八十圓本金歲可得六圓息,故應者紛集。殆及二倍,以限於額滿,特給還之。明治十年西南征討之費,大藏省已發紙幣二千七百萬,又令第十五國立銀行募集以應軍需,各給以五分息,限二十年間清償,是為征討費公債,其數為一千五百萬圓。此皆內國債也。以上國債之數,據明治十一年六月大藏省查定,其中如金祿公債、金劄交換公債,有於是年後始行核定者,始行交換者,聞其額尚有所增加雲。至外國債,有舊公債,明治三年于東京、橫濱間建造鐵路,借之橫濱外商者也,凡九分息,五年後始還本金,限十年清償,為數四百八十八萬圓。即英國一百鎊,當時經手人別有雜費,每年二十五鎊。有新公債,明治六年因收買秩祿,借之英國倫敦者也,凡七分息,二年後始還本金,限二十年清償,為數一千一百七十一萬二千圓。明治五年收買家祿之議既決,特遣大藏少輔吉田清成偕米國人字伊理耶牟到米國募債,時駐劄華盛頓少辦務使森有禮以h不可,曰:必不得已,募外債不如募內債,且收買士族家祿奪人財產,毋乃類賊。清成曰:募外債不如募內債,此何待言。然今曰國勢不能募內債。買收家祿使其人便於營業耳,且家祿固非恆產,收之亦無不可。君駐居外國,妄誹毀政府為賊,且以未經公佈之事告之外人,獨拒朝議,毋乃不可。有禮又告耶牟曰:足下受聘日本,以審人情、量國力要,今為此事而來,事成則貽害莫大,餘甚不解。耶牟曰:此事餘未到日本已決議矣,餘惟受日本朝議而來,安得容喙可否其事哉?有禮於是上書政屙,詳言內債之利,外債之害,並及買收家祿之非。吉田清成以有禮堅持異議,米國必不願,應募必不成,乃寄書參議西鄉隆盛、大藏大輔井上馨,遽去米國,到英國倫敦銀行募債而歸雲。自維新以來,僅十年間負債之巨至於如此。考明治十二年六月,除償還外仍有二億五千二百三十五萬二千五十九圓,可謂夥矣。紙幣發行之數,是時共有一億四千八六十二七千六百七十八圓,合共為三億九千余萬。明治六年,有青森縣士族橋瓜某上書政府,請以頭會之法令全國人民分償外債。其時外國債僅一千六余萬,以全國戶口計,每一人不及五十錢,按現在國債總數,以明治十一年一月查明全國戶口之數勻計,每人應負債一十圓零五錢六厘。然比之歐美各國,英國每人一百一十四圓有奇,佛國每人一百零一圓有奇,俄國每人三十四圓有奇,西班牙每人一百六十圓有奇,伊大利每人七十二圓有奇,澳地利每人六十九圓有奇,葡萄牙每人一百零八圓有奇,和蘭每人九十七圓有奇,曰爾曼每人二十圓有奇,瑞典每人一圓有奇,美利堅每人七十二圓有奇,秘魯每人九十六圓有奇,日本猶不為多也。政府卻之,謂國家負債,無令人民償還之理。然租稅以外亦別無償法也。十二年,大藏卿議決,增賦節用,專以歲出入贏餘金償國債,從明治十二年始,限二十八年間悉皆銷清。此內統計本利金額共六億二千六百三十萬圓有奇,每年平均在二千二百萬圓間。幸而國家無事,為疾用舒則綽綽有餘裕,償還之期猶可獺短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