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非三公不得稱公


  《公羊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天子三公稱公,周公、召公、畢公、毛公、蘇公是也。王者之後稱公,宋公是也。杜氏《通典》曰:「周制,非二王之後,列國諸侯其爵無至公者。春秋有虞公、州公,或因殷之舊爵,或嘗為天子之官,子孫因其號耳,非周之典制也。東遷而後,列國諸侯皆僭稱公。」夫子作《春秋》而筆之於書,則或公或否。生不公,葬則公之;列國不公,魯則公之,於是天子之事與人臣之禮並見於書,而天下之大法昭矣。漢之西都有七相五公,而光武則置三公,之文如鄧公禹、吳公漢、伏公湛、宋公宏、第五公倫、牟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陳公寵、橋公玄、劉公寵、崔公烈、胡公廣、王公龔、楊公彪、苟公爽、皇甫公嵩、董公卓、曹公操,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三國志》若漢之諸葛公亮、魏之司馬公懿、吳之張公昭、顧公雍、陸公遜,《晉書》若衛公、張公華、王公導、庾公亮、陶公侃、謝公安、桓公溫、劉公裕之類,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史至於唐而書公,不必皆尊官。泊乎今日,志狀之文,人人得稱之矣。籲,何其濫與!何其偽與!

  《大雅·古公直父》箋曰:「諸侯之臣稱君曰公。」《白虎通》曰:「臣子于其國中皆褒其君為公,《詩》曰「『乃命魯公,俾侯於東。」公者,魯人之稱;侯者,周室之爵。

  《秦誓》:「公曰:嗟我士聽無嘩。」夫《秦誓》之書「公」,與《春秋》之書「秦伯」,不已異乎?曰:《春秋》以道名分,五等之爵冊之天子,不容僭差。若《秦誓》本國之書,孔子因其舊文而已。「公之媚子,從公於狩。」亦秦人之詩也。

  平王以後,諸侯通稱為公,則有不必專于本國者矣,《碩人》之詩曰:「譚公維私。」《左傳》鄭莊公之言曰:「無甯茲許公,複奉其社稷。」

  周之盛時,亦有群公之稱,見於康王之浩及詩之《雲漢》,此猶五等之君,《春秋》書之,通日諸侯也。

  《左傳》自王卿而外無書公者,惟楚有之,其君已僭為王,則臣亦潛為公,《宣十一年》所謂「諸侯縣公皆慶寡人」者也。傳中如集公、析公、申公、鄖公、蔡公、息公,商公、期思公,並邊中國,白公邊吳,蓋尊其名以重邊邑。而秦有麃公,吏失其姓名。」楚漢之際有膝公、戚公、柘公、薛公、郯公、蕭公、陳公、魏公、留公、方與公,高祖初稱沛公,太上皇父稱豐公,皆楚之遺名。此縣公之公也。

  有失其名而公之者,《史記·秦始皇紀》侯公,《項羽紀》樅公、侯公,《高祖紀》單父人呂公、新城三老董公,《孝文紀》太倉令淳於公,《天官書》甘公,《封禪書》申公、齊人丁公,《曹相國世家》膠西蓋公,《留侯世家》東園公,夏黃公,《穰侯傳》其客宋公,《信陵君傳》毛公、薛公,《賈生傳》河南守吳公,《張敖傳》中大夫泄公,《黥布傳》故楚令尹薛公,《季布傳》母弟丁公,《晁錯傳》謁者僕射鄧公,《鄭當時傳》下邽翟公,《酷吏傳》河東守勝屠公,《貨殖傳》朱公、任公,《漢書·高帝紀》終公,《藝文志》蔡公、毛公、樂人竇公、黃公、毛公、皇公,《張耳陳餘傳》范陽令徐公、甘公,《劉欲傳》魯國桓公、趙國貫公,《周昌傳》趙人方與公,《武五子傳》瑕丘江公,《王褒傳》九江被公,《于定國傳》其父于公,《翟方進傳》方進父翟公,《儒林傳》免中徐公、博士江公、食子公,淄川任公、皓星公,《遊俠傳》故人呂公、茂陵守令尹公,皆失其名而公之,若鄭君、盧生之比。本朝《實錄》于孝慈高皇后之父亦不知其名,謂之馬公,是史之闕文,非正書也。

  大史公者,司馬遷稱其父談,故尊而公之也。

  有尊老而公之者,《戰國策》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史記》文帝謂馮唐:「公柰何眾辱我」是也。《漢書·溝洫志》「趙中大夫白公」,師古曰:「蓋相呼尊老之稱。」《項籍傳》「南公服」,虔曰「南方之老人也。」《眭宏傳》「東平贏公」,師古曰:「長老之號。」《元後傳》「元城建公」,服虔曰:「年老者也。」《吳志·程普傳》「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方言》:「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晉書·樂志》:「項伯語項莊曰:『公莫,古人相呼曰公。』」

  《漢書·何武傳》:「號為煩碎,不稱賢公,」《後漢書·李固傳》:「京師鹹歎曰:是複為李公矣。」《宦者傳》:種暠為司徒,告賓客曰:「今身為公,乃曹常侍力焉,」《魏志·王粲傳》:蔡邕聞粲在門,倒屐迎之,曰:「此王公孫也。」《晉書·陳騫傳》:對父矯曰:「主上明聖,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過不作公耳。」《魏舒傳》:夜聞人問:「寢者為誰?」曰:「魏公舒。」舒自知當為公矣。《陸曄傳》: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王猛傳》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北史·鄭述祖傳》:少時在鄉,單馬出行,忽有騎者數百,見述祖皆下馬,曰:「公在此。」陶淵明《孟長史傳》:從父太常夔嘗問光祿大夫劉耽:「孟君若在,當已作公否?」答雲:「此本是三司人。」是知南北朝以前人語,必三公方得稱公也。《周書·姚僧垣傳》:宣帝嘗從容謂僧垣曰:「嘗聞先帝呼公為姚公,有之乎?」對曰:「臣曲荷殊私,實如聖旨。」帝曰:「此是尚齒之辭,非為貴爵之號。朕當為公建國開家,為子孫永業。」乃封長壽縣公,邑一千戶。

  孔融告高密縣為鄭玄特立一鄉,曰鄭公鄉。以為公者,仁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此是曲說。據其所引,皆史失其名之公,而太史公,又父子之辭也。《戰國策》:「陳軫將之魏,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史記·留侯世家》:「吾惟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此皆謂父為公。《宋書·顏延之傳》:「何偃路中遙呼延之曰:「顏公延之。」答曰:「身非三公之位,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北齊書·徐之才傳》:鄭道育嘗戲之才為師公,之才曰:「既為汝師,又為汝公,在三之義,頓居其兩。」

  陸雲作《祖父誄》曰「吳丞相陸公」,誄曰「維赤烏八年二月粵乙卯,吳故使持節郢州牧左都護丞相江陵郡侯陸公薨」;曰「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曰「維太康五年夏四月丙申,晉故散騎常侍吳郡陸君卒」。王沈祭其父曰「孝于沈敢昭告烈考東郡君」。張說作其父《贈丹州刺史先府君墓誌》,每稱必曰「君」。然則雖己之先人,亦不一概稱公,古人之謹于分也。

  《史記·晁錯傳》:錯父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人口議多怨公者。」是以父而呼子為公。徐孚遠曰:「御史大夫,三公也。錯父呼錯為公,蓋以官稱之。」

  沙門亦有稱公者,必以其名冠之。深公,法深也;林公,道林也;遠公,惠遠也;生公,道生也;猷公,道猷也;隆公,慧隆也;志公,寶志也;澄公,佛圖澄也;安公,道安也;什公,鳩摩羅什也。當時之人嫌於直斥其名,故加一「公」字,梁,陳以下,僧乃有字,而人相與字之,字之則不復公之矣。《宋史》豐稷駁宋用臣《諡議》曰:「凡稱公者,須著宿大臣及鄉党有德之士,然則今之宦豎而稱公,亦不可出於士大夫之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