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鈔法之興,因於前代未以銀為幣,而患錢之重,乃立此法。唐憲宗之飛錢,即如今之會票也。宋張詠鎮蜀,以鐵錢重,不便貿易,於是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天聖間,遂置交子務。然宋人已嘗論之,謂無錢為本,亦不能以空文行。今日上下皆銀,輕裝易致,而楮幣自無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鈔法,至禁民間行使金銀,以奸惡論,而卒不能行。及乎後代,銀日盛而鈔日微,勢不兩行,灼然易見。乃崇禎之末,倪公元璐掌戶部,必欲行之,其亦未察乎古今之變矣。

  議者但言,洪武間鈔法通行,二十七年八月丙戌,禁用銅錢矣。三十年三月甲子,禁用金銀矣。三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命俸米折支鈔者,每石增五貫為十貫。是國初造妙之後,不過數年,而其法已漸壞不行。於是有奸惡之條,充賞之格,而卒亦不能行也。蓋昏爛倒換,出入之弊必至於此。乃以鈔之不利而並錢禁之,廢堅剛可久之貨,而行軟熟易敗之物,宜其弗順於人情,而卒至於滯閣。後世興利之臣,慎無言此可矣。

  自鈔法行而獄訟滋多,於是有江夏縣民,父死以銀營葬具,而坐以徙邊者矣;有給事中丁環,奉使至四川,遣親吏以銀誘民交易,而執之者矣。舍烹鮮之理,就揚沸之威;去冬日之溫,用秋茶之密。天子亦知其拂於人情,而為之戒飭;然其不達於天聽,不登於史書者,又不知凡幾也。《孟子》曰:「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若鈔法者,其不為罔民之一事乎?

  《元史》:「世祖至元十七年,中書省議流通鈔法,凡賞賜宜多給幣帛,課程宜多收錢。於是陳瑛祖之,請通計戶口食鹽納鈔。又詔令課程、贓罰等物悉輸鈔。又詔令笞杖定等,輸鈔贖罪。又令權增市肆門攤,課程收鈔。又令倒死虧欠馬駝等畜並輸鈔。又令各欠羊皮、魚鰾、翎毛等物並輸鈔。又令塌坊、果園、舟車、裝載並納鈔。欲以重鈔而鈔不行,於是制為阻滯鈔法之罪:有不用鈔一貫者,罰納千貫:親鄰、裡老、旗甲知情不首,依犯者一貫罰百貫;其關閉鋪店,潛自貿易及抬高物價之人,罰鈔萬貫,知情不首罰千貫。有阻滯鈔法者,令有司于所犯人每貫追一萬貫入官,全家發戍邊遠,而愈不可行矣。

  宣德三年六月己酉,詔停造新鈔,已造完者悉收庫,不許放支。其在庫舊鈔,委官選揀,堪用者備賞賚,不堪者燒毀。天子不能與萬物爭權,信夫。

  《大明會典》:「國初止有商稅,未嘗有船鈔。至宣德間,始設鈔關。」夫鈔關之設,本藉以收鈔而通鈔法也。鈔既停,則關宜罷矣。乃猶以為利國之一孔,而因仍不革,豈非戴盈之所謂以待來年者乎?

  宣德中,浙江按察使林碩、江西副使石璞累奏:「洪武初,鈔重物輕,所以當時定律,官吏受髒枉法八十貫律絞。方今物重鈔輕,苟非更革,刑必失重,乞以銀米為准。」未行。

  至正統五年十一月,行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議:「今後文職官吏人等,受枉法贓比律該絞者,有祿人估鈔八百貫之上,無祿人估鈔一千二百貫之上,俱發北方邊衛充軍。」亦可以見鈔直之低昂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