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地畝大小


  以近郭為上地,遠之為中地、下地。平面自金、元之末,城邑丘,人民稀少。先耕者近郭,近郭,洪武之冊田也;後墾者遠郊,遠郊,繼代之新科也。故重輕殊也。

  《廣平府志》曰:「地有大小之分者,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自古以來未之有改也。由國初有奉旨開墾,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堿薄而無糧者,今一概量出作數,是以元額地少,而丈出之地反多。有司恐畝數增多,取駭於上,而貽害於民,乃以大畝該小畝,取合元額之數。自是上行造報,則用大地,以投黃冊;下行征派,則用小畝,以取均平。是以各縣大地,有以小地一畝八分折一畝,遞增之至八畝以上折一畝。既因其地之高下而為之差等,又皆合一縣之丈地,投一縣之元額,以敷一縣之糧科,而賦役由之以出,此後人一時之權宜爾。」

  考之他郡,如河南八府,而懷慶地獨小,糧獨重。開封三十四州縣,而劄地獨小,糧獨重。蓋由元末未甚殘破,故獨重於他郡邑。天下初定,日不暇給,度田之令、均丈之法有所不及詳,而中原之地,彌望荊榛,亦無從按畝科之也。唐時陸贄有言:「創制之始,不務齊平。供應有煩簡之殊,牧守有能否之異所在徭賦,輕重相懸;所遣使臣,意見各異。計奏一定,有加無除。」此則致敝之端,古今一轍。而井地不均,賦稅不平,固三百年於此矣。故《東昌府志》言:「三州十五縣,步尺參差,大小畝規畫不一,人得以意長短廣狹其間。」

  而《大名府志》謂:「田賦必均而後可久,除沙茅之地別籍外,請檄諸州縣長吏,畫一而度之,以鈔准尺,以尺准步,以步准畝,以畝准賦,仿江南魚鱗冊式而編次之。舊所籍不齊之額悉罷去,而括其見存者,均攤于諸州縣之間,一切糧稅、馬草、驛傳、均徭、裡甲之類,率例視之以差。數百里之間,風土人煙同條共貫矣。」則知均丈之議,前人已嘗著之,而今可通於天下者也。

  《宋名》言:「宋時田制不立,圳畝轉易,丁口隱漏,兼併冒偽,未嘗考按。」又言:「宣和中,李彥置局汝州。凡民間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陳,指為天荒。魯山闔縣盡括為公田,焚民故券,使田主輸租,訴者輒加威刑。公田既無二稅,轉運使亦不為奏除,悉均諸他州。」是則經界之不正,賦稅之不均,有自宋已然者,又不獨金、元之季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