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昌平山水記 | 上頁 下頁 |
九 |
|
又三裡為潮河川守禦千戶所,有關。元史,中統二年十一月,帝親將諸萬戶漢軍及武衛軍繇檀州駐潮河川者也。潮河自塞外興州發源,入古北口,西南經密雲、懷柔、至牛欄山,與白河合,其寬處可一二裡。昔人斫大樹倒著川中,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為柞,其外縱橫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郎中侯應所謂木柴僵落溪穀水門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則諸崖之水奔騰而下,漂木走石,當歲歲修治。又所雲功費久遠,不可勝計也。川之兩旁築垣立台。 東台下有鐵門關,為出入道,常扃鑰不開。而臺上有樓,總督大臣以撫賞蒞焉。關外為夾牆,撫夷魚貫而前,受賞于關下,軍士列兩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北關營,二門,而川口東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門,守備一人守之。 台之東西因山為城,參差曲折,千里不絕。其沖處則建空心敵臺,高或三四丈,廣或十四五丈。凡沖處或四五十步一台,緩處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總一人主殺敵,台頭副二人主輜重,五台一把總,十台一千總,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裡鈴柝相聞為一墩,每墩軍五人主瞭望,每路傳烽官一人,有警舉烽,左右分傳,數百里皆見,應速而備豫,故鮮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繼光之遺畫也。 * 其塞外重山綿亙數百里,皆中國故地,有小興州、大興州、宜興縣、鳳州、蘇武洞、野馬川、三角城、豬頭山、神樹等地。小興州直古北口外九十裡,大興州直曹家寨東北,距古北口可三日程。本漢女祁縣地,遼為北安州興化軍興化縣,金承安五年升為興州寧朔軍節度,領縣二,曰興化、宜興。元州縣與金同,而書化為安,史家未之詳焉。中統三年十二月,割北京興州隸開平府。 洪武二年六月,命副將軍常遇春、偏將軍李文忠率軍自三河出鹿兒嶺,過會州,敗元將江文清於錦川,次全寧,敗元丞相也速,進攻大興州,也速夜遁,設伏大敗之,自新開嶺進下開平。三年三月甲午,以永平府所屬宜興、龍二州及懷來縣隸北平府。七月辛卯,以古北口山外雲州、興州隸北平府。四年罷山後諸州,徙其民于山南,及營建大寧,立興州左右中前後五衛,實居其地。後之記載闕焉,故從邊人之稱曰大興州、小興州也。 永樂元年三月,徙興州五衛,左于玉田,右于遷安,中於良鄉,前於豐潤,後於三河,而故城遂廢。古北口有驛,自口北出五十六裡曰青松,又十五裡曰古城,又六十裡曰灰嶺,又五十裡曰灤河,又五十裡曰黃屋,又六十裡曰哈八,又五十裡曰沈河,又四十裡曰東涼亭,又五十裡曰開平。 洪武二十七年六月乙酉置驛,北平至開平,中路七百六十五裡,十有四驛,此路是也。西路六百三十裡,十有三驛,榆河、居庸是也。昔元世祖以燕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歲四月迤北草青,駕幸上都避暑,八月草枯,則駕還大都,歲以為常。車駕多出西路居庸,而使臣之往來,則古北口亦並繇之。 元史,中統三年閏月庚寅,順州至開平置六驛,此路是也。四年四月,宣德至開平置驛,西路也。五月戊子,升開平府為上都,丙申,立上都馬步驛,都驛也。上都以避暑故,多涼亭,有東涼亭、西涼亭、北涼亭。文宗紀言,賜東西涼亭諸軍士糧鈔,趙世延傳言,帝獵北涼亭。而永樂二十年五月辛未,上次西涼亭,望其頹垣遺址,樹木鬱然,謂侍臣曰:「元氏創此,將貽子孫為不朽之圖,豈計有今日哉?書曰,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況一亭乎?可以為殷監矣。」因下令禁軍士斬伐樹木。獨所謂東涼亭者至今猶以驛名。灰嶺、灤河、古城三驛並屬興州右屯衛,古城今移大喜峰口,為朵顏入貢道,餘並罷之。 * 大寧者,遼之中京大定府也。漢為新安平縣,漢末步奚居之。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其後拓跋氏建牙於此,當饒樂河水之南,溫渝河水之北。唐太宗伐高麗,駐蹕於此,部帥蘇支從征有功,奚長可度率眾內附,為置饒樂都督府。契丹太祖建國,奚人舉族臣屬。聖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濱,南望雲氣有郛郭樓闕 之狀,因議建都。 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奚王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戶,號曰中京大定府。宮掖、樓閣、府庫、市肆、廊廡,擬神都之制。有七金山、馬盂山、雙山、松山、土河。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古北口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裡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嵌,四十裡至臥如來館,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又過黑(一作墨)鬥嶺、度雲嶺、芹菜嶺,七十裡至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又過松亭嶺,甚險峻,七十裡至打造部落,東南行五十裡至牛山館,八十裡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裡至鐵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 七十裡至富穀館,八十裡至通天館,二十裡至中京大定府。城方圓纔四裡許,門但重屋,無築闍之制。南門曰朱夏,門內通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門正北曰陽德、閶闔,城西內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古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鬱然,深谷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多青鹽黃豕。 * 金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 元世祖至元七年,改為大寧路。自洪武初徙民山南之後,其地常為敵騎往來,而元將納哈出尚據金山。二十年三月,命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勝遂率兵趨金山。六月,納哈出降。九月癸未,置大寧都指揮使司。 大寧中左右三衛及會州、木榆、新城等衛悉隸之。二十一年,改大寧都指揮使司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置大寧前後二衛。二十二年正月壬午,會甯侯張溫、北平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周興奏,大寧城週三千六十丈,五門,會州城週一千一百一十八丈,四門,富峪城周九百丈,四門,寬河城周八百一十二丈,四門,各有濠,其長深各有丈尺,創蓋倉厫五百五十間,營房七千五百三十三間。六月庚子朔,置富峪、寬河二守禦千戶所。二十四年四月辛未,封皇子權為甯王。二十五年八月庚申,置營州後屯衛,二十六年二月壬辰,置營州中前左右四屯衛,二十八年四月甲申,改大寧左右二衛為營州左右二護衛。 大寧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自齊化門而東,曆潞河、夏店、公樂、漁陽、石門、遵化六驛,共三百一十裡。自遵化而北,七十裡灤陽驛,又五十裡富民驛,又六十裡寬河城,又六十裡柏山驛,又六十裡會州城,又六十裡季莊驛,又六十裡富峪城,又七十裡大寧城,而大寧東至廣寧,西至開平,亦各有驛,驛設馬五十匹。其屯田子粒,則二十三年十一月北平行都司奏大寧左等七衛及寬河千戶所今年所收谷麥凡八十四萬五百七十余石。而三十年四月乙酉,敕諭燕王,今年屯種自東勝至開平,開平至大寧、廣甯,須於五月一報禾苗長養何如,七月再報結實何如,十月又報所收子粒若干,一歲三報,使朕得知邊計,而屯軍亦不敢怠偷。 又每衛並置儒學,頒經書,以廣文教。聖祖之垂意邊方,可謂至矣。建文元年九月,燕王兵出劉家口,襲破大寧,下富峪、寬河、會州等城,以甯,王及將士歸北平。大寧初設,未有人民,但立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及大寧營州、興州、會州等一十六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