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仲淹 > 範文正公集 | 上頁 下頁 |
範文正公鄱陽遺事録 |
|
慶朔堂 蜀錦海棠 郡齋 春香虗靜亭 九賢堂 五老亭 碧雲軒 寳福候禱雨 文筆峰硯池 州學基 秋香亭 三祠堂 長沙王廟記 慶朔堂 慶朔堂公之所剏也在州圃之北偏左瞰蜀錦右連流 柸前古春香虗靜傍對湖光四望直見清心退思以正 設㕔儀門之道基平而棟隆𫝑巍而氣壯公之意非所 以示㳺玩也將以承宣天子風教而發施於政令儀乎 古諸侯藏朔焉所以題之曰慶朔而且親植花卉欄爲 二壇公旣移潤是以作詩而紀之雲慶朔堂前花自栽 便移官去未曽開〈公景祐三年八月三日到任 五年正月十三日移潤州〉年年憶 著成離恨秪託春風管勾來後之人觀公之堂思公之 政及公詩之來而爭和之以刋于石壁度支貟外郎提 㸃鑄錢魏兼史君去後堪思處慶朔堂前獨到來桃李 無言爭不怨滿園紅白爲誰開職方貟外郎知饒州畢 亰花木還依舊徑栽春園不惜爲時開幾多民俗熈熈 樂似到老聃臺上來祠部郎中提㸃江東路刑獄公事 陳希亮弱柳竒花遞間栽紅芳緑翠對時開主人當日 辜真賞䰟夣還應屢到來供備庫副使同提㸃江東刑 獄公事曹涇池舘名花舊日栽幾畨零落又春開誰人 解識紅芳意猶有多情五馬來噫世之人常以絳之園 亭爲最而鄧之百花洲抑爲其冠若銭塘有美烏程碧 瀾瑯瑯醉翁貴池弄水率爲士大夫之所矜愛者然以 公之慶朔名著乎建康廣信雖愚夫稚子莫不知尚頌 念之非公之仁德惠澤流播於風俗間安及於此哉 蜀錦海棠 公慶朔堂詩雲慶朔堂前花自栽今堂之東南隅有海 棠二樹〈東西 各一〉夾植於小徑兩傍說者皆曰公之所栽也 得無詩之謂哉公去饒殆六十載度其高巳丈餘而蟠 結之隂復四五㝷春陽之布如錦綉然元祐末太守鄒 公軻惜其無臨賞休息之所遂築亭其後題日蜀錦蓋 海棠本蜀植也而花開猶錦綉推而名焉殆非愛公之 流風遺澤而充擴自㘽之句耶 郡齋 公守饒凡十有八月移潤而饒爲繁劇之郡民頑好闘 吏狡多梗公下車興庠序曉教令待賢愛物壹以愷悌 終日無事故常留題曰三出專城𩯭似絲〈公自河中府 通判移陳州〉 〈後爲右司諫岀知陸州後 徙蘇又知饒是三專城也〉齋中蕭灑過禪師〈齋之存今 有飬正堂〉 〈及黙軒飬正黙軒之 名得非過禪師雲〉毎踈歌酒縁多病〈公守饒飲宴有 節然居過客〉 〈無不得 其歡心〉不負雲山頼有詩〈公守饒多歌詠今之所有者 有郡齋即事慶朔堂芝山寺〉 〈五老亭及題昇上人碧雲軒並贈 禦賜名道 圡鍾惟靜傳神道士程用之二絶句凡六篇〉半雨黃 花秋賞徤〈郡有提㸃鑄錢司廨宇㕔之傍有一亭盡種 菊時提㸃魏兼與公劇相得其亭名秋香公〉 〈爲之作秋香亭賦黃花 之句得無意於是乎〉一江明月夜歸遲人間禍福何 湏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後之爲守者以饒之繁劇雖窮 日力常懼其不治公處之有方〉 〈而民樂於愷悌每閱公郡齋即事之 詩必跂仰而談公之優㳺於政也〉 春香虗靜亭 春香虛靜分峙慶朔之前與二花檻並列傳雲乃公之 所建也慶朔之舊常爲宴賔之憇焉樂旣作於庭而卉 木環抱得二亭揜映真娛樂之趣也求公之措置豈獨 政事而巳哉雖應接細務必有法度而爲後人之矜式 良足書也 九賢堂 州之後圃有堂焉四壁間圖陸襄虞溥二內史梁文謙 周魴二太守並柳荘儀同馬植常侍李復刺史與顔魯 公曁公凡九人因攷郡圗經若陸襄虞溥梁文謙周魴 柳荘馬植李復俱以賢牧稱魯公止載於樂平縣乾元 初𬒳中丞唐旻誣劾降知饒而雪程小娘遭冦屠害父 兄事不厠於賢牧之列何賢者難得如此耶國家自開 寳迄紹聖六十有八人而在九賢之序者惟公一人巳 矣信夫人才不世出而公之仁德惠澤非㝷常侔也惜 乎基隘而屋庳土隳而像泯餘逼於受代不得從容而 新之也■命之曰九賢復録其始末爲記雲噫建康古 名郡■府之後圃有瞻儀堂繪像者近百人人率爲之 讃然明其新舊年月而巳猶饒之㕔壁記焉安如九賢 之必以德乎 五老亭 五老峰廬山之勝也饒去江殆數百里而州北芝山院 危坡屹起晴霽間可以瞰焉公下車憐其可觀乃作題 芝山寺詩雲樓殿冠崔嵬靈芝安在哉雲飛過江去花 落入城來〈寺去州城 止三裡〉得食鴉朝聚聞經虎夜廻偶臨西 閣望〈五老在 寺之西〉五老夕陽開寺僧遂作五老亭于危坡之 頂饒之人寒食以芝山爲踏青所至者必曰範公五老 亭也 碧雲軒 碧雲軒芝山寺海㑹堂後之小軒也外瞰危石中鏁幽 檻軒簷之庭栽列花木蘭蘆諸藥似有高人逹士趣嚮 公守饒時有昇上人占居此軒公毎到寺必適其處愛 其閑寂蕭灑常爲之留題曰愛此詩家好幽軒絶世紛 澄霄半牀月淡曉數峰雲逺意經年就㣲吟並舎聞只 應虗靜處所得自蘭芬公移潤而饒人矜公之詩有以 二南名者蓋見公之辭騷雅且名重當世足以爲後人 稱想有以然也今之人𦆵逰芝山莫不㝷傃其所以閱 公之詩榜焉噫鄱陽境上如德興之聚逺餘幹之於越 興薦福之澄心開福之寒林幾二千首獨公之詩爲士 大夫所膾䏑而饒人惇尚之非公之名重當世而政著 於去思何以臻此耶 寳福侯禱雨 寳福侯乃漢之樊噲也舊廟於芝山之頂曰鹿頭大王 公守饒凡民間旱即禱於此神頗有驗應今之廟地公 之所徙也且州之民邵都院者蔔其地置生墳公一日 入院詰其故乃曰五十年後當出侯伯不得鬻於人於 是令移鹿頭廟屋於此復移文幹僧寺曁元豐庚申太 守馬淵以久不雨因禱於神而霶霈沾足遂狀其感應 而奏之乞加旌奨朝廷下太常封爲寳福侯淵之奏陳 且道公之請雨有功修飾廟貌迄今血食以景祐迄元 豐恰五十年公之先知誠可尚也後之人凡入寺見其 廟必指之曰範文正公之遷而五十年出侯伯處也 文筆峰硯池 饒之山水大率秀㧞有豪傑者出焉公之至識其形勝 一日乃曰妙果禪院一塔高峙當城之東南屹起千餘 赤饒之文章應也城之下枕瞰數湖水脈連秀抑爲儒 者滋顯也於是名其塔爲文筆峰目其湖爲硯池且曰 二十年後當出狀元逮治平乙巳州人彭尚書汝礪果 第一人及第公之沉幾逺識良足書也 州學基 公所謂妙果浮圗爲文筆峰東湖爲硯池而郡學之基 乃占文筆硯池之中而公指之也然其當州城之巽地 周環枕湖水長堤數裡林木揜映坡麓森爽學旣建而 生徒日盛牓牓有登第者多巍科異等信夫公之興剏 非唯示法於一時能爲典刑於後世者也噫饒之學自 晉虞溥作敎諭以招誘士子數歳間聚徒幾二三千爾 後零散儒風挑撻由公遷指基址今殆四千人公之德 惠豈㝷常之比哉惜乎公去之速未及建立而規模不 甚宏齋宇不甚整迄今見者之歎惜而學者之歎念焉 堂之上所以置公之祠而朝夕瞻敬者蓋不忘公之指 擇也 秋香亭 鄭公之後兮宜其百祿使于南國兮鏗金粹玉倚大斾 於江幹掲高亭於山麓江無煙而煉囘山有嵐而屏矗 一朝賞心千里在目時也秋風起兮寥寥寒林脫兮蕭 蕭有翠皆歇無紅可凋獨有佳菊弗冶弗夭采采亭際 可以卒歳畜金行之勁性賦土爰之甘味氣驕松筠香 㓕蘭蕙露溥溥以見滋霜肅肅而敢避其芳其好胡然 不早歳寒後知殊小人之草黃中通理得君子之道飲 者忘醉而餌者忘老公曰時哉時哉我賔我來緩汎遲 歌如春登臺歌曰賦高亭兮盤桓美秋香而酡顔望飛 鴻兮𡨋㝠愛白雲之閑閑又歌曰曽不知吾曹者將與 夫謝安不可盡歡而聿去乎東山又不知將與夫劉伶 不可復醒而蔑聞乎雷霆豈無可而不可兮一逍遙以 皆寜範文正景祐間罷天章閣待制守鄱陽爲提㸃鑄 錢魏侯作此賦公賦之就攷其景趣求其意思宛在目 下公之製作信非苟成也必其成法以矜後世古人雲 賦體物而瀏亮者乃公之所能賦也今其舊址雖易爲 征官所居而提㸃之別𪠘於大㕔之東偏傍猶以秋香 名是不忘公之所愛也元祐癸酉太守鄒軻閱公之舊 址而看經院之南芟剗蕪穢修平坡壠剏以廊宇以發 公之所用心不幸鳩工而亡得無公之遺事在人而不 衰乎 漢晉而降迄於聖朝守饒者無慮千餘人今之立祠祭 享者止公一人而巳矣信乎公之德澤惠愛逺出今古 而爲民去思也且饒之所立祠班春堂天慶觀州學講 堂凡三處春秋祭賽禱晴雨及州官之到罷皆修敬不 絶若學講堂毎遇上下釋莫亦具禮祝公之功德豈數 百歳而泯耶愚以召棠歌頌北焉者蓋適於此也 長沙王廟記 長沙王廼吳王芮也東漢建安十五年吳大帝時張昭 等議以䂊章土廣人繁請分置廬陵鄱陽二郡初治部 故城後徙吳芮即今所治立長沙廟貌得非縁於此哉 且饒之爲國殆千餘年而廟不立公之守饒始建焉然 公之窮古尚德好賢樂善之心豈尋常人也今攷諸碑 而刻其傳賛以歳月列公之名衘復命提㸃鑄錢魏兼 篆額且使賢令嗣監簿純佑書公之遺跡尤足矜後人 也 範文正公鄱陽遺事録終 遺跡 詩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苃是雖召公 之德教明於南國亦足見人心天理之所在盛 德至善果能使民之不能忘也文正公之勲德 𬒳於海宇凡平生所至之地後人皆爲立名號 建祠宇以示不忘迄今三百餘年敬慕猶昔是 豈人力之所致哉於此見窮天地亙萬古斯民 好善之心猶一日第患在上者不能以善政感 發之耳是故𫝑力非所以服人貴富不足以傳 久惟盛德大業可以服人心而垂後世觀者其 亦有省於斯 百花洲在南陽公集有荅王叔源憶百花洲詩洲上有 文正祠黃山谷先生嘗㳺百花洲謁文正公祠有詩 東溪書院在澧州初公幼時侍其父朱文翰宰安鄕縣 讀書此地後爲文正公讀書堂寳慶丙戌知州董與 幾建東溪書院 西溪書院在泰州海陵縣西溪鎮𥘉公監西溪塩倉築 捍海隄二百餘裡人懐其惠旣爲立廟邑士姜國英 復請於官中書送禮部議舊有祠堂委係前賢合設 書院宜從所請 忠烈廟在慶州宣和中宇文虗中爲慶帥建與種世衡 同祀公廟號忠烈世衡廟號威靖 景範樓在鄧州古牙城公嘗知鄧州邦人思之建景範 樓 思範亭在廣德司理㕔詳見孫莘老詩及汪浮溪樓鑰 祠堂記 清風槗在潤州公知潤州時所建 範公栢在番陽郡學凡十八株俗傳公遺言栢及地則 吾再出今栢枝去地不及二尺 嚴子陵祠堂公知睦州日建以祠子陵今爲釣臺書院 內有公祠堂 讀山在池州青陽縣東十五裡長山公幼讀書之地人 名之曰讀山後建文正祠堂池人以公隨所飬父淄 州長史朱文翰之長白山非讀書於長白山所謂長 山者乃在此而非淄州之長山也紹定二年池州郡 守丁黼記之有辨甚詳亦未暇考 平江府文正公祠宋咸淳間太守潛說友建撥官田以 供祠事旣成以聞於省依所請其東爲範文正公坊 其西則文正公故宅喬木森蔚巋然故家其南則爲 范家園有石刻太守李大異書 國朝至元𥘉平江路學官衘中皆帶提督范祠祠設教 諭至今毎歳春秋二丁郡官致祭㙜省諸司官因事 按吳者皆與祭凡逹官顯人過吳必拜謁祠下其題 名具在 吳郡學本文正公南園也公以南園爲郡學後公仲子 持節按吳復加增廣至今郡學爲浙中之㝡學有文 正公祠以範氏子孫一人爲主祠 褒賢寺在洛陽文正公忠宣公墓在其地是寺爲奉祠 之所內有仁宗所篆褒賢碑吳中子孫亦常遣人至 洛陽致祭其寺僧亦常來吳 褒賢顯忠禪院重修法堂記 奉議大夫前同知歸德尹事賜紫金魚袋 蔡如撰並書 昔佛成道坐於菩提樹下化力風行峰象頭山入王舎 大城瓶沙王禦於郊野因以迦蘭陀竹園爲佛寳舎伽 藍之興自此始也漢明帝夢金人項佩日光飛於殿庭 乃遣蔡愔秦景使大月氐與攝摩騰笁蘭遇焉二沙門 入於洛獻釋迦圖像並諸經於是肇有寺於洛城佛法 入中國自此始也由漢至唐由唐至宋悉加崇奉故此 禪院創自李唐初名法㑹宋元祐間範文正相公得請 於朝改號褒賢顯忠經靖康亂法堂火災有慧照大師 福渙來住斯刹四方敬信徒衆歸依時河南𥘉定人煙 稀少師乃振錫渡大河登太行抵金臺勸化鄉黨仁彥 智夫得金以歸命工伐木造瓦重建法堂一所水磨兩 ⿱股皿修葺𡚁漏煥然𪔂新招來客所廣闢田疇倉廩實矣 齋粥衍矣𣑽香芬藹法喜禪恱嗚呼無慈悲之德者昧 於苦樂不能興是事無喜捨之心者著於慳貪不能結 此縁無頴悟之識者樂於小法不能成此大惟師脩行 四無量法惟師叅悟佛光真諦是以名逹天庭禮納使 相住持向太后功德寺太觀宣和間聲名籍甚今行年 八十有七而能辨此一大事因縁可以見其平昔之志 丁卯仲冬師來訪知足居士曰本院修造於皇統乙丑 至丙寅仲夏畢功未有爲我記者敢請居士爲記其事 以示後人居士唯然願樂書之皇統七年十一月十三 日記 住持傳法慧照大師福渙立 裴卞刋 尚書禮部牒准元祐三年 月 日辰時到部 門下省送下中書禮部奏准都省批下太中大夫尚書 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上柱國範純仁狀近奉 㫖授尚 書右僕射合依例置度僧追薦先祖純仁先祖母及父 塟在河南府河南縣有功德褒賢禪院今欲乞兩遇節 於夲院添剃度行者一名■祖以上並塟蘇州天平山 白雲寺亦乞兩遇■節添剃度行者一名其兩䖏■每 一年度一名申尚書省伏乞依例施行狀前批送禮部 奉 乞請一依 指揮施行者右下褒賢院仰一依前項禮部牒內㫖指 揮施行元祐三年七月初三日 範文正公旣⿱苑土而墓隧之碑乃立嘉祐元年 仲兄右丞相時爲著作郎以國朝故事大臣塋所恩許 置寺度僧遂請於朝願以彭婆鎮舊法㑹院改賜名額 間歳聽度一僧以嚴崇奉朝廷從之元祐元年仲兄進 貳樞府三年乃登相位兩以例恩皆得増度僧數它日 院之度僧道因請以始末詔㫖刻諸石餘旣許之又爲 書其所以然者元祐四年 月六日左朝請郎充寳文 閣待制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兼馬歩軍都揔管兼知慶 州軍州事範純粹記 至大二年四月七世孫邦瑞遣八世孫國雋 宗俊宗是賫 江浙行省諮諮河南行省河南省劄付河南 府路委自同知徐景儒率屬僚詣墓加禮致 祭 先文正公墓下祭文 昔吾範氏始於陶唐根夲深固奕葉流芳漢有淸詔郡 國流行唐有春官鳯闕平章世家河南譜係甚詳鹹通 以後一枝渡江爰居度䖏闔閭舊邦麗水哦松誥牒猶 蔵子孫保之爲今甘棠四世而後文正挺生少長北地 即家頴昌學問淵海聞望珪璋條奏十事嘉謀孔彰昭 陵注倚國之棟梁四子顯貴悉稱元良監簿忠宣恭獻 侍郎封胡羯末華蕚相光父子勲業巍巍煌煌具載信 史代曰無雙化窮數盡玉蔵洛陽佳城欝欝拱木蒼蒼 炎運中㣲紐解皇綱地維雲絶南北異疆市無寕居後 昆徬徨離湯沐之故邑不復敬止於梓桑別祖父之先 塋不克時奉於烝嘗狐兔得以出沒荊榛從而蕪荒多 歷年所幾易星霜丘壠寥閴風悲白楊瞻望弗及念切 羮墻坤軸旋轉咸歸職方車同𮜿轍衢出康荘農敬松 楸匍匐踉蹡恭拜墓下我心則降目想英靈如侍其旁 有肴在爼有酒在觴〈幽 𡨋〉感格歆子馨香福我後人地久 天長 歸拜辭墓文 某等自高祖曽祖祖父不獲拜省 始祖祖禰墓域者又四世矣抱恨終天齎志而歿𫝑使 然也時使然也柰之何哉今則天道好還地軸旋轉南 北坦塗離而復合機㑹之來間不容髪某等匍匐至此 恭拜墓下剪其荊𣗥上以慰 祖宗屬望之霛下以盡子孫追逺之責先憂後樂不墜 成訓至若■福後人悃愊已露不敢再犯瀆告之戒祀 事告畢言還言歸囘塗寕止不能無望吾 祖宗之黙相也敢告 天平山在吳縣西去吳郡城二十七裡其山峰巒峭抜 石皆卓立與他山絶異其山上有龍門頭陀岩五丈 石蟾蜍石龍頭石穿山洞卓茟峰飛來峰半山亭小 石屋大石屋烏龜石釣魚石臥龍石照湖鏡等石 白雲泉在天平半山間泉色如乳四時不竭以烹茗甚 佳泉側有石刻白樂天詩文正公及蘇子美俱有詩 泉之上今爲白雲亭喬木環合高據重崖俯見平野 數十裡間如指諸掌橫山諸峰羅列面拱誠佳致也 白雲寺在天平山下右石刻刺史白居易詩慶曆四年 文正公奏本家松楸在此實籍此寺照管請賜額爲 白雲寺蓋以白雲泉而名也寺有無量壽佛閣住山 僧逺禪師嘗與忠宣公登其上講經 乾道丅亥汎舟逰山録 周益公 五月丁亥早範至能顔休文相別於閶門外唐致逺聯 舟遶城望姑蘇舘而過八裡至橫塘又數裡至黃山又 數裡過木瀆遂至靈岩院至能走價送薫香松黃新茶 其簡雲來日登天平頂攀援至逺公亭及諸石屏䖏白 雲泉泉在水品其色凝白蓋乳泉也張又新以虎丘石 井松江在第三第六而下此泉未知如何試一別之向 夀老欲作亭泉上及別築逺公亭寺右上山路傍有石 龜極形似向亦有名近無知者忠烈廟具有文正已下 𦘕像掛壁謁之丙辰早升小車過天平下嶺甚峻約數 裡至白雲寺圖經雲唐寳曆二年置在縣西南二十五 裡本逺錄公道塲今爲範文正公功德院文正父祖⿱苑土 山下寺有白樂天蘇子美王君玉蔣希魯詩刻欲同致 逺登山而腳力頓疲難之然思至能簡中語恐遺恨它 年遂奮衣右轉而上酌白雲泉甚白而甘躡石磴至卓 茟峰峰高數丈截然立雙石之上附著甚𡰈臲疑其將 墜餘如屏如矗或挿或倚備極竒恠行十六七石愈衆 而力愈憊廼循左徑訪石屋三面壁立覆以二大石少 休其中下至小石屋一石覆之又下至飛來峰高二丈 上銳下侈㣲附磐石前臨崖谷茲其異也又東下逺公 菴一名望湖臺正直寺後又下至五丈石亦閣石上次 至頭陁岩有蓋斜蔽之次至龜石脊𫝑隱起名不虗得 此山大抵皆石也瑰形詭狀可喜可愕今日適疲倦又 當暑不能窮其㒹然郡人能至予之所至者寡矣況㳺 客乎歸寺欲拜文正及四子畫像坐待魚鑰移時乃至 明日蓋文正忌辰也 䟦龍門二大字 天平之龍門卓茟殆似造物者特爲範文正公而設淛 西提刑旴江包恢請史校勘桐江楊德藻作 㳺天平山記 中吳之西山天平山爲之長實爲呉鎮原隰環之江河 絡之其上多恠石如凘氷如琱木或立或僵或如介夫 或如奔馬不可名狀其木多松檜有泉出焉曰白雲之 泉瀉於蒼崖激於巨石注於絶澗其聲如鳴玉其味甘 冽是山也范魏公之祠在焉其祀用中牢魏公吳人有 施於鄕黨德義至厚旣死而不歿故钜公名卿高人韻 士經由是邦莫不肅拜祠下顧瞻遺像而仰其休風夫 玉藴石而山輝珠蔵淵而川媚況德義所加丘陵林麓 有不増其高而發其耀者乎故茲山之勝抑其亦以其 人也至元再元之歳冬十有二月江淛行省叅政孛木 魯公徵拜翰林侍講學士於是郡守濟南張公亦拜吏 部尚書趨朝有日適相遇也班荊語舊偕逰是山謁魏 公之像臨白雲之泉翰林各賦詩七言四韻九思等屬 而和之新除教授紹興路儒學範文英靜翁魏公八世 孫也主奉祠事奉觴爲夀而請曰翰林擅詞宗於當代 尙書𬒳遺愛於中吳雅道允葉嘉㑹難逢不載以文何 以示後請爲之記將刻諸祠翰林以命九思固辭不獲 因道先生遺德山林勝槩而附以茲㳺之歳月焉翰林 名翀字子翬尚書名基字淵仲同逰者平江路捴管府 判官楊時舉思明推官王大有廷秀經歷王諌仲正知 事伯都彥實儒學教授蔣伯昇進之玄明通道虛一先 生趙嗣祺住持白雲寺沙門淨標爲文者奎章閣學士 院叅書文林郎柯九思 義學去天平山一裡餘外有孔子廟內有文正公祠左 右設敬身知本兩齋中爲清白堂詳見陵陽牟先生 義學記 太師墳文正公祖父唐國公周國公所塟在天平山之 下其穴主天平正峯以秦臺山爲外門以橫山爲逺 按環抱拱挹形𫝑甚竒按王氏語録徐忠翊嘗遇一 好山水心期爲公相之地意謂我方以術求售於時 待其克應於幾十年之後孰若待應於不數年之間 則人信向我方身享其利故必擇人與之不肯輕𢌿 且如公相之材非裡巷所有必於輦轂之下四方賢 英畢集之地求之寓京師七年始遇範文正公以品 官詣禮部徐識大貴也欣然以地圖授之范謝徐以 相見之晩適先柩巳塋四年矣慕徐名術發圖視之 則形𫝑向背全類其所⿱苑土之地其地名又合範遣份 約徐同徃觀之其穴法之高下向背皆與術𢍆惟窖 堂太深猶是俗術䂓爲即斷曰公相當自此生巳生 者去公相一間耳歸而與範曰足下優㳺致身於叅 樞之地歟然范嘗吟中秋月詩曰巳知千里共猶訝 一分虧事皆黙契後範子果拜相即堯夫也 秦䑓山在天平山之右大石巉崒上刻秦䑓二字俗傳 奏始皇㳺㑹稽嘗到此 太師墳公曽祖徐國公所⿱苑土在天平山之南正與靈巖 山相對 無外居士墳在白雲寺前居士亦文正諸孫即作元夕 寳𪔂現詞者 範文穆公石湖先生墓在天平山之西南有覺巖寺爲 奉祠之所文穆公居石湖而塟於此意欲自附於天 平之範者歟 吳縣忠烈廟在白雲寺之右宋南渡慶州隔絶置忠烈 廟於此至今毎歳郡官致祭凡名公钜卿之來吳者 多詣天平謁拜廟下 臥雲書院在天平南三裡有恠松屈盤於地偃蹇數畒 極爲竒古俗名眠松旁有石刻盤松二大字篆文字 畫甚古上有臥雲書院範氏建內有文正公及狄武 襄公遺像 醴泉寺在長白山麓文正公未第時讀書此山大德癸 卯寺僧德榮始塑公像寺中中菴劉敏中有詩遺德 榮刻諸石 懐範樓在城東南南望羣山如畫至元癸巳春縣尹濟 南安承務重建刻其詩及移名人詩石於其上 黌堂嶺在㑹仙山之南以公嘗讀書於其上故名其有 上書堂 下書堂在黌堂嶺南十裡許按劉仲元記雲傍鄒邑山 也黌堂䖏其東長白峙其南聖王諸山連峰委㑹於 其西聖王之南有山曰㑹仙其峰壁立特起蒼翠可 愛其中有堂故基曰書堂世傳以爲文正範公之別 墅也又按魯昌祖創修祠堂記黌堂嶺徑北十裡許 㑹仙峰之巖公之下書堂遺龕在焉工部侍郎賈侯 之荘在茲山之下仰公之德意欲創起祠堂於山之 麓先出楮幣三十七貫文以𦔳工役之需監縣房侯 唐卿未登仕版時慕公之爲人常有慷慨感歎之心 斯任之來斯事正符宿昔之願勇於爲義黽勉從事 無時或怠鳩工貿材經營之際縣尹石侯縣丞成侯 主簿丘侯典史王國昌同心和𦔳之或曰山麓荒蕪 祠堂雖就恐爲野火焚毀樵牧戲踐祠成乏香火之 供反爲不敬何以勸善盍若少北二裡許醴泉寺之 巽隅高平爽塏興蓋若何侯曰善仍以都目趙鑑弟 趙銓孫克敬督其役興功於大德庚子秋七月至大 德辛醜夏四月落成堂宇壯麗儀形儼然 範公泉在青州洋溪皇祐中文正公帥青社有德於民 而州之乾方洋溪醴泉出焉後人目之日範公泉詳 見任城王 所撰記 文正公祠堂在長山縣治平三年知縣韓澤建撰記 至正七年八月辛未朔越四日甲辰 奉議大夫河南府路逹魯花赤也先不花 奉議大夫河南府路同知郭文鼐 承直郎河南府路判官董鉉 將仕佐郎河南府路知事劉臣源 河南府路照磨胡欽祖 茲以 故宋太師魏國文正範公八世孫文英謹遣男廷方不 逺數千里省墓洛陽且復侵地某等仰 公德澤之深逺感公裔孫之不忘其祖而媿吾有司弗 克戒約甿𨽻之無知者因以潔牲淸酌之奠爲文以祭 日惟 公學貫天人材兼文武濟貧活族德澤過於晏嬰出將 入相勲業擬於伊呂惟 昭代之尚賢嘉不茹而不吐爰肇崇於祀典實名教之 有補何甿𨽻之無知即丘墳而敢侮壤𣗳𭧂於斧斤域 兆鞠爲禾𥞫犯𢑱憲而不䘏徒昏頑之是怙屬裔孫之 來斯増有司之媿負認異代之松楸復侵犯於強禦戒 樵牧於晨昏謹封藏於終古倘彼甿之不悔其斯言之 是暏致薄奠以陳詞覺汗下之如雨尚饗 祭丞相忠宣公 維 公世濟忠直名昭日星眷茲洛土有崇其塋彼甿蚩蚩 恣爲盜賊旣伐松楸又滋稼穡神雖未殛法實難容裔 孫戾止爰復故封凢百丘壠莫之敢廢引公父子有功 於世戒𩛙禁約責在有司繼今以徃孰敢弗祗崇酒於 觴登肴於爼神其監之永安終古 范氏復祖塋記 天臺陳基譔 奉訓大夫江南諸道行禦史䑓監察禦史 斡勒海夀書 中奉大夫陜西諸道行禦史䑓侍御史丁 元篆額 故宋太師魏國範文正公以上三世墳墓在吳縣之天 平山至公之薨始𦵏洛陽萬安山母夫人謝氏之兆其 子監簿忠宣恭獻侍郎以下三世皆祔焉中更靖康之 亂子孫之在呉者弗獲以時展墓唯顧瞻山河北嚮流 涕而已我 世祖皇帝混一四海 列聖相承誕敷文德而尤惓惓焉致意於古今忠臣烈 士有功於名教者故公克與天下之名山大川前代之 聖帝明王並登祀典毎嵗仲丁有司祇奉中牢致祭惟 謹可謂盛矣然亦不過即天平之白雲以寓其髙山仰 止之意而萬安之原至大中八世孫國俊僅一至其處 同知徐君景孺爲復侵地亦存什一於千百自是又三 十九年爲至正七年國俊從弟將仕佐郎文英謂其子 崑山州教授廷方曰嗚呼自陵穀變遷以來故家喬木 零落殆盡吾子孫幸生 聖明以孝治天下之時慿藉餘澤食有義田居有義宅 教有義塾凢養生送死可以無憾而祖宗二三百年之 丘壠所恃以爲藏者鞠爲芻牧之區徐君所封亦巳侵 削尚安在其爲子孫哉洛陽土風號爲近古豪民無知 可以德化不可以力勝吾聞禦史斡勒君允常居裡第 日以吾先文正公濟貧活族之仁自勉而僉事李君公 平分應於洛又嘗執筆而爲公之傳者誠以狀白之必 有以矜吾之志也廷方即日具資糧扉屨不逺數千里 致其父之命於是李君首出俸金爲之倡斡勒君率郷 黨與同知郭君文鼐判官董君鉉奉牲幣爲文以祭於 墓下所謂豪民之無知者觀感而化卒復徐君所封之 舊而其地以畝計者若干焉旣繚以周垣益之𣗳壌又 築室六楹俾其甥趙氏廬其上甫竣事以基嘗與觀籩 豆玉帛之盛使書之於石竊惟文正公以間生之氣王 佐之才致位將相爲宋宗臣百世之下誦其詩讀其書 者可以立忠信而尊君父興王道而致太平故其少而 𨽻業長而從政所至之地遺愛不忘率繪像以爲祠刻 銘以頌德顧是窀是穸在其父子平生䆠居衣冠禮樂 之郷而使斧斤耒耜日相㝷於其中豈 國家屍而祝之以待先賢之意乎繼自今茲爲子孫者 如文英之不忘其本處裡閈者如斡勒君之推尚古道 居風紀者如李君之知所勸相爲有司者如郭君董君 之克恭所事則萬安之松楸將人人爲之封殖益乆而 不廢尙何斧斤耒耜之患乎哉公父子世濟忠直太史 有傳神道有碑家乘有載茲不敢以瀆書書其復塋歳 月以爲方來告雲是歲丁亥十月丙子謹記嘉議大夫 河南府路捴管兼本路諸軍奧魯捴管管內勸農事知 河防事張明逺奉議大夫同知河南府路捴管府事郭 文鼐承直郎河南府路捴管府判官董鉉將仕佐郎河 南府路捴管府知事劉巨源河南府路捴管府照磨胡 欽祖昭勇大將軍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戸府都萬戸 察罕帖穆爾昭毅大將軍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戸府 副都萬戸失裡伯吉從仕郎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戸 府經歴兀訥罕知事郭仲禮提控按牘趙璋儒學敎授 丁士恒學録蔡世責等立石 蓮花堡在鎮戎軍西南與德勝堡相連又定川砦諸葛 亮城皆在鎮戎界嘗有蕃賊至此公遣張建侯徃救 應 長武寨在涇州西賊㓂邊公與都監張肇部領軍馬離 邠州取長武路徃涇州策應後又聞賊分軍囘奔保 安軍上面公又差廵檢宋良蕃部廵檢趙明部領蕃 漢軍馬徃長武把隘 萬安鎮去保軍八十裡𥘉延州有一將軍馬在保安軍 駐劄費用糧草供應不辦公乞將保安軍所駐軍馬 抽退於萬安鎮就食糧草卻將萬安鎮一將軍馬抽 退延州亦只八十裡 馬鋪寨通近後槗白豹寨毎有賊馬出來公脩此砦時 兵馬不多只是據河西山坡特重下砦不與追逐其 砦城十日內𭰖築並𭰖飾了當 木波寨在環州正當賊來大川路惟頼諸寨蕃部熟戶 同共防托公恐熟戶二心未可倚仗遂保舉種世衡 知環州以牢籠蕃部 定邊砦在環州公嘗令劉貽孫至此相度葫蘆泉一帶 立寨接連鎮戎軍去處 明珠滅臧二族在環州之西鎭戎之東二族之北有葫 蘆泉公併兵於其地修起城砦招撫二族 華池鳳川平戎三寨皆在慶州東平戎去延州德靜砦 七十裡華池去德靜一百一十裡鳳川去德靜一百 二十裡公指揮慶州並諸寨並權住入中白米卻告 示客旅並令於東路延州接界平戎鎮𣸸價入中白 米 慶州路有美𭰖虐𭰖大抜城等䖏小砦公只差兵士百 十人防托如賊馬大叚入冦便令歸側近大城寨內 一䖏防守所貴不致枉䧟軍民人心稍安 薄家荘在岢嵐軍火山軍之間公以火山軍城中無水 兼地窄狹難守奏乞於中路薄家荘擇地共脩城砦 東關城在岢嵐軍水砦外公以岢嵐城小將東関城築 作大城撿計到土工五十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工 神堂堡銀城寨在麟南五十裡公令經略司相度興脩 令人戸耕種住坐續脩神樹寨並堡子府州於鞋斜 谷端正平等要害䖏置大寨兩坐又置堡子三坐 篳篥城在秦州田況嘗請脩築公奏乞依田況所奏早 賜指揮 佛空平明珠等族所居公嘗令蔣偕燒蕩其地族帳 金明城在延州公奏議近重脩金明城且托得北面又 東北廢卻承平南安長寕白草等寨後東西四百里 更無藩籬可以禦冦候金明城了方脩寛州以禦東 北 鳳川寨在慶州東城𬒳山坡直下臨注或有西賊圍閉 矢石入城禦捍不下公牒李丕諒宋良同徃鳳川相 度得本寨東烽火臺山上四面牢固及山腳下有好 水泉可以置砦令弓箭手兵士等寅夜興工山上只 築女𡓜四靣削崖近下低䖏築城圍入水泉續又牒 本州通判範祥相度令新脩砦城分擘街巷修蓋軍 營倉房草場𪠘署及城上皆安置敵樓 唐龍鎮與契丹對岸在府州之北豐州之東其東南火 山軍對岸公奏乞招誘唐龍鎮七族人口 故寛州在延州東北三程公言昨廢卻承平塞門等砦 惟此一䖏㝡爲控扼蕃賊牒監脩官相度一併下手 脩築後又奏乞以寛州城爲青澗城 鄜城縣在鄜州南至同州河中府各四程北至鄜州兩 程至延州五程公乞朝廷建鄜城縣爲軍以康定爲 名管鄜城縣並於同州割一縣爲之屬建倉敖營房 所有同華河府苗稅於此送納後公又令知鄜州李 丕諒相度丕諒差劉𥫄禮將帶匠人徃鄜脩展城𡓜 高一丈底濶四尺五寸靣收一尺五寸蓋馬棚瓦舎 三百間繫得馬二百疋安下得兵士四千五百人兼 脩露圈二十八箇計度到二萬九百九十五工 延州城在寛州東南四十裡公嘗請於朝乞以延川縣 爲延川城雲彼中人煙不少更有井泉勝於寛州城 肅逺馬嶺定邊永和安塞等砦在環州界𥘉諸寨城𡓜 低下壕塹淺狹公牒環州那廂兵軍士及和雇人夫 脩築 細腰城公令蔣偕等所築公又勘㑹本城至環州定邊 砦三十七裡西至鎮戎軍乾興寨六十裡南至原州 柳原鎮七十裡量其地界逺近所脩城寨地土並側 近蕃部元屬環州兼本是環慶路擘畫脩建兼細腰 城東北板井川是西賊來路在細腰城定邊寨之間 係屬環州地分緩急若有奔衝即須定邊砦與細腰 城互相救援就環州節制甚順奏乞朝廷撥屬環州 萬安寨在延州西北徃保軍路中路舊無城砦公差周 美郭慶楊麟部領延州膚施兩縣人戶並廂軍脩築 計度到六萬一千六百五十七工並脩築敵樓戰棚 豐林縣地在延州東二十五裡就崖爲城青化鎮在延 州東六十裡公差陳永圗部領臨真豐林兩縣人戶 脩築計二萬六千五百五十二工 甘泉縣城在延州南八十裡公差任世亰部坊州丹州 人夫脩築計六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工 承平砦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在青澗城西八十裡把截 得承平川大路寨北大裡河約六十裡自來蕃族在 大裡河北居住公甞請復脩此砦以遏蕃賊不使過 河雲𥘉脩之時則部署司那兵馬大爲之備畢工之 後只銷得二十人駐劄 南安寨在延州東北二百七十裡在青澗城正北七十 裡北至綏州四十裡去無定河二十裡公嘗欲脩之 以其去水泉稍逺朱𠮷種世衡欲於青澗城北四十 裡啇舘鋪南安寨中路創脩一山寨 栲栳砦在延州北八十裡嘗爲賊所破公相度舊砦南 五裡地名龍平口興置一寨把截安逺塞門龍口川 賊馬來路 胡家川寨在延州𥘉胡⿰糹⿱𢆶匹諤乞脩鷂子城公差殿直楊 麟興工麟州申稱計七萬四千工恐難了當公遂差 推官何渉與胡⿰糹⿱𢆶匹諤相度於胡家川荘北靣書按山 上脩築一砦計三萬三千餘工下面川口是德靖砦 保安軍來路地𫝑委是要害只差本族熟戶人工官 給口食並差廂軍三百人徃彼𦔳工 三関城在延州公牒招討那撥諸州差到兵士五千人 興脩 義蓮鋪在延州康定二年四月公差使臣趕殺西賊抵 此奪得人馬駱駞牛騾 牢山驛新店驛在麟州至延州一百六十裡間嘗因朝 臣上言減廢公嘗與明鎬至此軍馬疲乏無支請草 料去處公言鄜延路㝡是屯兵去處日有軍馬及使 命過徃遂牒延州脩𥙷二驛毎有過徃使命軍馬或 遇晴明直到中路甘泉縣即支給一日口糧等物若 遇雨雪及山河水漲即於新店牢山止宿 葫蘆泉在環州定邊砦與鎮戎軍乹興寨相望八十之 間爲義渠朝郍二郡之阻其南有明珠滅臧之族公 嘗言能進兵㩀葫蘆泉爲城壘北㫁賊路則二族自 安宜無異志後竟於此地築城招服明珠滅臧二族 永洛城在朝郍之西秦庭之東公嘗奏言䇿應軍馬由 儀隴二州十程始到如能進脩永洛城斷西賊入秦 庭之路其利甚大非徒通諸路之勢因以張三軍之 威者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