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頁 下頁
熙寧八年六月(1)


  六月辛卯朔,上批:「聞淮南旱甚,其令轉運司委州軍長吏禱名山靈祠。」

  賜河北西路轉運司錢二十萬緡。以判官李稷言本路放稅多闕諸軍廩給故也。

  詔駙馬都尉王詵罰銅三十斤。坐嘗因事至睦親宅見趙世居交語,雖會降,特罰之。

  癸巳,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禦史裡行徐禧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提舉絳隰州義勇、保甲。禧先與範百祿爭李士寧妖妄熒惑事,詔曾孝寬、張琥鞫實未竟而禧遷。

  權發遣熙河經略使高遵裕言,洮州既未修築及置官吏,其新附之眾亦宜略有統制,使之漸習漢法。詔以崇儀副使趙醇忠為洮州漢蕃鈐轄,免出巡;皇城使包順為青唐一帶並岷、洮等州蕃部都巡檢使,岷州、青唐巡檢陳義方、弓箭手巡檢董行謙兼洮州蕃部巡檢,並同管句蕃部。以洮州有馬蕃勇敢、岷州並𢇲川寨弓箭手各二百人,益以蕃落兵合五百人,隸醇忠、義方、行謙,即岷州置廨舍,歲使公用錢千緡,以備犒設。

  內藏庫言:「楚、濠州運絹三千匹,實本庫歲納之數,三司乃乞寄納于左藏庫。乞詔三司遵守條制,毋下諸庫寄納。」上批:「系內庫路分上供錢帛,三司毋得別作名目移寄,致虧年額。」

  甲午,命著作佐郎翁仲通措置淮、浙鹽事。

  詔翰林醫官使、副使並五年一磨勘。醫官副使以上,舊無磨勘法,副使遇推恩即改正使,至是立法,以資遷東班諸司使、副使,仍舊兼醫官使、副使,其副使遷至軍器庫副使,乃遷醫官使。

  法寺言,三班借職南世景坐監主自盜,無官犯罪,有官事發,命以贖論。詔世景勒停,展三期敘,自今比類,樞密院取旨。

  戊戌,龍圖閣待制、同群牧使、兼同判軍器監曾孝寬罷軍器監。孝寬乞解官侍養,詔免群牧司,而孝寬願領群牧司,故從其請。尋詔孝寬仍權發遣軍器監,候沈括還日罷。權發遣軍器監,據禦集乃十一月事。

  賜都水監丞司度僧牒二百,市埽岸物料。

  己亥,提舉崇福宮、兵部員外郎、直昭文館傅堯俞落職,追一官勒停。坐知徐州日不受朱唐告李逢謀逆狀,法寺當絞,以失減及去官會赦,特黜之。

  辛醜,都官員外郎劉師旦言:「今九域圖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至今六十餘年,州縣有廢置,名號有改易,等第有升降,兼所載古跡有出於俚俗不經者。乞選有地理學者重修,三館、秘閣刪定。」其後又專命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趙彥若,獲嘉縣令、館閣校勘曾肇刪定,仍就秘閣不置局,彥若免刪定。從之。又以舊書不繪地形,難以稱圖,更賜名曰九域志。

  詔宗室大將軍遷至遙郡刺史以上,更不遷環衛官。故事,宗室磨勘,遷遙郡刺史以上,不遷環衛官,賈恩則並遷三資。熙甯中,修磨勘法,並遷環衛一資,蓋有司之誤,至是正之。

  壬寅,永興軍路安撫使羅拯言:「昨任發運使,計置金銀錢絹百八十五萬緡,乞令奏計發運司催督部押上京。」從之。

  甲辰,開封府言:「趙世居子孫並其乳母等衣服損壞,舍屋疏漏,每須上聞。乞自今止從本府下所屬應副。」從之。

  乙巳,福建路轉運司言:「請如通判福州方蓁議,開本路溪灘。」從之,仍詔以寬剩役錢給其費。

  韓縝奏乞面陳利害,上謂王安石曰:「縝但要入京耳,必無甚利害。」安石曰:「恐有親見利害,須面陳。」上曰:「縝前因北使來,便雲敵必生事,後有何事?縝善張皇妄說耳。」

  丙午,詔判都水監李立之、丞王令圖,主簿李黼、句當公事陳佑甫各罰銅二十斤,立之出知陝州;前判監、衛尉少卿、知陝州宋昌言,汴口官、都官郎中王珫,都官員外顏處恭,西京左藏庫副使劉文應各降一官,改昌言知丹州。並坐閉訾家口不當也。王安石初議,汴口官及昌言為一等,當奪一官,立之等罪止贖銅。上欲罷立之都水,與郡。王珪又言昌言專受指相度,罰宜更重。安石曰:「珫言昌言明與人言執政意必欲閉,珫屢爭弗得。」上曰:「既如此不奏,乃依違,何名守官?」安石曰:「此所以與昌言同罰。然昌言誠宜更重。」乃奪昌言陝州,而使立之代之。閏四月乙未可參照。

  都水監言,汴、蔡兩河可就丁字河置鰯通漕,從之。時有詔糴京西米赴河北封樁,患蔡河舟運不能達河北,故水官侯叔獻、劉璯建議,汴、蔡兩河閑有丁字河,可因其故道鑿堤置鰯,引汴水入蔡河,以通舟運,運河成可漕。河渠志:八年,詔京西運米于河北,於是侯叔獻建議因故道鑿堤置鰯,引汴水入于蔡河,以通舟運,河成可漕。朱本增入,今因之。元豐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可考。

  詔增河南府超化寺歲度僧二人,賜紫衣一人。以上批「寺乃釋迦佛舍利所在,於畿內最為靈跡,近兩禱雨,即隨獲嘉應,聞歲止度僧一人,頗闕人修奉」故也。

  丁未,同修經義呂升卿言:「周禮、詩義已奏尚書,有王雱所進議,乞不更刪改。」從之。時升卿輒刪改安石、雱詩義,安石、雱皆不悅,故升卿有是言,然亦不能解也。此據墨本九月十二日所書,朱本削去,今移入此。九月十二日所書更詳之。

  賜趙思忠熙、河兩州地五十頃,內賜其妻包氏並俞龍七各五頃。初,思忠乞管句熙、河蕃部,包氏乞安鄉城開酒場,經略司以為不可,故以地予之。七年十二月四日可考。

  王安石得疾,上遣醫視之,不令受事例。安石因白上,乞令受。上曰:「朕已支賜,不須爾。」安石固請,上曰:「少與之,勿多也。」上因留安石,諭以「呂惠卿甚怪卿不為升卿辨事,言卿前為人所誣,極力為卿辨,今己為人所誣,卿無一言。朕說與,極為卿兄弟解釋,又疑小人陷害。朕問是誰,乃雲在側,似疑練亨甫。深疑練亨甫何也?」安石曰:「亨甫,臣所不保。然惠卿兄弟無故沮抑亨甫,臣勸之勿如此,恐反為其所害。亨甫陷害惠卿,臣所不知。然亨甫實未見其闕,而惠卿兄弟多方疾惡之,實為過當,大抵惠卿兄弟好逆料人將為奸。」上曰:「亨甫實機警。此必有小人交鬥其閑,小人須斥去,不然害及國事。」安石曰:「不知誰為小人?」上曰:「必曾旼也。」安石曰:「陛下何以疑其然?」上曰:「料其必如此,修經義了,即與在外差遣。」安石曰:「曾旼材能,以人望亦可以作檢正。臣向說與惠卿,未欲如此過疑者,恐眾惡所集,必累及惠卿耳。」上又曰:「惠卿自許太過,言:『望卿來戮力時事,卻屢稱病不治事,積事以委臣,臣恐將來致傾敗,臣預其責。』又言:『練亨甫以臣兄弟少貧賤更事,識小人情狀,故尤忌嫉臣兄弟。』言卿不能知小人情偽,故亨甫利卿在位。」曾旼檢討,在七年五月七日。

  戊申,中書言:「近詔運米百萬石往澶州、北京,計道路縻費不少,請歲給米鹽錢鈔、在京粳米總六十萬貫石,付都提舉市易司貿易。度民田入多寡,預給錢物,至收成時,令於澶州、北京及緣邊州軍入米粟麥封樁,候有備。遇物價貴,聽糴便司權住入中借兌支用,須歲豐補還。其市易司所糴,如價高,令以漸計置。」從之。先是,上令中書勘會運米費錢若干,中書進呈約三十七萬貫。上怪其多,曰:「向曾比較,那得費如許?」王安石曰:「此乃約數,然亦必不少,俟更比較實數進呈。」安石因言俵糴事,以為非特歲漕百萬石,比今法可省六七十萬貫錢,又可榷河北入中價。河北大河無事,諸河又已循道,所出地及淤田至多,即歲增出斛鬥不少。既遇斛鬥貴,住糴即百姓米無所糴,自然價減。是雖有住糴之名,而實須有物可糴。府界淤田歲須增出數百萬石,民食有限,物價須歲加賤俵糴轉之。河北非惟實邊,亦免傷農。上以為然。呂惠卿日錄:八年九月十六日進呈罷運米,令市易俵放文字,餘曰:元初只見在京八十價糴了米,司農寺以一百價賒糴了米,又東南八十價折斛,即是不得八十價米,又以二十文致到河北,不過一百文糴一鬥六七分粟米,不為貴。然本欲以外來物去河北,令官中有備,則和糴價可減,不為商賈所操。安石欲以粟米易之,固甚善,然綱船兵梢也不易,許多時安排得成次第,且待糴得粟米後,換粳米也不妨,是他須要直罷了,亦不奈何。然因換得粟米後,便說道轉變得息錢一百萬,總是亂道。除以粟米易粳為異外,等是從外處般物,由黃河到河北,其餘百般變轉得利,只是市易司買賣,幹他運米甚事!才與商量便惡發。安石去後,是他所立底法,為愛護如此,只是恐他來不得。聞朝班中有曹號呼臣為「護法善神」,是他到來措置過,事須要改盡。只如市易事,吳安持怎盡會得?只見韓絳、馮京要壞此事,臣計算到約有一百三十萬貫息,故每起請,須要他看過行得,方教入遂貼地,沒人語言。自呂嘉問到來,說並措置得不是,道是無他不得。臣見安石來便不能管得,而今也又有一百一十余萬息錢,其餘措置若無本末,臣怎敢做?臣亦量臣力,尋常事開陳得官家,一時會盡,方始奉行。見得安石奏事,陛下有沈吟,中閑安石便自道了:「你既如此,須是無心始得。」然其他不曾見別有事,只是臣面上如此許多年相知,廝共做了許多事,下梢卻恁地?按:此事即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惠卿雲安石欲罷河東運米,而行市易俵放之法,惠卿以為非便者也。初令運米河北,乃六月十八日事,不知安石罷此,卻行市易俵放之法,的系何時?今附注此,更徐考之。

  三司使章惇言:「河北、京東鹽院失陷官錢甚多。諸路榷鹽,獨河北、京東不榷,官失歲課,其數不貲。乞差官同王子淵詣海場並出產小鹽州縣,與當職官吏並兩路轉運司相度利害以聞。」從之。子淵時為何官當考。明年八月,河北鹽法乃復舊。子淵或為糴使,當檢。明年八月一日,上批「河北鹽法可速依舊」,朱本移入此,今從墨本,仍附本日。要之,實錄載此事兩俱疏略,更須考詳。按:元祐元年閏二月,呂陶言:熙甯八年,章惇任三司使起請,乞京東、河北榷鹽,其奏狀乃曰:「河北、陝西並為邊防,今陝西榷鹽,而河北獨不榷,此祖宗一時誤恩也。」有旨依惇所乞,召京東提舉鹽事周革入議,委陳朴、王子淵相度。文彥博奏罷之。蘇軾與文彥博書載章惇言政如呂陶言,軾因說彥博,令奏罷榷鹽。如陶所言,則是彥博果奏罷榷鹽也。慶曆六年十一月張方平對語可參照。沈括自志雲:括權發遣三司使事,市易司欲歲輸三司鈔三十萬緡,以請河北、京東兩路鹽稅,欲自榷賣。括以為太祖常降墨敕,河北無得禁鹽。慶曆中,又欲官收其利,仁宗複詔罷之,至今刻詔於北京望宸閣。祖宗之戒猶在耳,而背之不可。其後京東轉運司竟用其說,齊、魯之閑大騷,而主司以罪去。按:括八年十月十二日權發遣三司事,實代章惇。惇先有榷議,既不行,不知市易司何時複有此議,當考。十九日,惇又議榷河東。紹聖,曾布云云。食貨志第五卷:河北舊禁鹽,建隆四年頗通商,開寶三年乃悉罷榷。熙甯八年,三司使章惇言:「榷鹽獨不行于河北、京東,官失鹽課不貲,請遣吏偕河北糴便,官詣海場及煮小鹽州縣與當職官、兩路轉運司度利害。」從之。所謂小鹽,偽鹽也。於是詔提舉河北、京東鹽稅革入議,明年手詔三司,河北鹽法可如舊,庶商人不致疑惑,虧損額課。

  都提舉市易司言,漢州積滯茶至千五百七十七馱,不如雇步乘,乞選官體量。詔遣都官郎中劉佐,維州團練推官、都水監句當公事杜常往究利害以聞。王安石初欲遣佐,以韓絳所惡,乃乞用常。既而上令佐與常同往。

  詔緣北邊寨鋪使臣所管界至退縮,並故縱人出入者劾罪,不以去官赦降原減;界至退縮者,並統轄官以聞。上謂王安石曰:「河北邊事,自蕭禧去後便緩。」安石曰:「事要當,不在急。若措置雖急,卻不當,但害事,何補邊計!」上曰:「分將事乃日朘月削,人見如此,即更懈怠。」又言將下教閱事。安石曰:「向時立教閱法,若能推行,信賞必罰,即雖兵不在將下,何緣不精?」上曰:「責人須令可以免責。如要揀兵員老弱,卻不由鈐轄、都監,鈐轄、都監空被責何補?」安石曰:「自來揀兵員須是監司、知州及兵官,若不如法,自監司以下嚴責降,即孰敢滅裂?且責降既嚴,即上下自須力爭,豈肯苟順監司、知州而已?今專令將官自揀,將官亦只是自來知州之類為之。不知為知州則苟簡,為將官則懇惻,是何理也?若為將官責重,則自可移於知州。且人材一般,若令三四人連職,則容有一人奉法。若人材未可知,而專任一人,其或苟簡,誰複明其修舉者?」安石因言:「前歲所修教閱賞罰,至今尚未施行,何故?」上言:「修未了,故未施行。」上又言:「民兵亦未了。」安石曰:「邊路民兵易教,不同府界,略教尚已可用。即邊路不愁教習不成,緩則緩教,急則急教,不愁不為用也。」上又言:「近歲費用橫多,誠為不易,將來但恐難為供億。」安石曰:「誠如此。」前歲所修教閱賞罰,當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