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頁 下頁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


  冬十月乙未朔,詔樞密使帶檢校官、平章事,不告引,止於本廳贊喝。時王欽若、陳堯叟上言請定常制。先是,魏仁浦以宰相兼樞密使,告引,曹彬以樞密使兼相,不告引,故止用彬例。

  陝西轉運使薛顏言:「諸州司理參軍,朝廷謂其刑獄重難,與免選限,或任非其人,多致枉濫。請自今誤入徒以上罪,令書曆守選,冀有所懲沮,自求平允。」詔三次誤失者如所請。

  戊戌,詔奨知渭州曹瑋,以修東關城壕畢也。

  宜州言南丹州莫淮辿聚集諸蠻,阻富仁監道路。詔轉運使樂黃目乘傳往視,以理和斷。黃目言知宜州信遂不諳溪峒事,即命供奉官、閤門祗候曹永吉馳驛代之。既而黃目又言:「宜州駐泊監押、侍禁侯箉擅領兵入南丹州界白抗卓寨,取淮辿伏罪狀以還,進退容易,恐生邊隙。」箉亦訴轉運司隱其績狀,不盡條奏。上廉知南丹州本非侵擾,第因接境逃民剽掠客旅,遂亡命山谷,蠻夷自相寇盜。即詔內殿崇班閤門祗候郭盛、內供奉官江德明,馳往犒設峒溪首領,與黃目同撫勞之。且戒箉,自今戎事,皆稟所部。

  庚子,遣使馳驛分詣廣南、荊湖、福建、江南、京西諸路,與轉運提點刑獄司、知州、通判、鈐轄、都監,簡選雜犯配軍人,徙隸近地本城。老病不堪醫治者,放從便。少壯者,部送赴闕,當寘上軍;如不願量移赴闕,亦聽。

  鄜延部署曹利用等言保安軍蕃部請築子城,望諭首領,俾竣農隙,從之。

  同修玉清昭應宮使李宗諤,以丁謂參知政事,請差降等威。辛醜,改命宗諤為修宮副使。

  甲辰,詔:「如聞建安軍等處,自秋霖雨,頗妨農事,宜委轉運、發運使,體量賑恤。」

  乙巳,夔州路轉運使言:「溪峒蠻人結集為亂,竢發兵討捕,則歸先所掠漢口,及五十人者,承例特署職名,許令入貢。」上曰:「聞此亦非便。或因是輒掠邊民充數邀利,所在宜辨察之。」轉運使又言蠻願入貢者千五百人。上以道途往來,公私勞費,不許,詔轉運使定其當赴闕者,具名奏裁,餘止就本路量行支賜遣還。

  丁未,上以宗室所進和幸諸王宮賜宴詩示輔臣,因曰:「宗親好學,大是美事。苟述作不已,自得指趣。得指趣,即忘倦矣。然當戒于好奇而尚浮靡,好奇則失實,尚浮靡則少理也。」

  淮南比歲薄稔,上憂之,賑恤無所不至,而言事者以為流亡無算;及丁謂使建安軍,因令校其實數。戊申,謂言轉運司具析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五州軍逃民,數多者及百戶,餘止三十戶,繼有複業者。時起居舍人王隨為轉運使,戒所部出庫錢貸民市糧種,歲終,約輸絹以償,故流亡者多複業雲。

  並、代州承受公事李宗政言:「火山軍南五七裡,或掊地尺餘則火山,蓋火德之應,請建祠廟。」上曰:「此山有火,因山名軍,其所由來舊矣。宗政妄言,不可從也。」

  己酉,以主客郎中、知制誥王曾為契丹國主生辰使,宮苑使、滎州刺史高繼勳副之;屯田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李士龍為正旦使,內殿崇班、閤門祗候李餘懿副之。舊制,出使必假官,繼勳本秩既崇,不復假官,自是為例。契丹使邢祥接伴,祥詫其國中親賢賜鐵券,曾折之曰:「鐵券者,衰世以寵權臣,用安反側,豈所以待親賢耶?」祥媿不復語。

  曾使還,言:

  是歲契丹改統和三十一年為開泰元年,以幽州為析津府。國主弟隆裕卒;隆裕初封吳王,後封楚國王。

  初,奉使者止達幽州,後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涼澱、北安州、炭山、長泊。自雄州白溝驛度河,四十裡至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裡至涿州。北度涿水、范水、劉李河,六十裡至良鄉縣。度盧溝河,六十裡至幽州,偽號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之。正南曰啟夏門,內有元和殿、洪政殿,東門曰宣和。城中坊門皆有樓。有閔忠寺,本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造;又有開泰寺,魏王耶律漢寧造。皆邀朝使遊觀。城南門內有于越王廨,為宴集之所。門外永平館,舊名碣石館,請和後易之。南即桑乾河。

  出北門,過古長城、延芳澱,四十裡至孫侯館,後改為望京館,稍移故處。望楮谷山、五龍池,過溫餘河、大夏坡,坡西北即涼澱,避暑之地。五十裡至順州。東北過白嶼河,北望銀冶山,又有黃羅、螺盤、牛闌山,七十裡至檀州。自北漸入山,五十裡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廣,謂之金溝澱,國主嘗於此過冬。

  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複裡堠,但以馬行記日景而約其裡數。過朝鯉河,亦名七度河,九十裡至古北口。兩旁峻崖,中有路,僅容車軌;口北有鋪,彀弓連繩,本范陽防阨奚、契丹之所,最為隘束。然幽州東趨營、平州,路甚平坦,自頃犯邊,多由斯出。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裡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裡至臥如來館,蓋山中有臥佛像故也。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因河為名。又過墨斗嶺,亦名渡雲嶺,長二十裡許。又過芹菜嶺,七十裡至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煉得鐵。渤海俗,每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宛轉,號曰「踏錘」;所居屋,皆就山牆開門。過松亭嶺,甚險峻,七十裡至打造部落館。有蕃戶百余,編荊為籬,鍛鐵為兵器。東南行五十裡至牛山館。八十裡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裡至鐵漿館。

  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裡至富穀館。居民多造車者,雲渤海人。正東望馬雲山,山多鳥獸、林木,國主多於此打圍。八十裡至通天館。二十裡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庳小,方圓才四裡許。門但重屋,無築堵之制。南門曰朱夏,門內夾道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北門曰陽德、閶闔。城內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有園圃,宴射之所。

  自過古北口,即蕃境。居人草庵板屋,亦務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蓋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鬱然。深谷中多燒炭為業,時見畜牧牛馬橐駞,尤多青羊黃豕。亦有挈車帳,逐水草射獵。食止麋粥、屨糒。

  辛亥,上作為政歌賜輔臣。

  詔諸路自今除常例合調民夫外,如別有工役須至差撥者,並取實役名數,調訖具事以聞,違者案其罪。先是,提點開封府界段惟幾調中牟縣夫二百人修淳澤監倉,群牧制置使以廐卒代之,因有是詔。

  癸醜,詔京西市糴軍糧,轉運使止當勸誘,無得迫促。時轉運使於西京市糴,條約過當,民不如約則杖之,故特示禁戒。

  丁巳,以知制誥陳堯諮權同判吏部流內銓。舊制,選人皆用奏舉乃得京官,而士有孤寒不為人知者,堯諮特為陳其功狀而升擢之。

  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延恩殿。(按本志,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即聖祖也。實錄於六年七月又書加上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曰東嶽司命上卿佑聖真君。初,封禪禮畢,詔上司命天尊之號。至是,以聖祖臨降,名稱相類,故改上焉。如此,則當別一司命矣。又據降聖記加上東嶽司命上卿真君聖號敕但雲東嶽司命上卿真君,可加上東嶽司命上卿佑聖真君,無「九天」及「保生天尊」字。然封禪記書元年十月壬子詔上卿九天司命真君增號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實有此六字。二書皆丁謂所編,乃如此不同,當考。)

  先是八日,上夢景德中所睹神人傳玉皇之命雲:「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將見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夜,複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即於延恩殿設道場。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俄見靈仙儀衛,所執器物皆有光明,天尊至,冠服如元始天尊。又六人皆秉圭四人仙衣,二人通天冠、絳紗袍。上再拜於階下。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上升西階,再拜。又欲拜六人,天尊令揖不拜。命設榻,召上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邱。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及曙,以語輔臣,即召至殿,曆觀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諤、劉承珪,都監藍繼宗同觀。

  己未,劄示中外,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兩京來年夏稅放十之二,諸路十之一。賜致仕官全俸一年,幕職、州縣官先經省者權增五百員,任滿即停。(宋朝要錄,內外諸軍將士,並與特支。)

  命參知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太常禮院檢討官詳定崇奉天尊儀制以聞。

  庚申,群臣詣崇政殿稱賀,因賜酒五行而罷。宴宗室諸親於萬歲殿。

  辛酉,上以崇儒術論、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示王旦等。先是,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因奏對,上謂之曰:「儒術汙隆,其應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籍道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後命曆迭改,而風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寖微。太祖、太宗丕變弊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謹遵聖訓,禮樂交舉,儒術化成,實二後垂裕之所致也。為君之難,由乎聽受;臣之不易,在乎忠直。其或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君臣之心,皆歸於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達理,先王之成憲,猶指諸掌,孰謂難哉?」彭年曰:「陛下聖言精詣,足使天下知訓,伏願躬演睿思,著之篇翰。」頃之,上出二論示彭年,彭年複請示輔臣,旦等因請付國子監刻石,從之。

  詔以天尊降臨,分命輔臣告天地、宗廟、社稷。初,宰相請准例遣丞郎已下,上特命王旦等攝事,又遣官告諸陵、嶽瀆、祠宇,上親封香付之。

  壬戌,謁玉清昭應宮。時將祀神州地祇,在致齋內,上疑不當出,欲別擇日,恐緩。後乃詔禮官議之,且言:「焚香致謝,非遊賞也,若不作樂,於禮無嫌。」遂從之。

  詔廣州鈐轄兼提舉在城煙火盜賊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