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
中書省(3) |
|
廣平路。下。金洺州,屬河北西路。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改廣平路總管府。舊領永年、廣平、宗城、新安、成安、肥縣、雞澤、曲周、洺水九縣。元初,省宗城入洺水縣,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隸威州,成安隸磁州。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永年,中。倚郭。曲周,中。肥鄉,中。雞澤,下。元初省入永年。後複置。廣平。下。 州二: 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使,求真定路。太宗八年,仍為磁州,改隸邢洺路。舊領隸事司,滏陽、武安、邯鄲三縣。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入滏陽,省武安縣大邯鄲。後複置武安、成安二縣。至元三年,省錄事司入滏陽。領縣四: 滏陽,中。倚郭。武安。中。元統二年,移石山寨巡檢司于清水寨。邯鄲,下。成安。下。 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治井陘縣。太宗六年,改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徙州治于洺水。舊領洺水、井徑、威三縣。至正間,省威縣入本州。領縣二: 洺水,中。倚郭。本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本州。憲宗二年,徙州治於此。井陘。下。憲宗二年,徒縣治於天長入鎮。 彰德路。下。金彰德府,屬河北西路。太宗四年,置彰德總帥汁,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降彰德為散府,與衛、輝二州並隸真定路。至元元年。複立彰德路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川。二年,又析懷孟為一路,衛輝為一路。舊領安陽、林慮、湯陰、臨漳、輔岩五縣。至元四年,升林慮為州。六年,並輔岩入安陽縣。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安陽,上。湯陰,中。臨漳。中。 州一: 林州。下。金林慮縣。後升林州。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複為州。至元二年,複為縣,省輔岩縣入之。六年,複為州,割輔岩入安陽縣。 大名路。中。金大名府,屬大名府路。元初因之,置大名路總管府。舊領元城、大名、魏縣、冠氏、南樂、館陶、夏津、朝城、清平、莘縣十縣。冠氏升為州,館陶、朝城析隸濮州,夏津析隸高唐州,莘縣析隸東昌路,清平析隸德州。以恩州之清河縣來屬。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萬三千六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複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治於府城內。至元九年,置縣治於舊所。南樂,中。魏縣,中。清河,中。金故縣,屬恩州。太宗七年,改屬本路。 州三: 開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舊領濮陽、清豐、觀城、長垣四縣。元初,析觀城隸濮州。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長垣、東明來屬。領縣四: 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大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七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清豐。中。 滑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元初,改隸大名路。領縣二: 白馬,上。倚郭。內黃。中。 浚州。下。金故州,屬河北西路。至元二年,改隸大名路。舊領黎陽、衛縣。後並黎陽入本州;升衛縣為州,隸衛輝路。 懷慶路。下。金懷州,展河東南路,以與臨潢府懷州同,改南懷州,後又去南字。元初因之。太宗六年,行懷孟州事。憲宗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中統二年,仍為州,隸真定路。至元元年,以懷孟隸彰德路。二年,複自為一路,以淇州隸之。三年,又以淇州隸衛輝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萬九百二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河內,中。清化鎮有廟學。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複徙上孟州。舊領司候司,河陽、濟源、王屋、溫縣四縣。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濟源,並司候司入河陽。領縣三: 河陽,下。濟源,下。太宗六年,升為源州。七年,複為縣。溫縣。下。 衛輝路。下。金衛州。屬河北東路。舊治汲縣,以水患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縣。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縣。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汲縣,下。倚郭。新鄉。中。獲嘉,下。胙城。下。 州二: 輝州。下。金河平縣,又改蘇門縣,升為輝州,屬河北東路。元因之,改隸本路。舊領山陽縣。至元三年,廢山陰為鎮,入本州。 淇州。下,本衛縣之鹿台鄉。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衛輝籍餘之戶,置為淇州。又置臨淇縣為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隸衛輝路,省縣入本州。 河間路。下。金河間府,屬河北東路。至元二年,升河間路總管府。自河間路以下四路、七州,舊隸山東東西過宣慰司。至大二年改直隸中書省。舊領河間、肅寧二縣。至元二年,割濟南路之臨邑來屬。又析濟南路之齊東,景州之寧津,陵州之青城來屬。戶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河間,中。倚郭。肅寧,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後複置。齊東,下。金齊東鎮。劉豫置夾河巡檢司。金亂,大兵南下,城之。憲宗三年,置縣,屬河間路。四年,又屬濟南路。至元二年,仍隸本路。縣管窎戶郊外皆章邱、鄒平地。寧津,下。金屬景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臨邑,下。金屬濟南府。太宗七年,改隸本路。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複屬本路,析縣南之新市入濟陽。青城。下。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屬濟南路。中統間,改隸陵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 州六: 滄州。中。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河間路。延祐元年,徙州治于長蘆鎮。領縣五: 清池,中。樂陵,中。縣治咸平鎮,至正未遷治棣州舊城。南皮,下。無棣,下。至元二年,省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棣州。尋複置,又分其西界於故城置縣,仍屬本州,謂之西無棣縣。鹽山。下。至元二十五年,以滄州之軍營城為滄溟縣。其省、罷年分闕。 景州。中。金故州,又改觀州,治東光縣,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本路。至元二年,複為景州。元初,徙治蓚縣。舊領東光、阜城、將陵、吳橋、蓚、寧津六縣。憲宗三年,升將陵為陵州,寧津改隸河間路。領縣五: 蓚縣,中。元初升為元州。後複置。故城,中。元初隸河間路。至元三年省為故城鎮,入陵州。是年,複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縣來屬。阜城,下。東光,下。吳橋。中。金升將陵縣之吳川鎮為縣。 清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太宗二年,升清寧府。七年,複為清州。舊領司候司,會川、興濟、靖海三縣。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興濟入會川縣。後複置二縣。領縣三: 會川,中。靖海,下。興濟。下。 獻州。下。金壽州,又改獻州,屬河北東路。舊領樂壽、交河二縣。至元二年。省州及交河入樂壽,改,隸河間路。未幾,複置。領縣二: 樂壽,中。附郭。交河。中。金析樂壽縣置。 莫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舊領任邱一縣。至元中,複置莫亭縣。領縣二: 莫亭,下。倚郭。金析任邱地,置縣。後省。至元中複置。任邱。下。至元二年。省入河間縣。後複置。 陵州。下。金將淩縣,屬景州。憲宗三年,改隸河間府。是年,又升為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複為縣。三年,仍為州,還隸本路。移建州治於舊治西北七裡。 東平路。下。金東平府,屬山東西路。太祖十五年,國王木華黎承制授嚴實東平行台。太宗二年,以實為東平路行軍萬戶。實卒,子忠濟嗣為萬戶行總管府事。至元五年,始以東平為散府。九年,升下路總管府。戶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萬一百四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須城,下。倚郭。東阿,中。宋徙縣治于金橋鎮。陽穀,中。以水患,宋徒縣治于孟店。汶上,中。金太和八年,改汶陽縣為汶上。壽張,下。金遷縣治於竹口鎮。後復舊治。平陰。下。至元十三年遷今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