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
中書省(2) |
|
興和路。上。金撫州,屬西京路。元初省,憲宗四年複置。中統三年以州為內輔,升為隆興府,建行宮。至元四年析隆興府自為一路,行總管府事。至大元年降隆興路為源州,隸中都留守司。四年,罷留守司,複置隆興路總管府。皇慶元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舊領柔遠、集甯、豐利、威寧四縣。集甯縣升為路,豐利縣併入高原。中統三年,析大同府之懷安、天成二縣來屬。領縣四: 高原,下。倚郭。金柔遠縣。中統二年改今名,隸宣德府,三年來屬。懷安,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後廢。至元中複置懷安縣于陽門站。天成,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威寧。下。金威寧縣。舊志作咸寧,誤。元初屬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州一: 寶昌州。下。金昌州,領寶山縣,屬西京路。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改隸本路,置鹽使司。後省州,存縣。延祐六年,改寶山縣為寶昌州。 永平路。下。金平州,屬中都路。太祖十年,改為興平府。後又改興平路。中統元年,又改平灤路,置總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舊領盧龍、遷安、撫甯、昌黎、海山五縣。至元四年,省海山縣入昌黎。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複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縣俱省入昌黎。三年複置。四年,又與海山縣俱省。七年複置,仍省昌黎縣入之。昌黎。下。至元十一年複置。十二年以海山縣故地來屬,改隸灤州。後複隸本路。 州一: 灤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元初屬永平路。舊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至元二年省石城縣入樂亭,三年改入義豐。四年又省馬城縣入義豐。延祐七年並永平灤邑縣於石城,是石城至元後複置,本路又有灤邑縣,均不可考。領縣二: 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三年複置。樂亭。下。元初嘗置漠州,尋廢,複為樂亭縣。 德甯路。下。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為靜安路,延祐五年改為德甯路。領縣一: 德寧。下。大德九年置靜安縣,延祐五年改今名,趙王不魯納食邑沙、靜、德寧等處。 淨州路。下。金故州。太宗八年置,屬西京路。後升為淨州路。延祐七年豐州修路碑有德甯天山分司宣慰使。是舊無淨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後。領縣一: 天山。下。本榷場。金大定十八年置縣。元因之。 泰甯路。下。金泰州,屬北京路。元初隸遼陽行省。延祐二年改為泰寧府,四年升泰寧府為泰甯路。是年四月仍以泰甯路隸遼陽省。後改隸中書省。領縣一: 泰寧。下。延佑四年置。按金泰州屬縣一,為長春。其省並年分闕。 集甯路。下。金集寧具,屬撫州。元初升為路。領縣一: 集寧。下。本市場。金明昌三年置縣。元因之。 應昌路。下。至元七年,斡羅陳萬戶及其妃囊加真公主清于上都東北三百里答兒海子本藩駐夏之地,建城邑以居,遂名其城為應昌府。二十二年,改為應昌路。至正初罷之,撥屬魯王馬某沙王傅府。十四年複置,領縣一: 應昌。下。 全甯路。下。元貞元年。囊家真公主請以應昌路東北七裡駐冬之地,建城邑,名曰全州。大德元年,升全州為全寧府。七年,又升為全甯路。至正初罷之。十四年複置。領縣一: 全寧。下。 甯昌路。下。延祐五年,置寧昌府。至治二年,升寧昌府為下路。增置一縣。領縣一: 寧昌。下。至治二年置。 沙井總管府。領縣一: 沙井。豐州西北有沙井故城,駙馬趙王分地。 保定路。下。金保州,又改順天軍,屬中都路。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舊領清苑、滿城二縣。太宗十一年,析中山府之慶都來屬。後又以行唐、唐縣、曲陽、新安、傅野隸之。戶七萬五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三萬九百四十。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二年置。 縣八:清苑,中。附郭。滿城,中。唐縣。下。金隸中山府,後來屬。慶都,下。金隸中山府。後來屬。行唐,下。金隸真定府。後來屬。曲陽,下。金隸中山府。元初改恒州,置元帥府。以阜平、靈壽、行唐、庸縣隸之。元帥府罷,仍為典陽縣,改屬保定路。新安,下。金新安州附郭置渥城縣。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複置新安縣,來屬。博野,下。金隸蠡州。至元三年,省入蒲陰縣。十一年,複置,改屬本路。 州七: 易州。中。金故州,屬中都路。太宗十一年,改隸順天府。至元十年,隸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隸保定。舊領易、淶水二縣。元初析涿州之定興縣來屬。領縣三: 易縣,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複置。淶水,下。定興,下。金析范陽縣黃村,一名皇甫鎮,置定興縣。本屬涿州。後來屬。 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元初隸真定路。後改隸保定路。舊領蒲陰、鼓城、深澤三縣。太宗十年,升鼓城為軍民萬戶所。至元三年,以深州之束鹿縣來屬。領縣三: 浦陰,中。倚郭。金舊縣。舊志至元三年置,誤也。深澤,下。至元二年併入束鹿縣,三年複置。束鹿。中。 雄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舊領歸信、容城、保定三縣。太宗十一年,析雄州三縣隸順天路。至元二年,省保定入霸州益津縣,歸信、容城二縣與涿州之新城縣俱改隸大都路。十年,改本州隸大都路。十二年,改隸保定路。二十三年,以本州隸保定路,複以歸信、容城、新城三縣來屬。領縣三: 歸信,下。容城,下。金已隸本州。舊志金隸安肅州,誤也。新城。下。金屬涿州。太宗二年,升新泰州。七年,複為縣,隸大都路。十一年。改隸順天路。至元二年。隸雄州。十年,改隸大都。二十三年,複來屬。 安州。下。金故州,治高陽縣,後徙治渥城縣,屬中都路。舊領渥城、葛城、高陽三縣。至元二年,省州與渥城入歸信縣。尋複置安州,治葛城縣。領縣二: 葛城。下。依郭。金升高陽之葛城鄉為縣。高陽。下。元初改屬河間路,後隸本州。 遂州。下。金故州,領遂城一縣,屬中都路。至元二年省州與遂城入安肅州為鎮。後複置州,隸本路。 安肅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元初改隸保定路。舊領安肅一縣,元初省。 完州。下。金永平縣展中山府,又改完州。至元二年,降永平縣。後複為完州。初隸真定路,改隸本路。 燕京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上。金真定府,後河北西路。元初,升真定路總臂府。舊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浚、衛、輝、祁、威、完十一州。後割磁、威隸廣平,浚、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邢錄順德,洺隸廣平,衛輝自為一路。又以冀、深、晉、冀四州來屬。舊領真定、槁城、平山,欒城、獲鹿、行唐、阜平、靈壽、元氏九縣。至元中,析行唐縣隸保定路,以潞州之涉縣來屬。戶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領司一: 錄事司。 縣九: 真定,中。倚郭。玉華宮在衙城之北,為睿宗神禦殿,奉安禦容。有新城鎮。槁城,中。金故縣。太祖十七年,升永安州,以無極、甯晉、新樂、平棘四縣隸之。太宗七年,複為槁城縣。欒城,下。元氏,中。獲鹿,中。金故縣,後升鎮寧州。太宗七年,複為獲麂縣。平山,下。靈壽,下。阜平,下。涉縣。下。金隸潞州。元初升崇州,改隸真定。後廢州,仍為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後複置。 府一: 中山府。金故府,屬河北西路,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析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路。舊領安喜、新樂、無極、永平、慶都、曲陽、唐縣七縣。永平升為完州,與慶都、曲陽、唐縣俱改隸保定路。領縣三: 安喜,中。新樂,下。無極。下。 州五: 趙州。中。金改宋趙州為沃州,屬河北西路。元初仍為趙州。舊志太祖十五年割所屬欒城、元氏隸真定。按二縣本隸真定路,舊志誤也。領縣七: 平棘,中。甯晉,下。隆平,下。臨城。中。柏鄉,下。高邑,下。贊皇。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邑。七年,複置。 冀州。上。金故州,屬河北東路。舊領錄事司,信都、南宮、衡水、武邑、棗強五縣。元初析衡水隸深州,複置新河縣。後又省錄事司入信都。領縣五: 信都,中。倚郭。至元初,興錄事司俱省入本州。後複置。三年,省錄事司入之。南宮,上。棗強。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析南宮縣地置。 深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隸河間路,置元帥府。太宗十年,改隸本路。舊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靜安五縣。後析安平、饒陽、武強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縣二: 靜安,中。倚郭。本下博縣,宋改靜安。衡水。下。 晉州。金鼓城縣,屬祁州。太祖十年,升為晉州。太宗十年,改鼓城等處軍民萬戶所。中統二年,複為晉州。領縣四: 鼓城,中。倚邦。饒陽,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複改為縣,隸深州。憲宗潛邸,隸鼓城軍民萬戶所。中統二年,仍為安平縣,隸本州。武強。下。元初置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降州為縣,隸深州。十一年,析屬祁州。中統二年,改隸本州。 蠡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真定路。舊領司侯司、博野一縣。至元三年,俱省入本州。後複置博野縣,改隸保定路。十七年直隸中書省,二十一年還隸本路。 順德路。下。金邢州,屬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析洺磁自為一路,改本府為順德路總管府。舊領邢臺、唐山、內邱、平鄉、任、沙河、南和、钜鹿八縣。憲宗五年,析平鄉縣追武鎮置廣宗縣。舊志作武道鎮,誤倒。戶三萬五百一,口十二萬四千四百六十五。領司一: 錄事司。 縣九: 邢臺,中。倚郭。钜鹿,中。內邱。中。平鄉,中。廣宗,中。宋故縣。金改宗城,屬洺州。元初複為廣東。後省入平鄉縣。憲宗五年,複置,屬本路。至元二年,又省入平鄉。尋複置。沙河,下。南和,下。至元二年,省入沙河縣。尋複置。唐山,下。至元二年省入內邱縣。尋複置。任縣。下。至元二年,省人邢臺。尋複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