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宋史全文 | 上頁 下頁 |
宋英宗治平二年 |
|
乙巳治平二年 春正月丁醜,賜許、蔡州見錢鈔十萬貫,令和糴以救饑民。 壬午,命供備庫副使孟淵等十九人往開封府界及京東西、淮南路募兵。司馬光言:「邊臣之請兵無窮,朝廷之募兵無已,倉庫之束帛有限,百姓之膏血有涯。願陛下斷自聖志,罷招禁軍,但選擇將帥,訓練舊有之兵以備禦四夷,不患不足。」 ◇ 二月辛醜,權發遣戶部副使呂公著言:「今京畿諸縣及京東西、淮南州軍類多饑饉,民有餓莩。凡力役之事,皆宜權罷。」從之。三司使、給事中蔡襄知杭州。初,上自濮邸立為皇子,皇太后垂簾,外人稍稍言襄嘗有異議。上數問襄如何人,一日,因其請朝假變色,謂中書曰:「三司掌天下錢谷,事務煩多。而襄十日之中在假者四五,何不別用人?」琦等初尚剖解,上意不回,至是,因表請罷。琦遂質於上,上曰:「內中不見文字,然在慶、甯即巳聞之。」琦曰:「事出噯昧。若虛實不明,乞更審察。」曾公亮曰:「京師後來喜造謗議,眾人傳之,便以為實。」歐陽修曰:「疑似之謗,不惟無跡可尋,就令跡狀分明,猶須更辨真偽。」上曰:「造謗者因何不及他人?」遂命襄出守。工部侍郎呂公弼權三司使。至和初,公弼為三司使。帝在藩邸,嘗得賜馬不善,求易之,公弼不許。至是奏事畢,上曰:「朕往在宮中,卿不欲與朕易馬,是時朕固已知卿也。」公弼頓首謝。又曰:「卿繼蔡襄為使。襄訴訟不以時決,頗多留事。」公弼知上不悅襄,對曰:「襄勤於事,未嘗有慢失,恐言者妄爾。」上益以公弼為長者。賜貢院奏合格進士、明經、諸科彭汝礪等三百六十一人及第、出身。翰林學士賈黯對:「天下未嘗乏人,顧所用如何爾。」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養育以漸;三、才不求備;四、以類薦舉;五、擇取自代。 ◇ 三月辛未,新除侍御史知雜事呂誨以嘗言中丞賈黯過失辭職。黯奏曰:「諫官、禦史本人主耳目,一時公言,非有嫌怨。且誨為人方正謹厚,臣得與之共事,必能葉濟。」詔以諭誨,誨遂受命,因言:「朝廷之事,台諫官不得預聞。及其政令行下,方始得知。比正其所失,則曰:『已行之命,難以追改』,是執政之臣常自取勝,耳目之官與不設同矣。又聞近日臣僚建議,以先帝臨政信任台諫官,所陳已行之事多有追奪,欲陛下矯先帝之為,凡事堅執,不可易行,一繆令進,一匪人倡,言於外曰:『出自清衷』,人必不敢動搖。果有之,是欲窒塞聖聰,恐非廟社之福也。」 ◇ 夏四月戊戌,詔禮官及待制以上議崇奉濮安懿王典禮以聞。宰臣韓琦等以元年五月奏進呈故也。 辛醜,詔:「向命監司、知州薦所部吏歲限定員,本防其濫,不問能否,一切取足,非詔意也。自今務在得人,不必充所限之數。」 ◇ 五月,資政殿學士陳旭為樞密副使。 丙子,權禦史中丞賈黯奏:「近者皇子封拜,並除檢校太傅。臣按: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今皇子以師傅名官,于義弗安。臣愚以為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並不可帶師傅,改授三公。」詔可。 ◇ 六月辛卯,江東轉運判官范純仁為殿中侍御史,權發遣鹽鐵判官呂大防為監察禦史裡行。近制,禦史有缺,則命翰林學士、禦史中丞、知雜事迭舉二人,而自上擇取一人為之。至是缺兩員,舉者未上,內出純仁、大防名而命之。 《講義》曰:此即仁宗言台諫必由申旨,詔毋以輔臣所薦充台諫之意也。蓋諫臣乃人主之耳目,出於宰相之進擬,則為宰相之鷹犬。今也皆由內出其名以命之,而非出於左右之所舉,此治平臺諫主權所以重也,此治平臺諫之爭所以激也。 初議崇奉濮安懿王典禮,宜准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高官大國,極其尊榮。考之今古,實為宜稱。王珪等議:「濮王于仁宗為兄,于皇帝宜稱皇伯而不名。」已酉,中書又奏:「漢宣帝、光武皆稱其父為皇考。今王珪等議稱皇伯,于典禮未見明據。」太后聞之,辛亥,內出手書切責韓琦等以不當議稱皇考。 甲寅,詔曰:「如聞集議議論不一,宜權罷議,當令有司博求典故,務合禮經以聞。」翰林學士范鎮時判太常寺,即率禮官上言:「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安懿王,則其失非特漢宣、光武之比矣。」因具列《儀禮》及漢儒論議、魏明帝詔為五篇奏之,台官自中丞賈黯以下各有奏,乞縱王珪等議。奏皆留中不行。司馬光又言:「王珪等二十餘人皆以為宜准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凡兩次會議,無一人異辭。而政府之意獨欲尊濮王為皇考,巧飾詞說,誤惑聖聽。政府言《儀禮》本文,《五服年月敕》皆雲『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即出繼之子,於本生皆稱父母。』臣案:禮法必須指事立文,使人曉解。今欲言『為人後者為其父母之服』,若不謂之父母,不知如何立文,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人,謂其皆不識文理也。」又曰:「漢宣帝、光武皆稱其父為皇考。臣案:宣帝承昭帝之後,以孫繼祖,故尊其父為皇考,而不敢尊其祖為祖考,以其與昭穆同故也。光武起布衣,誅王莽以得天下,名為中興,其實創業。雖自立七廟,猶非太過,況但稱皇考,其謙損甚矣。今陛下親為仁宗之子以承大業,若複尊濮王為皇考,則置仁宗於何地乎?」 ◇ 秋七月,樞密使富弼累上章以疾求罷,至二十餘上,固欲留之,不可。 癸亥,罷為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陽。 戊寅,親文殿大學士賈昌朝卒,禦篆墓碑曰「大儒元老之碑」。昌朝在侍從為名臣,及執政,不為善人所與。或以為結宮人、宦官,數為諫官、禦史所攻。 庚辰,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文彥博為樞密使。初,彥博自河南入覲,上謂曰:「朕在此位,公之力也。備聞始議,公于朕蓋有恩者。」彥博遜避不敢當。樞密使張昪判許州。先是,韓琦、曾公亮欲遷歐陽修為樞密使,將進擬,不以告修。修覺其意,謂兩人曰:「今天子諒陰,母后垂簾,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兩人服其言,遽止。及張昪去位,上遂欲用修,修又力辭不拜。 辛巳,權三司使呂公弼為樞密副使。權知開封府韓絳權三司使,請以川、陝四路田谷輸常平倉,而隨其事任道裡差次給直,以平物價。上歎曰:「眾方姑息,卿能獨不徇時耶!」詔行之。內諸司吏有幹恩澤者,絳執不可。上曰:「朕初不知,當為卿改。」而幹者不已,絳執益多,因為上言:「即有飛語,願得究治。」上曰:「朕在藩邸,頗聞有司以國事為人情。卿所守固善,其毋憚讒。宮中所用財費,悉以合同憑由取之。」絳請有例者悉付有司,於是三司始得會計。 ◇ 八月庚寅,大雨。 辛卯,地湧水,壞官私廬舍,漂殺人民畜產不可勝數。 乙未,詔:「中外臣僚並許上實封,言時正闕失及當世利害。執政大臣其協德交修,以輔不逮。」初,學士草詔曰:「執政大臣,其惕思天變。」上書其後曰:「淫雨為災,專以戒朕不德。」故更曰「協德交修」。司馬光上疏曰:「陛下即位以來,災異甚眾,日有黑子;淮、江之水或溢或涸。去夏霖雨,涉秋不止。京畿東南十有餘州,廬舍沈於深淵,浮苴棲於木末。老弱流離,捐瘠道路。許、潁之間,積屍成丘。既而曆冬無雪,暖氣如春,草木早榮,繼以黑風。今夏疫癘大作,彌數千里。至秋幸而豐熟,未及收穫而暴雨大至,一苗半穗,蕩無一遺。都城之內,道路乘桴,官府民居,覆沒殆盡,死於壓溺者不可勝紀,陛下安得不側身恐懼,思其所以致此之咎乎?當陛下初得疾之時,外間傳言皇太后于先帝梓宮之前為陛下叩頭祈請,額為之傷,豈可謂無慈愛之心?不幸為讒賊之人交相離間,遂使兩宮之情介然有隙。就使皇太后有不慈于陛下,陛下為人之子,安可遂生忿恨乎?先帝擢陛下于眾人之中,升為天子,唯以一後、數公主屬陛下。而梓宮在殯,已失皇太后之歡心,長公主數人皆屏居閑宮,此陛下所以失人心之始也。陛下益事謙遜,深自晦匿,凡百奏請,不肯與奪,知人之賢不能舉,知人不肖不能去,知事之非不能改,知事之是不能從。或非才而驟進,或有罪而見寬,此天下所以重失望也。國家置台諫之官為天子耳目,防大臣壅蔽。陛下當自察其是非。今乃複付之大臣,彼安肯以己之所行為非,而以他人所言為是乎?此乃陛下所以獨取拒諫之名,而大臣坐得專權之利者也。」呂大防言:「雨水為患,此陰勝陽之沴也。」即陳八事,曰主恩不立,臣權太盛,邪議幹正,私恩害公,夷狄連謀,盜賊恣行,群情失職,刑罰失平。知制誥鄭獬時知荊南,上疏曰:「陛下詔求忠言,將欲用之邪?將欲因災異舉故事而藻飾之邪?敬欲藻飾之,則固無可議者。必欲用之,則宜選官專掌群臣所上章疏,許兩府及近臣番休更直,從容講貫,其可者則熟究而行之,不可則罷之,有疑焉則廣詢而後決之。群言得而眾事舉,此應天之實也。」知制誥宋敏求、韓維同修撰《仁宗實錄》。 ◇ 九月辛酉,編纂禮書成,百卷。詔以《太常因革禮》為名。司馬光言:「竊見陛下將有事于南郊,群臣循襲故事,請上尊號。屬者暴雨為災,五稼漂沒,陛下正宜深自抑損,伏乞拒而勿受。」呂誨亦言:「陛下思所以應變之實,洪名盛美,抑而弗居。望宣諭輔弼所上第五表批答,宜丁寧訓告,以斷封章。」上嘉納之。 己巳,策制舉人,又策武舉人。 甲戌,以制科人等著作佐郎範百祿為秘書丞,前和川縣令李清臣為著作佐郎。百祿所對策言:「《五行傳》曰:『簡宗廟,廢祭祀,則水不潤下。』臣愚請因濮安懿王建國為之立長,以為嗣王。世世奉祀。安懿王永為一國太祖,則神靈享於禮義,人心悅而天意解矣。」清臣,安陽人。歐陽修奇其文,以為似蘇軾。及試秘閣,試文至中書未發也,修迎語曰:「考官不置清臣第一則繆矣!」發視,果第一。時同發策者四人,或謂清臣當以《五行傳》對所問災變,當複得第一。清臣曰:「此漢儒說:清臣不能知民間得無疾痛不樂,可上者乎?」因言:「天地之大,譬之於人,腹心肺腑有所攻塞,則五官不寧。民人生聚。天地之腹心肺腑也。日月辰宿,天地之五官也。善止天地之異者,不止其異,止民之疾痛不樂者而已。」清臣竟在次等。 ◇ 冬十月,呂誨言:「台諫者,人主之耳目。天聖、景祐間,三院禦史常有二十員,而後益衰減,蓋執政者不欲主上聞中外之缺失,然猶不下十數員。今禦史台缺中丞,禦史五員,差出者三人;封章十上,報罷者八九。諫官二員,司馬光遷領他職,傅堯俞出使契丹,諍臣近同廢置。自古言務壅塞,未知今日之甚也。」 ◇ 十一月壬申,祀天地於圜丘,以太祖配。大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