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吳王濞列傳(1)


  吳王濞〔索隱〕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
  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集解〕徐廣曰:「仲名喜。」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而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間行〔索隱〕謂獨行從他道逃走。間音紀閑反。
  走雒陽,自歸天子。天子為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為郃陽侯。〔索隱〕地理志馮翊縣名,在郃水之陽。音合。〔正義〕郃陽故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三十裡。
  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並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索隱〕地名也。在蘄縣之西。會音古兌反。甀音錘。
  布走。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索隱〕填音鎮。
  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集解〕徐廣曰:「十二年十月辛醜。」
  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索隱〕拊音撫。
  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集解〕徐廣曰:「漢元年至景帝三年反,五十有三年。」駰案:應劭曰「克期五十,占者所知。若秦始皇東巡以厭氣,後劉項起東南,疑當如此耳」。如淳曰「度其貯積足用為難,又吳楚世不賓服」。〔索隱〕案:應氏之意,以後五十年東南有亂,本是占氣者所說,高祖素聞此說,自以前難未弭,恐後災更生,故說此言,更以戒濞。如淳之說,亦合事理。
  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集解〕韋昭曰:「今故鄣。」〔索隱〕案:鄣郡後改曰故鄣。或稱「豫章」為衍字也。〔正義〕括地志雲:「秦兼天下,以為鄣郡,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裡故章城是也。」銅山,今宣州及潤州句容縣有,並屬章也。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集解〕如淳曰:「鑄錢煮鹽,收其利以足國用,故無賦於民。」〔正義〕按:既盜鑄錢,何以收其利足國之用?吳國之民又何得無賦?如說非也。言吳國山既出銅,民多盜鑄錢,及煮海水為鹽,以山海之利不賦之,故言無賦也。其民無賦,國用乃富饒也。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索隱〕姚氏案:楚漢春秋雲「吳太子名賢,字德明」。
  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索隱〕提音啼,又音底,又音弟。
  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正義〕於問反,怨也。
  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複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吳王恐,為謀滋甚。及後使人為秋請,〔集解〕應劭曰:「冬當斷獄,秋先請擇其輕重也。」孟康曰:「律,春曰朝,秋曰請,如古諸侯朝聘也。」如淳曰:「濞不得行,使人代己致請禮也。」〔索隱〕音淨。孟說是也。應劭所雲斷獄先請,不知何憑。如淳雲代己致請,亦是臆說。且文雲「使人為秋請」,謂使人為此秋請之禮也。
  上複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集解〕張晏曰:「喻人君不當見盡下之私。」〔索隱〕案:此語見韓子及文子。韋昭曰「知臣下陰私,使憂患生變,為不祥。故當赦宥,使自新也」。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唯上棄之而與更始。」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索隱〕按:吳國有鑄錢煮鹽之利,故百姓不別徭賦也。
  卒踐更,輒與平賈。〔集解〕漢書音義曰:「以當為更卒,出錢三百文,謂之『過更』。自行為卒,謂之『踐更』。吳王欲得民心,為卒者顧其庸,隨時月與平賈,如漢桓、靈時有所興作,以少府錢借民比也。」〔索隱〕案:漢律,卒更有三,踐更、居更、過更也。此言踐更輒與平賈者,謂為踐更合自出錢,今王欲得人心。乃與平賈,官讎之也。〔正義〕踐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是為卒更。貧者欲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為踐更。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月,亦各為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月戍,又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給戍者,是為過更。此漢初因秦法而行之,後改為謫,乃戍邊一歲。
  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裡。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集解〕徐廣曰:「訟音松。」駰按:如淳曰「訟,公也」。〔正義〕訟音容。言其相容禁止不與也。
  如此者四十餘年,〔正義〕言四十餘年者,太史公盡言吳王一代行事也。漢書作「三十餘年」,而班固見其語在孝文之代,乃減十年,是班固不曉其理也。
  以故能使其眾。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孝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郤,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即山〔索隱〕案:即山,山名。又即者,就也。
  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集解〕服虔曰:「服舍,在喪次,而私奸宮中也。」
  請誅之。詔赦,罰削東海郡。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索隱〕案:漢書作「常山郡」也。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喜兵,諸齊〔集解〕韋昭曰:「故為齊分為國者膠東、濟北之屬。」
  皆憚畏,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索隱〕音徒鳥反。
  膠西王。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不敢自外,使喻其驩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於奸,飾於邪臣,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徵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裡語有之,『舐穅及米』。〔索隱〕案:言舐穅盡則至米,謂削土盡則至滅國也。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恐不得安肆矣。吳王身有內病,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正義〕張革反。
  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將柰何?」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原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王瞿然駭曰:索隱劉氏瞿音九具反。又說文雲「瞿,遠視貌」。音九縛反。
  「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極矣。彗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索隱〕案:所謂「殷憂以啟明聖」也。
  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外隨大王後車,彷徉天下,所鄉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治次舍,須大王。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面結之。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承一帝,至樂也。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始結。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而為畔逆以憂太后,非長策也。」〔集解〕文穎曰:「王之太后也。」
  王弗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集解〕徐廣曰:「爾時城陽恭王喜,景王之子。」

  諸侯既新削罰,振恐,多怨晁錯。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齊王後悔,飲藥自殺,畔約。濟北王城壞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發兵。膠西為渠率,膠東、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集解〕徐廣曰:「吳王封吳四十二年矣。」
  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發二十餘萬人。南使閩越、東越,東越亦發兵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