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張儀列傳(1)


  張儀者,魏人也。〔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餘子。」〔索隱〕按: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餘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說餘子謂庶子也。〔正義〕左傳晉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預雲:「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餘子,嫡子之母弟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藝文志雲張子十篇,在縱橫流。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遊說〔索隱〕音稅。
  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集解音釋。〔索隱〕古釋字。
  之。其妻曰:「嘻!〔索隱〕音僖。鄭玄曰:「嘻,悲恨之聲。」
  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索隱〕從音足容反。
  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索隱按:謂數設詞而讓之。讓亦責也。數音朔。
  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甯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甯渠能乎!」〔集解〕渠音詎。〔索隱〕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集解〕徐廣曰:「一作『尺一之檄』。」〔索隱〕按:徐廣雲一作「丈二檄」。王劭按春秋後語雲「丈二尺檄」。許慎雲「檄,二尺書」。
  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索隱〕若者,汝也。下文而亦訓汝。
  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苴蜀相攻擊,〔集解〕徐廣曰:「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包黎』之『包』,音與『巴』相近,以為今之巴郡。」〔索隱〕苴音巴。謂巴、蜀之夷自相攻擊也。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草名,今論巴,遂誤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為「巴」也。注「益州天苴讀為芭黎」,天苴即巴苴也。譙周,蜀人也,知「天苴」之音讀為「芭黎」之「芭」。按:芭黎即織木葺為葦籬也,今江南亦謂葦籬曰芭籬也。〔正義〕華陽國志雲:「昔蜀王封其弟于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為讎,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王自葭萌禦之,敗績,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秦遂滅蜀,因取苴與巴焉。」括地志雲:「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縣五十裡葭萌故城是。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鏡縣南五裡,故墊江縣也。巴子都江州,在都之北,又峽州界也。」
  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司馬錯〔索隱〕七各反,又七故反,二音。
  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穀之口,〔集解〕徐廣曰:「一作『尋』,成皋鞏縣有尋口。」〔索隱〕一本作「尋穀」,尋什聲相近,故其名惑也。戰國策雲「轘轅、緱氏之口」,亦其地相近也。〔正義〕括地志雲:「溫泉水即尋,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裡。注水經雲鄩城水出北山鄩溪。又有故鄩城,在鞏縣西南五十八裡。」按:洛州緱氏縣東南四十裡,與鄩溪相近之地。
  當屯留之道,正義屯留,潞州縣也。道即太行羊腸阪道也。
  魏絕南陽,〔正義〕南陽,懷州也。是當屯留之道,令魏絕斷壞羊腸、韓上党之路也。
  楚臨南鄭,〔正義〕是塞什穀之口也。令楚兵臨鄭南,塞轘轅鄩口,斷韓南陽之兵也。
  秦攻新城、〔索隱〕此新城當在河南伊闕之左右。
  宜陽,〔正義〕洛州福昌縣也。
  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索隱〕去王遠矣。王音於放反。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索隱〕遇其財。戰國策「遇」作「得」。
  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正義〕繕音膳,同「膳」,具食也。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索隱〕西海謂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猶謂秦中為「陸海」然也。其實西亦有海也。〔正義〕海之言晦也,西夷晦昧無知,故言海也。言利盡西方羌戎。
  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索隱〕按:名謂傳其德也,實謂土地財寶。
  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索隱〕謁者,告也,陳也。故,謂陳不宜伐之端由也。
  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正義〕韓自知亡三川,故與周並力合謀也。
  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索隱〕六國年表在惠王二十二年十月也。
  遂定蜀,〔正義〕表雲秦惠王後元年十月,擊滅之。
  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集解〕徐廣曰:「一作『革』。」
  與張儀圍蒲陽,〔索隱〕魏邑名也。〔正義〕在隰州隰州縣,蒲邑故城是也。
  降之。儀因言秦複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集解〕徐廣曰:「夏陽在梁山龍門。」〔索隱〕音下。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所都。〔正義〕少梁城,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三裡。夏陽城在縣南二十裡。梁山在縣東南十九裡。龍門山在縣北五十裡。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正義〕表雲惠王之十三年,周顯王之三十四年也。
  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複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複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集解〕觀音貫。
  秦複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而張儀複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餘裡,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集解〕洹音桓。
  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索隱〕河之西,即曲沃、平周之邑等。〔正義〕河外即卷、衍、燕、酸棗。
  據卷、衍、、酸棗,〔集解〕卷,丘權反。衍,以善反。〔索隱〕卷縣在河南。衍,地名。〔正義〕卷、衍屬鄭州;燕,滑州胙城縣;酸棗屬滑州:皆黃河南岸地。
  劫衛取陽晉,〔正義〕故城在曹州乘氏縣西北三十七裡。
  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索隱〕戰國策「折」作「挾」也。
  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正義〕枕,針鴆反。
  國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

  「臣聞之,積羽沈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原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複相秦。三歲而魏複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複事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