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蘇秦列傳(4)


  蘇秦既死,其事大泄。齊後聞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遂,亦皆學。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鉏耨而幹大王。至於邯鄲,所見者絀於所聞於東周,臣竊負其志。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王自慮之,此則計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讎,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齊,則寡人舉國委子。」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正義〕言附諸國,諸國重燕而燕尊重。
  今夫齊,長主〔索隱〕按:謂齊王年長也。或作「齊彊,故言長主」。
  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將。〔集解〕徐廣曰:「齊覆三而燕失二將。」〔索隱〕按:徐廣雲「齊覆三軍而燕失二將」。又戰國策雲「獲二將」,亦謂燕之二將,是燕之失也。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正義齊表雲「齊湣王三十八年滅宋」,乃當赧王二十九年。此說乃燕噲之時,當周慎王之時,齊宋在前三十餘年,恐文誤矣。
  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敝矣。」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正義〕濟、漯二水上承黃河,並淄、青之北流入海。黃河又一源從洛、魏二州界北流入海,亦齊西北界。
  可以為固,長城、钜防〔集解〕徐廣曰:「濟北盧縣有防門,又有長城東至海。〔正義〕長城西頭在濟州平陰縣界。竹書紀年雲:「梁惠王二十年,齊閔王築防以為長城。」太山記雲:「太山西有長城,緣河經太山,餘一千里,至琅邪台入海。」
  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钜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西不師,〔正義〕濟州已西也。
  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正義〕謂滄、博等州,在漯河之北。
  所以備燕也。今濟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內敝矣。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於財。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索隱〕戰國策「從」作「寵」。
  以為質,〔正義〕音致。
  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將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燕乃使一子質於齊。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燕質子為謝,已遂委質為齊臣。〔正義〕質,真栗反。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於齊。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齊伐燕,殺王噲、子之。〔集解〕徐廣曰:「是周赧王之元年時也。」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正義〕涇陽君,秦王弟,名悝也。涇陽,雍州縣也。齊蘇子告秦共伐宋以封涇陽君,然齊假設此策以救蘇代。
  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正義〕齊言秦相親共伐宋,秦得宋地,又得齊事秦,不信齊及蘇代,恐為不成也。
  不信齊王與蘇子也。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於是出蘇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正義〕此書為宋說燕,令莫助齊、梁。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正義〕燕前有一子質於齊。
  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彊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然且王行之者,將以取信於齊也。齊加不信於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一齊也。〔正義〕更以淮北之地加於齊都,是強萬乘之國而齊總並之,是益一齊。
  北夷方七百里,〔索隱〕謂山戎、北狄附齊者。〔正義〕齊桓公伐山戎、令支,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不來服。
  加之以魯、衛,彊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彊,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齊紫,敗素也,〔集解〕徐廣曰:「取敗素染以為紫。」〔正義〕齊君好紫,故齊俗尚之。取惡素帛染為紫,其價十倍貴於餘。喻齊雖有大名,而國中以困弊也。韓子雲:「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時十素不得一紫,公患之。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也?』公謂左右曰:『惡紫篯。』公語三日,境內莫有衣紫者。」
  而賈十倍;〔索隱〕按:謂紫色價貴於帛十倍,而本是敗素。以喻齊雖有大名,而其國中困斃也。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複殘彊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正義〕挑,田鳥反,執持也。
  使使盟於周室,焚秦符,曰〔正義〕符,徵兆也。
  「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索隱〕長音如字。賓為「擯」。〔正義〕大好上計策,破秦;次計,長擯棄關西。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涇陽君、高陵君〔集解〕徐廣曰馮翊高陵縣。〔索隱〕二人,秦王母弟也。高陵君名顯。涇陽君名悝。
  先於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原也。夫實得所利,尊得所原,燕、趙棄齊如脫鵕矣。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伐齊,正利也。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複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集解〕徐廣曰:「巴郡有枳縣。」〔正義〕枳,支是反,今涪州城。在秦,枳縣在江南。
  而國亡,集解徐廣曰:「燕昭王三十三年,秦拔楚鄢、西陵。」〔正義〕按:西陵在黃州。
  齊得宋而國亡,〔正義〕年表雲齊湣王三十八年,滅宋。四十年,五國共擊湣王,王走莒。
  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索隱〕正告謂顯然而告天下也。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集解〕眉貧反。〔索隱〕音旻。即江所出之岷山也。
  乘夏水〔索隱〕夏音暇。謂夏潦之水盛長時也。
  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索隱〕巴,水名,與漢水近。〔正義〕巴嶺山在梁州南一百九十裡。周地志雲:「南渡老子水,登巴嶺山。南回大江。此南是古巴國,因以名山。」
  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集解〕戰國策曰「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然則五渚在洞庭。〔索隱〕按:五渚,五處洲渚也,劉氏以為宛鄧之間,臨漢水,不得在洞庭。或說五渚即五湖,益與劉說不同也。
  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索隱〕宛縣之東而下隨邑。
  智者不及謀,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索隱〕按:易曰「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秦王言我今伐楚,必當捷獲也。〔正義〕隼若今之鶻。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穀,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索隱〕地名,近宜陽也。〔正義〕在懷州河陽縣西北,解在范睢傳。
  一日而斷大行。〔正義〕太行山羊腸阪道,北過韓上黨也。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正義〕宜陽、平陽皆韓大都也,隔河也。
  二日而莫不盡繇。〔索隱〕音搖。搖,動也。
  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索隱〕離,如字。謂屯兵以罹二周也,而乃觸擊于鄭,故五日國舉。舉猶拔也。〔正義〕離,曆也。曆二周而東觸新鄭州,韓國都拔矣。
  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索隱〕女戟,地名,蓋在太行山之西。
  韓氏太原卷。〔索隱〕劉氏卷音軌免反也。按:舉安邑,塞女戟,及至韓氏之韓國宜陽也。太原者,魏地不至太原,亦無別名太原者,蓋「太」衍字也。原當為「京」。京及卷皆屬滎陽,是魏境。又下軹道是河內軹縣,言「道」者,亦衍字。徐廣雲「霸陵有軹道亭」,非魏之境,其疏謬如此。〔正義〕卷,軌免反。劉伯莊雲:「太原當為太行。卷猶斷絕。」
  我下軹,道南陽,封冀,〔集解〕徐廣曰:「霸陵有軹道亭,河東皮氏有冀亭也。」〔索隱〕按:魏之南陽即河內也。封,封陵也。冀,冀邑。皆在魏境,故徐廣雲「河東皮氏縣有冀亭」。
  包兩周。集解徐廣曰:「張儀曰『下河東,取成皋』也。」〔正義〕兩周,王城及鞏。
  乘夏水,浮輕舟,彊弩在前,錟〔集解〕徐廣曰:「由厓反。」〔正義〕劉伯莊雲:「音四廉反,利也。」
  戈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樑;〔索隱〕滎澤之口與今汴河口通,其水深,可以灌大樑,故雲「無大樑」也。
  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索隱白馬河津在東郡,決其流以灌外黃及濟陽。〔正義〕故黃城在曹州考城縣東二十四裡。濟陽故城在曹州冤朐縣西南三十五裡。
  決宿胥之口,〔集解〕徐廣曰:「紀年雲魏救山塞集胥口。」〔索隱〕按:紀年作「胥」,蓋亦津之名,今其地不知所在也。〔正義〕淇水出衛州淇縣界之淇口,東至黎陽入河。魏志雲:「武帝於清淇口東因宿胥故瀆開白溝,道清淇二水入焉。」
  魏無虛、頓丘。〔集解〕徐廣曰:「秦始皇五年,取魏酸棗,燕虛、長平。」〔索隱〕虛,邑名,地與酸棗相近。〔正義〕虛謂殷墟,今相州所理是。頓丘故城在魏州頓兵縣東北二十裡。括地志雲:「二國地時屬魏。」
  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樑。』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索隱〕秦令齊滅宋,仍以破宋為齊之罪名。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索隱〕重猶附也,尊也。〔正義〕畏楚救魏。
  則以南陽委於楚。曰:〔正義〕南陽鄧州地,本韓地也。韓先事秦,今楚取南陽,故言「與韓且絕矣」。
  『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鄳阸,〔集解〕鄳音盲。徐廣曰:「鄳,江夏鄳縣。均,一作『灼』。」〔索隱〕均陵在南陽,蓋今之均州。黽音盲,縣名,在江夏。〔正義〕均州故城在隨州西南五十裡,蓋均陵也。又申州羅山縣本漢鄳縣。申州有平清關,蓋古鄳縣之阸塞。
  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鄳阸為楚罪。

  「兵困於林中,〔集解〕徐廣曰:「河南苑陵有林鄉。」
  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索隱〕講,和也,解也。秦與魏和也。
  至公子延,〔索隱〕至當為「質」,謂以公子延為質也。
  因犀首屬行〔索隱〕犀首、公孫衍本魏將,因之以屬軍行。行音胡郎反,謂連兵相續也。
  而攻趙。

  「兵傷於譙石,而遇敗於陽馬,〔索隱〕按:譙石、陽馬並趙地名,非縣邑也。
  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弟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索隱〕按:嬴猶勝也。舅,穰侯魏厓也。母,太后也。

  「適燕者〔索隱〕適音宅。適者,責也。下同。
  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阸』,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龍賈之戰,〔集解〕魏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
  岸門之戰,〔集解〕韓宣惠王十九年,秦大破我岸門。
  封陵之戰,〔集解〕魏哀王十六年,秦敗我封陵。
  高商之戰,〔集解〕此戰事不見。
  趙莊之戰,〔集解〕趙肅侯二十二年,趙莊與秦戰敗,秦殺趙莊河西。
  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索隱〕以言西河之外,上雒之地及三川晉國,皆是秦與魏戰之處,秦兵禍敗我三晉之半,是秦禍如此其大者乎。
  而燕、趙之秦者,〔索隱〕燕、趙之人往秦者,謂遊說之士也。
  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蘇代複重於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索隱〕按:譙允南以為蘇氏兄弟五人,更有蘇辟、蘇鵠,典略亦同其說。按:蘇氏譜雲然。
  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索隱述贊〕季子周人,師事鬼穀。揣摩既就,陰符伏讀。合從離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賢哉代、厲,繼榮黨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