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封禪書(2)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正義〕括地志雲:「葵丘在曹州考城縣東南一裡五十步郭內,即桓公所會處也。」
  而欲封禪。管仲曰:〔索隱〕案:今管子書其封禪篇亡。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正義〕括地志雲:「梁父山在兗州泗水縣北八十裡。」
  七十二家,〔正義〕韓詩外傳雲:「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案:管仲所記自無懷氏以下十二家,其六十家無紀錄也。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集解〕服虔曰:「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見莊子。」
  封泰山,禪云云;〔集解〕李奇曰:「云云山在梁父東。」〔索隱〕晉灼雲:「山在蒙陰縣故城東北,下有云云亭也。」〔正義〕括地志雲:「云云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裡也。」
  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索隱〕鄧展雲「神農後子孫亦稱炎帝而登封者」,律曆志「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豈黃帝與神農身戰乎?皇甫謐雲炎帝傳位八代也。
  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集解〕徐廣曰:「在钜平。」駰案:服虔曰「亭亭山在牟陰」。〔索隱〕應劭雲「在钜平北十餘裡」。服虔雲「在牟陰」,非也。〔正義〕括地志雲:「亭亭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裡也。」
  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索隱〕晉灼雲「本名茅山」。吳越春秋雲「禹巡天下,登茅山,群臣乃大會計,更名茅山為會稽」。亦曰苗山也。正義括地志雲:「會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會稽縣東南一十二裡也。」
  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集解〕應劭曰:「山名,在博縣。」晉灼曰:「在钜平南十三裡。」
  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索隱〕服虔雲:「蓋今鮮卑是。」
  過孤竹;〔正義〕括地志雲:「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一十裡,殷時孤竹國也。」
  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集解〕韋昭曰:「將上山,纏束其馬,懸鉤其車也。卑耳即齊語所謂『辟耳』。」〔索隱〕案:山名,在河東大陽。卑讀如字也。齊語,即春秋外傳國語之書也。辟音僻。賈逵雲「山險也」。
  南伐至召陵,〔正義〕召音邵。括地志雲:「召陵故城在豫州郊城縣東四十五裡也。」
  登熊耳山〔索隱〕登熊耳。案:荊州記耒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東西各一峰,狀如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並登之。或雲弘農熊耳,下雲「望江漢」,知非也。
  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索隱〕案左傳,三,謂魯莊十三年會北杏,平宋亂;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鄭,圍新城是也。
  而乘車之會六,〔索隱〕據左氏傳雲,謂莊十四年會於鄄,十五年又會鄄,十六年盟於幽,僖五年會於首止,八年盟於洮,九年會葵丘也。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裡之禾,〔集解〕應劭曰:「鄗上,山也。鄗音臛。」蘇林曰:「鄗上、北裡皆地名。」〔索隱〕韋昭雲:「設以不可得之物。」鄗音霍。應劭雲:「光武改高邑曰鄗。」姚氏雲:「鄗縣屬常山。」一雲鄗上,山名。
  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集解〕孟康曰:「所謂靈茅也。」
  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集解〕韋昭曰:「各有一目,不比不行,其名曰鰈。」〔索隱〕鰈音荅。郭璞雲:「如牛脾,身薄,細鱗,紫黑色,只一眼,兩片合乃得行,今江東呼為王餘,亦曰版魚。」
  西海致比翼之鳥,〔集解〕韋昭曰:「各有一翼,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索隱〕案:山海經雲「崇吾之山有鳥,狀如鳧,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雲蠻」。郭璞注爾雅亦作「鶼鶼」。
  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是歲,秦繆公內晉君夷吾。其後三置晉國之君,〔索隱〕三置晉君。案:謂惠公、懷公、文公也。
  平其亂。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蓺,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集解〕孔安國曰:「為魯諱也。」包氏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視以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詩雲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集解〕馬融曰:「旅,祭名。禮,諸侯祭山川在封內者。陪臣祭泰山,非禮也。」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集解〕徐廣曰:「貍,一名『不來』。」
  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集解〕皇覽曰:「萇弘塚在河南洛陽東北山上。」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索隱〕吳陽,地名,蓋在岳之南。又上雲「雍旁有故吳陽武畤」,今蓋因武畤又作上、下畤以祭黃帝、炎帝。
  祭黃帝;〔集解〕徐廣曰:「凡距作密畤二百五十年。」
  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索隱〕音丁甘反。孟康雲即老子也。韋昭案年表,儋在孔子後百餘年,非老聃也。
  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複合,〔索隱〕案:大顏曆評諸家,而雲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至昭王五十二年西周君獻邑,凡五百一十六年為合,亦舉全數。
  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索隱〕合十七年伯王出。自昭王滅周之後至始皇元年誅嫪毐,正一十七年。孟康雲:「謂周封秦為別,秦並周為合。此襄公為霸,始皇為王也。」〔正義〕王,於放反。秦周俱黃帝之後,至非子末別封,是合也。合而離者,謂非子末年,周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是離也。五百歲當複合者,謂從非子邑秦後二十九君,至秦孝公二年五百歲,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複與之親,是複合也。十七年霸王出焉者,謂從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顯王致伯於秦孝公,是霸出也;至惠王稱王,王者出焉。然五百歲者,非子生秦侯已下二十八君,至孝公二年,合四百八十六年,兼非子邑秦之後十四年,則五百歲矣。諸家解皆非也。
  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集解〕晉灼曰:「漢注在隴西西縣人先祠山下,形如種韭畦,畦各一土封。」〔索隱〕漢舊儀雲:「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雲畤。」三蒼雲:「畤,埒也。」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集解〕徐廣曰:「去太史儋言時百二十年。」
  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集解〕爾雅曰:「右陵太丘。」〔索隱〕應劭雲:「亡,淪入地也。」案:亡,社主亡也。爾雅雲「右陵太丘」。郭璞雲「宋有太丘」。
  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集解〕應劭曰:「螾,丘蚓也。黃帝土德,故地見其神。蚓大五六圍,長十餘丈。」韋昭曰:「黃者地色,螾亦地物,故以為瑞。」〔索隱〕出呂氏春秋。音引。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集解〕蘇林曰:「流出也。」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索隱〕中候及呂氏春秋皆雲「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為赤烏,五至,以穀俱來」。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正義〕張晏雲:「水,北方,黑。水終數六,故以方六寸為符,六尺為步。」
  音上大呂,事統上法。〔集解〕服虔曰:「政尚法令也。」瓚曰:「水陰,陰主刑殺,故尚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索隱〕騶縣之嶧山。騶縣本邾國,魯穆公改作「鄒」。從征記北岩有秦始皇所勒銘。
  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索隱〕謂蒲裹車輪,惡傷草木。
  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集解〕應劭曰:「秸,禾槀也。去其皮以為席。」如淳曰:「菹讀曰租。秸讀曰戛。」晉灼曰:「菹,藉也。」索隱上音租,下音戛。周禮「祭祀供茅菹」。說文雲:「菹,茅藉也。秸,禾槀去其皮,祭天以此。」
  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