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樂書(7)


  德者,性之端也;〔正義〕此樂象章第三段,明邪正有本,皆不可偽也。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稟生皆以得理為本也。
  樂者,德之華也;〔正義〕得理於內,樂為外,故雲德華也。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正義〕曆解飾所須也。樂為德華,若莫之能用,故須金石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正義〕前金石為器,須用詩述申其志,志在心,不術不暢,故用詩述之也。
  歌,詠其聲也;〔正義〕若直述其志,則無醖藉之美,故又長言歌詠,使聲音之美可得而聞之也。
  舞,動其容也:〔正義〕若直詠歌未暢,故又舉手蹈足以動其形容也。
  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正義〕三者,志、聲、容也。樂氣,詩、歌、舞也。君子前有三德為本乎心,後乃詩歌舞可觀,故雲然後樂氣從之也。
  是故情深而文明,正義德為性本,故曰情深也。樂為德華,故雲文明。
  氣盛而化神,〔正義〕歌、舞、蹈,樂氣從之,故雲氣盛。天下咸寧,故曰化神也。
  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集解〕鄭玄曰:「三者,本志也,聲也,容也。言無此本於內,則不能為樂耳。」〔正義〕內外符合而無有虛假,不可以為偽也。

  樂者,心之動也;〔正義〕此樂象章第四段也,明證前第三段樂本之事。緣有前境可樂,而心動應之,故雲樂者心之動也。
  聲者,樂之象也;〔正義〕象,法也。樂舞無聲則不彰,故聲為樂之法也。
  文采節奏,聲之飾也。〔正義〕若直有聲而無法度,故須文采節奏,聲之儀飾也。
  君子動其本,〔正義〕本,德也。心之動必應德也。
  樂其象,〔正義〕德行必應法也。
  然後治其飾。〔正義〕飾,文采節奏也。前動心有德,次行樂有法,然後乃理其文飾也。
  是故先鼓以警戒,〔集解〕鄭玄曰:「將奏樂,先擊鼓以警戒眾也。」〔正義〕此引武王伐紂之事,證前有德後有飾也。武王聖人,是前有德也;而用此節奏,是後有飾也。先鼓者,為武王伐紂,未戰之前,鳴皮鼓以警戒,使軍眾逆備也。今作武樂者,未奏之前鳴皮鼓以敕人使豫備具也,是明志後有事也。
  三步以見方,〔集解〕鄭玄曰:「將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王肅曰:「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正義〕見,胡練反。三步,足三步也。見方謂方戰也。武王伐紂,未戰之前,兵士樂奮其勇,出軍陣前三步,示勇氣方將戰也,今作樂象之。纘列畢而鳷者將欲鳷,先舉足三頓為步,以表方將鳷之勢也。
  再始以著往,〔集解〕鄭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紂時再往也。」〔正義〕著,竹慮反。再始謂兩過為始也。著,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喪,軍至孟津觀兵,曰「紂未可伐也」,乃還師,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興師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將欲舞而不鳷,是一始也。去複更來,是二過始,明象武王再往,故雲再始著往也。
  複亂以飭歸,〔集解〕鄭玄曰:「謂鳴鐃而退,明以整歸也。」〔正義〕複者,伏也。飭音敕。複亂者,紂凶亂而安複之。飭歸者,武王伐紂勝,鳴金鐃整武而歸也。以去奏皮鼓,歸奏金鐃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紂自改之則不伐,紂既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既竟,故鳴金鐃而歸,示用已竟也。今奏武鳷,初皮鼓警眾,末鳴鐃以歸,象伐紂已竟也。鐃,鐙鐸也。
  奮疾而不拔,〔集解〕王肅曰:「舞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正義〕謂舞形也。奮,迅;疾,速也。拔,傾側也。伐紂時士卒歡喜,奮迅急速,以尚威勢,猛而不傾側也。今武舞亦奮迅急而速,不傾倒象。
  極幽而不隱。〔集解〕鄭玄曰:「極幽謂歌也。」〔正義〕皆謂文采節奏也。
  獨樂其志,不厭其道;〔集解〕王肅曰:「樂能使仁人獨樂其志,不厭倦其道也。」〔正義〕言武王諸將,人各忻悅,象武王有德,天下之志並無厭君臣之道。
  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正義〕緣人人不厭,故作樂者事事法之。欲備舉武王之道耳,非為私情之所欲也。
  是以情見而義立,〔正義〕不厭武王之道,其情既見,則不私其欲,義亦立也。
  樂終而德尊;〔正義〕為樂之理既終,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顯也。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正義〕樂理周足,象德可尊,以此教世,何往而不可,君子聞之則好善,小人聞之則改過也。
  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正義〕此引舊語,結樂道之為大。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正義〕此第十章名為樂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賓牟賈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樂陶化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二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聖人制禮作樂之由也;四明聖人制禮作樂,天下服從。此初段,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恆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張本也。斯須,俄頃也。失之者死,故俄頃不可去身者也。
  致樂以治心,〔集解〕鄭玄曰:「致猶深審也。樂由中出,故治心也。」
  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集解〕王肅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鄭玄曰:「油,新生好貌。」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集解〕鄭玄曰:「若善心生則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則樂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見信,如天也;不怒而見畏,如神也。」
  致樂,以治心者也;〔正義〕結所由也。有威信,由於深審樂以結心之故。
  致禮,以治躬者也。〔正義〕前明樂治心,今明禮檢跡。若深審於禮以治身,則莊敬也。鄭玄雲「禮自外作,故治身也。」
  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集解〕鄭玄曰:「禮自外作,故治身也。」〔正義〕既身莊敬儼然,人望而畏之,是威嚴也。治內難見,發明樂句多;治外易觀,發明禮句少,而又結也。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集解〕鄭玄曰:「謂利欲生也。」
  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集解〕鄭玄曰:「易,輕易也。」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民莫不承順,〔集解〕鄭玄曰:「德煇,顏色潤澤也。理,容貌進止也。」孫炎曰:「德煇,明惠也。理,言行也。」
  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正義〕錯,七故反。引舊證民莫不承聽,莫不承順也。聖王有能詳審極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於天下,天下悉從,無難為之事也。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正義〕此樂化章第二段也。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發外內不同也。動亦感觸。
  故禮主其謙,〔集解〕鄭玄曰:「人所倦也。」王肅曰:「自謙損也。」〔索隱〕王肅曰:「自謙慎也。」
  樂主其盈。〔集解〕鄭玄曰:「人所懽也。」王肅曰:「充氣志也。」
  禮謙而進,以進為文;〔集解〕鄭玄曰:「進者謂自勉強也。文猶美也,善也。」王肅曰:「禮自減損,所以進德修業也。」
  樂盈而反,以反為文。〔集解〕鄭玄曰:「反謂自抑止也。」王肅曰:「樂充氣志而反本也。」
  禮謙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
  故禮有報〔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報也。」
  而樂有反。〔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之,故雲樂者樂也。但懽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雲人情也。
  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
  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集解〕鄭玄曰:「不可過。」
  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
  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集解〕鄭玄曰:「方,道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克諧,相應和也。」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正義〕前雲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證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
  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要其節奏,〔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
  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