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樂書(6)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正義〕此樂施章第三段後也,誤在此。「閉淫」之後,又用此章廣為象其德,故雲聖人之所以觀德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集解〕鄭玄曰:「謂立司樂以下,使教國子也。」

  夫人有血氣心知之性,〔正義〕此第五章名樂言,明樂歸趣之事。中有三段:一言人心隨王之樂也,二明前王制正樂化民也,三言邪樂不可化民也。前既以施人,人必應之,言其歸趣也。此言人心隨王之樂也。夫人不生則已,既已生,必有血氣心知之性也。
  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正義〕性合五常之行,有喜怒哀樂之分,但其發無常,時隨外境所觸,故亦無常也。
  應感起物而動,〔正義〕解所有四事之由也。緣外物來感心,心觸感來,起動應之,故有上四事也。
  然後心術形焉。〔集解〕鄭玄曰:「言在所以感之也。術,所由也。形猶見也。」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集解〕鄭玄曰:「志微,意細也。吳公子劄曰『其細已甚』。」
  而民思憂;〔正義〕殺音所界反,又色例反。思音先利反。此以下皆言心樂感而應見外事也。若人君叢脞,情志細劣,其樂音噍戚殺急,不舒緩也。音既局促,故民應之而憂也。
  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集解〕鄭玄曰:「簡節少易也。」
  而民康樂;〔正義〕嘽,昌單反。易,以豉反。樂音洛。嘽,綽也。緩,和也。慢,疏也。繁,文多也。康,和;樂,安也。言人君道德綽和疏易,則樂音多文采與節奏簡略,而下民所以安。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集解〕王肅曰:「粗厲,亢厲;猛起,發揚;奮末,浸疾;廣賁,廣大也。」
  而民剛毅;〔正義〕粗音麄。賁,房粉反,又音墳。粗,略也。厲,嚴也。猛,剛;起,動也。末,支體也。廣,大也。賁,氣充也。言人君若性麄嚴剛動而四支奮躍,則樂充大,民應之,所以剛毅也。
  廉直經正〔集解〕孫炎曰:「經,法也。」〔索隱〕孫炎曰:「經,法也。」今禮本作「勁」。
  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正義〕經音勁。言人君廉直勁而剛正,則樂音矜嚴而誠信,民應之,所以肅敬也。
  寬裕肉好集解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美。」〔索隱〕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潤。」
  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正義〕肉,仁救反。好,火到反。肉,肥也,謂音如肉之肥。言人君寬容肥好,則樂音順成而和動,民應之,所以慈愛也。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集解〕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滌,放蕩;濫,僭差也。」〔索隱〕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
  而民淫亂。〔正義〕辟,疋亦反。邪音斜。狄音惕。狄,滌,皆往來疾速也。往來速而成,故雲狄成;往來疾而僭濫,故雲滌濫也。言君上流淫縱僻,回邪放散,則樂音有往來速疾僭差之響,故民應之而淫亂也。心本無此六事,由隨樂而起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正義〕此樂言章第二段也。前言民隨樂變,此言先王制正樂化民也。言聖人制樂,必本人之性情也。
  稽之度數,制之禮義,〔正義〕稽,考也。制樂又考天地度數為之,如律呂應十二月,八音應八風之屬也。
  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集解〕鄭玄曰:「生氣,陰陽也。五常,五行也。」〔正義〕道音導。行,胡孟反。合,應也。
  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集解〕鄭玄曰:「密之言閉也。」〔正義〕陽謂稟陽氣多人也。陽氣舒散,人稟陽多則奢;陰氣閉密,人稟陰多則縝密。今以樂通二者之性,皆使中和,故陽者不散,陰者不密也。
  剛氣不怒,柔氣不懾,〔集解〕鄭玄曰:「懾猶恐懼也。」〔正義〕懾,之涉反,懼也。性剛者好怒,柔者好懼。今以樂和,使各得其所,不至怒懼也。
  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正義〕四,陰、陽、剛、柔也。暢,通也。交,互也。中,心也。今以樂調和四事,通暢交互於中心,而行用舉動發於外,不至散密怒懾者也。
  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正義〕此結樂為本情性之事也。閉陽開陰,抑剛引柔,悉使中庸,故天下安其位,無複相侵奪之也。
  然後立之學等,〔集解〕鄭玄曰:「等,差也。各用其材之差學之也。」〔正義〕前用樂陶情和暢,然後乃以樂語樂舞二事教之,民各隨己性才等差而學之,以備分也。
  廣其節奏,省其文采,集解鄭玄曰:「廣,增習之也。省猶審也。文采謂節奏合也。」
  以繩德厚也。〔集解〕鄭玄曰:「繩猶度也。」王肅曰:「繩,法也。法其德厚也。」
  類小大之稱,〔集解〕孫炎曰:「作樂器大小稱十二律。」〔索隱〕類,今禮作「律」。孫炎曰「作樂器小大稱十二律」也。
  比終始之序,〔集解〕鄭玄曰:「始於宮,終於羽。」
  以象事行,〔集解〕鄭玄曰:「宮為君,商為臣。」
  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正義〕此結本人之情,以下緣本而教親疏。以下之理悉章著樂功,使間者皆知而見輯睦情也。
  故曰「樂觀其深矣」。〔正義〕此引古語證觀感人之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正義〕此樂言章第三段,言邪樂不可化民。將言邪樂之由,故此前以天地為譬,此以地為譬也。敝猶勞熟,煩猶數攪動也。土過勞熟,水過撓動,則草木魚鱉不長大也。
  氣衰則生物不育,〔正義〕此以天譬也。氣者,天時氣也。氣者衰微,則生物不復成遂也。
  世亂則禮廢而樂淫。〔正義〕此合譬也。世謂時世。亂,其禮不備,樂不節,故流淫過度。水土勞敝,則草木魚鱉不長大,如時世濁亂之禮樂,不可為化矣。
  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正義〕樂音洛。此證樂淫之事也。淫樂則聲哀而無莊,故雖奏以自樂,必致傾危,非自安之道,故雲樂而不安。若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則是有莊敬而安者也。
  慢易以犯節,〔正義〕易,以豉反。言無莊敬。慢易無節奏,故雲犯節也。即是哀而不莊也。
  流湎以忘本。〔正義〕湎音沔。靡靡無窮,失於終止,故言忘本,即樂而不安之義也。
  廣則容奸。〔正義〕言淫慝禮樂,聲無節也。廣,聲緩也。容,含也。其聲緩者,則含容奸偽也。
  狹則思欲,〔集解〕王肅曰:「其音廣大,則容奸偽;其狹者,則使人思利欲也。」〔正義〕狹,聲急也。其聲急者,則思欲攻之也。
  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正義〕感,動也。言此惡樂能動善人滌蕩之善氣,使失其所,而滅善人平和之德也。
  是以君子賤之也。〔正義〕君子用樂調和,是故賤於動滅平和之氣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正義〕此第六章名樂象也。本第八,失次也。明人君作樂,則天地必法象應之。中有五段:一明淫樂正樂俱能成象;二明君子所從正樂;三明邪正皆有本,非可假偽;四證第三段有本不偽之由;五明禮樂之用。前有證,故明其用別也。今此明淫正二樂俱能成象,故先言淫樂為習應人事也。言君奏奸聲之樂以感動人民,則天地應之而生逆亂之氣也。
  逆氣成象〔集解〕鄭玄曰:「成象謂人樂習之也。」
  而淫樂興焉。〔正義〕興,生也。若逆氣流行於世而民又習之為法,故雲成象。既習亂為法,故民之樂聲生於淫佚也。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正義〕言順氣流行,民習成法,故樂聲亦生於和也。
  倡和有應,〔正義〕倡音昌尚反。和,胡臥反。君唱之,天地和之,民應之,故雲唱和有應也。
  回邪曲直各歸其分,〔正義〕分,房問反。此是有應也。回邪,不正也。曲,折也。直,不邪也。言相應和,表直影正,表曲影邪,各歸其分也。
  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正義〕奸聲致慝,正響招順,是以天下萬物之理,各隨君善惡,以類而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集解〕鄭玄曰:「反猶本也。」〔正義〕此樂象章第二段也,明君子從正樂也。君子,人君也。反猶本也。民下所習既從於君,故君宜本情,不使流宕,以自安和其志也。
  比類以成其行。〔正義〕行,胡孟反。萬物之理以類相動,故君子比於正類以成己行也。
  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廢禮不接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正義〕此以下皆反情性之類事也。術,道也。既本情和志,又比類成行,故奸聲亂色不留視聽,淫樂穢禮不與心道相接,惰慢邪僻不設置己身也。聲色是事,故雲聰明,而氣無形,故於身為設也。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正義〕百體謂身體百節。既不行奸亂已下諸事,故能使諸行並由順正以行其德,美化其天下也。不留聰明於奸聲亂色,故耳目得順正也。不用心術接淫慝禮樂,故心知得順正也。不設身於邪僻,故百體得順正也。不言鼻口者,嗜不一也,亦因戒臭味順正也。
  然後發以聲音,文以琴瑟,〔正義〕其身已正,故然後乃可制樂為化,故用歌之音聲內發己之德,用琴瑟之響外發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樂,故前明之也。
  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正義〕又用干戚羽旄簫管,從而播之。絲竹在下,此是堂下之樂,故後明之也。
  奮至德之光,〔索隱〕孫炎曰:「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
  動四氣之和,〔索隱〕孫炎曰:「四氣之和,四時之化。」
  以著萬物之理。〔集解〕孫炎曰:「奮,發也。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四氣之和,四時之化也。著猶誠也。」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集解〕王肅曰:「清明廣大,終始周旋,皆樂之節奏容儀發動也。」〔正義〕曆解樂所以能通天地。言歌聲清明,是象天氣也。廣大謂鐘鼓有形質,是象地形也。謂奏歌周而復始,如四時循環也,若樂六變九變是也。謂舞人回旋,如風雨從天而下。
  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集解〕鄭玄曰:「五色,五行也。八風從律,應節至也。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王肅曰:「至樂之極,能使然耳。」
  小大相成,〔正義〕大小謂月晦小大相通以成歲也。賀瑒雲:「十二月律互為宮羽而相成也。」
  終始相生,〔正義〕歲月終而更始也。賀瑒雲:「五行宮商,迭相為終始也。」
  倡和清濁,代相為經。〔集解〕鄭玄曰:「清謂蕤賓至應鐘也。濁謂黃鐘至仲呂也。」〔正義〕代,更也。經,常也。日月半歲陰陽更相為常也,即還相為宮也。
  故樂行而倫清,〔集解〕鄭玄曰:「倫謂人道也。」〔正義〕謂上正樂之行也,謂下事張本也,即樂行之事也。由正樂既行,故人倫之道清也。
  耳目聰明,〔正義〕不視聽奸亂,故視聽聰明。
  血氣和平,〔正義〕口鼻心知百體皆由從正,故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正義既皆由從正以行其義,故風移俗革,天下陰陽皆安寧。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稱也。文王之國自有文王之風,桀紂之邦亦有桀紂之風。桀紂之後,文王之風被於紂民,易前之惡俗,從今之善俗。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
  故曰「樂者樂也」。〔正義〕引舊語樂名,廣證前事也。前事邪正之樂雖異,並是其人所樂,故名曰樂也。
  君子樂得其道,〔正義〕雖其人所樂而名為樂,而人心不同,故所樂有異而名通,故皆名樂。君子,堯舜也。道謂仁義,故制樂亦仁義也。
  小人樂得其欲。〔正義〕小人,桀紂也,人欲,邪淫也。
  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正義〕若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君子樂用仁義以制小人之欲,則天下安樂而不敢為亂也。
  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集解〕鄭玄曰:「道謂仁義也,欲謂邪淫也。」〔正義〕若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則小人肆縱其欲,忘正道,而天下從化,皆為亂惑,不得安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正義〕若以道制欲則是君子,以欲忘道則為小人,故君子之人本情脩性以和其志,不使逐欲忘道,反情以至其行也。
  廣樂以成其教,〔正義〕內本情和志而外又廣於樂,以成其教,然後發以聲音,以著萬物之理也。
  樂行而民鄉方,〔集解〕鄭玄曰:「方猶道也。」〔正義〕君上內和志行,樂教流行,故民皆向君子之道,即仁義制欲者,故樂行而倫清,以至天下安寧也。
  可以觀德矣。〔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