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樂書(2)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正義〕此樂本章第二段,明樂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樂音善惡由君上心之所好,故雲生於人心者也。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正義〕情,君之情也。中猶心也。心既感物而動,故形見於聲也。
  聲成文謂之音。〔正義〕謂之音,清濁雖異,各見於外,成於文彩,並謂之音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正義〕樂音洛。言平理之世,其樂音安靜而歡樂也。正政同也。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集解〕徐廣曰:「一作『煩』。」〔正義〕亂世之音,民心怨怒,樂聲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義思音四。亡國,謂將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亡國之時,民之心哀思,其樂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聲音之道,與正通矣。〔集解〕鄭玄曰:「言八音和否隨政也。」〔正義〕正和則聲音安樂,正乖則聲音怨怒,是聲音之道與正通矣。
  宮為君,〔集解〕王肅曰:「居中總四方。」〔索隱〕居中總四方,宮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重而尊,故為君。〔正義〕宮屬土,居中央,總四方,君之象也。
  商為臣,〔集解〕王肅曰:「秋義斷。」〔索隱〕商是金,金為決斷,臣事也。弦用七十二絲,次宮,如臣次君也。
  角為民,〔集解〕王肅曰:「春物並生,各以區別,民之象也。」〔索隱〕弦用六十四絲,聲居宮羽之中,比君為劣,比物為優,故雲清濁中,人之象也。〔正義〕角屬木,以其清濁中,民之象。
  徵為事,〔集解〕王肅曰:「夏物盛,故事多。」〔索隱〕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配事。弦用五十四絲。〔正義〕徵屬火,以其徵清,事之象也。
  羽為物。〔集解〕王肅曰:「冬物聚。」〔索隱〕羽為水,最清,物之象。王肅雲「冬物聚,故為物,弦用四十八絲」
  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集解〕鄭玄曰:「怗懘,弊敗不和之貌也。」〔索隱〕苫滯。又本作「怗懘」。〔正義〕懘,敗也。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壞亂,則五音之響無獘敗也。
  宮亂則荒,其君驕;〔集解〕鄭玄曰:「荒猶散。」〔正義〕宮亂,則其聲放散,由其君驕溢故也。
  商亂則搥,其臣壞;〔集解〕徐廣曰:「搥,今禮作『陂』也。」〔索隱〕搥,鄒音都回反。徐廣曰「今禮作『陂』」音詖也。〔正義〕商音亂,其聲欹邪不正,由其臣不理於官,壞故也。
  角亂則憂,其民怨;〔正義〕角音亂,其聲憂愁,由政虐民怨故也。
  徵亂則哀,其事勤;〔正義〕徵音亂,其聲哀苦,由繇役不休,其民事勤勞也。
  羽亂則危,其財匱。〔正義〕羽音亂,其聲傾危,由君賦重,其民貧乏故也。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正義〕迭,互也。陵,越也。五聲並不和,則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謂之為慢也。
  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集解〕鄭玄曰:「君、臣、民、事、物也,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也。」〔索隱〕無日猶言無複一日也。以言君臣陵慢如此,則國之滅亡朝夕可待,無複一日也。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集解〕鄭玄曰:「比猶同。」〔正義〕鄭音好濫淫志,衛音促速煩志,並是亂世音,雖亂而未滅亡,故比慢也。比,必以反。
  桑間濮上之音,〔集解〕鄭玄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間,在濮陽南。」〔正義〕昔殷紂使師延作長夜靡靡之樂,以致亡國。武王伐紂,此樂師師延將樂器投濮水而死。後晉國樂師師涓夜過此水,聞水中作此樂,因聽而寫之。既得還國,為晉平公奏之。師曠撫之曰:「此亡國之音也,得此必於桑間濮上乎?紂之所由亡也。」
  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正義〕若用此濮上之音,其政必離散而民人流徙逃亡,緣臣誣上,各行私情,國即滅亡而不可禁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正義〕此樂本章第三段也。前第一段明人心感樂,第二段明樂感人心,此段聖人制正樂以應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道」為一重,卻應第二段樂感人心也;又自「人生而靜」至「王道備矣」為一重,卻應第一段人心感樂也。
  樂者,通於倫理者也。〔集解〕鄭玄曰:「倫猶類也。理,分也。」〔正義〕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樂,樂成則能通於百姓,使各盡其類分,故曰通倫理者也。
  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集解〕鄭玄曰:「禽獸知此為聲耳,不知其宮商之變。八音並作,克諧,曰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正義〕聲為音本,若欲知音,常須審定其聲,然後音可知。
  審音以知樂,〔正義〕音為樂本,前審定其音,然後可知樂也。
  審樂以知政,〔正義〕樂為政本,前審定其樂,然後政可知也。
  而治道備矣。〔正義〕前審定其本,後識其末,則為治之道乃可備也。
  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集解〕鄭玄曰:「幾,近也。」〔正義〕禮謂治國之禮,包萬事。萬事備具,始是禮極。今知樂者但正君、臣、民、事、物五者之情,於禮未極,故雲幾於禮也。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集解〕鄭玄曰:「聽樂而知政之得失,則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禮。」〔正義〕若聽樂而知禮,則是禮樂皆得;二者備具,則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禮樂之情,故雲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集解〕鄭玄曰:「隆猶盛也。極猶窮也。」〔正義〕大樂之盛,本在移風易俗,非窮鐘鼓之音,故雲非極音也。故論語「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是也。
  食饗之禮,非極味也。〔正義〕食音嗣。食享謂宗廟祭也。大禮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雲非極味也。故論語「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是也。
  清廟之瑟,〔集解〕鄭玄曰:「清廟謂作樂歌清廟。」王肅曰:「於清廟中所鼓之瑟。」
  朱弦而疏越,〔集解〕鄭玄曰:「越,瑟底孔,畫疏之使聲遲。」
  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集解〕鄭玄曰:「遺猶餘也。」王肅曰:「未盡音之極。」〔正義〕倡音唱。一唱謂一人始唱歌,三歎謂三人讚歎也。樂歌此先王之道,不極音聲,故但以熟弦廣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傳於無窮,是有餘音不巳。一雲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遺餘音,念之不忘也。
  大饗之禮,〔正義〕大享即食享也。變「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禮盛不至味之事。
  尚玄酒〔正義〕祫祭之禮,則列玄尊在上,五齊在下也。
  而俎腥魚,正義凡俎有肴生臘,腥魚者,生魚也,俎雖有三牲而兼載生魚也。
  大羹不和,〔正義〕和,胡臥反。大羹,肉汁也。祫祭有肉汁為羹,無鹽菜之芼和也。
  有遺味者矣。〔正義〕遺亦餘也。此質素之食。禮,人主誠設之道不極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魚。此禮可重,流芳竹帛,傳之無已,有餘味。一雲禮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水魚而遺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集解〕鄭玄曰:「教之使知好惡。」〔正義〕好,火到反。惡,一故反。平,均也。言先王制禮作樂,本是教訓澆民,平於好惡之理,故去惡歸善,不為口腹耳目之欲,令反歸人之正道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正義〕此第三段第二重也。人初生未有情Q欲Y,其至靜稟于自然,是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集解〕徐廣曰:「頌音容。今禮作『欲』。」〔正義〕其心雖靜,感於外情,因物而動,是性之貪欲也。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集解〕王肅曰:「事至,能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惡見。」〔正義〕上「知」音智。
  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集解〕王肅曰:「內無定節,智為物所誘於外,情從之動,而失其天性。」〔正義〕言好惡不自節量於心,唯知情Q欲Y誘之於外,不能反還己躬之善,則天性滅絕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集解〕鄭玄曰:「隨物變化。」〔正義〕夫物不一,故言無窮也。若人心嗜欲無度,隨好惡不能節之,則與之而化,故雲人化物。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集解〕鄭玄曰:「言無所不為。」〔正義〕心隨物化,則滅天性而恣人心之欲也。
  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彊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集解〕鄭玄曰:「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王肅曰:「以人為之節,言得其中也。」
  衰麻哭泣,〔正義〕此以下並是陳禮節人之事也。制五服哭泣,所以紀喪事之節,而不使背死忘生也。事死者難,故以哀哭為前也。
  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集解〕鄭玄曰:「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正義〕冠音貫。笄音雞。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集解〕鄭玄曰:「射鄉,大射鄉飲酒。」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