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
夏本紀(5) |
|
道九川:〔索隱〕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為九川。 弱水至於合黎,〔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張掖。」孔安國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索隱〕水經雲合黎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鄭玄引地說亦以為然。孔安國雲水名,當是其山有水,故所記各不同。〔正義〕括地志雲:「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裡。淮南子雲『弱水源出窮石山』。」又雲:「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谷渾界流入甘州張掖縣。」今按:合黎水出臨松縣臨松山東,而北流曆張掖故城下,又北流經張掖縣二十三裡,又北流經合黎山,折而北流,經流沙磧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張掖縣西北二百里也。 餘波入於流沙。集解孔安國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鄭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於流沙,通於南海』。」馬融、王肅皆雲合黎、流沙是地名。〔索隱〕地理志雲「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廣志「流沙在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又山海經雲「流沙出鐘山,西南行昆侖墟入海」。按:是地兼有水,故一雲地名,一雲水名,馬鄭不同,抑有由也。 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地記曰『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也。」〔正義〕括地志雲:「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裡,又南流二千里而絕。三危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裡。」按:南海即揚州東大海,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其黑水源在伊州,從伊州東南三千餘裡至鄯州,鄯州東南四百餘裡至河州,入黃河。河州有小積石山,即禹貢「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者。然黃河源從西南下,出大昆侖東北隅,東北流經於闐,入鹽澤,即東南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來處極遠。其黑水,當洪水時合從黃河而行,何得入於南海?南海去此甚遠,阻隔南山、隴山、岷山之屬。當是洪水浩浩處,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道河積石,〔索隱〕爾雅雲:「河出昆侖墟,其色白。」漢書西域傳雲:「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于闐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是河源發昆侖,禹導河自積石而加功也。 至於龍門,南至華陰,〔集解〕孔安國曰:「至華山北而東行。」〔正義〕華陰縣在華山北,本魏之陰晉縣,秦惠文王更名甯秦,漢高帝改曰華陰。 東至砥柱,〔集解〕孔安國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正義〕砥柱山俗名三門山,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 又東至於盟津,〔集解〕孔安國曰:「在洛北。」〔索隱〕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陽。十三州記雲「河陽縣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義杜預雲:「盟,河內郡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為武濟。」括地志雲:「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經雲小平津,今雲河陽津是也。」 東過雒汭,至於大邳,〔集解〕孔安國曰:「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邳。」〔索隱〕爾雅雲「山一成曰邳」。或以為成皋縣山是。正義李巡雲:「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雲:「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青壇山,在衛州黎陽南七裡。張揖雲今成皋,非也。」 北過降水,至於大陸,〔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孔安國曰:「大陸,澤名。」〔索隱〕地理志降水字從「系」,出信都國,與虖池、漳河水並流入海。大陸在钜鹿郡。爾雅雲「晉有大陸」,郭璞以為此澤也。〔正義〕括地志雲:「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東北流,至冀州入海。」 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集解〕鄭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入於海。〔正義〕播,布也。河至冀州,分佈為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於渤海也。 嶓塚道瀁,東流為漢,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謂之夏水。」〔索隱〕水經雲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塚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地理志雲至江夏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漢出嶓塚山。故孔安國雲「泉始出山為瀁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正義〕括地志雲:「嶓塚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東南為瀁水,又為沔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又東為蒼浪之水,〔集解〕孔安國曰:「別流也。在荊州。」〔索隱〕馬融、鄭玄皆以滄浪為夏水,即漢河之別流也。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是此水也。〔正義〕括地志雲:「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雲『武當縣西四十裡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雲『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水』。」 過三澨,入於大別,〔集解〕孔安國曰:「三澨,水名。」鄭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隱〕水經雲「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孔安國、鄭玄以為水名。今竟陵有三參水,俗雲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集解〕孔安國曰:「匯,回也。水東回為彭蠡大澤。」 東為北江,入於海。〔集解〕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道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 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集解〕孔安國及馬融、王肅皆以醴為水名。鄭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有醴陵縣。」〔索隱〕按:騷人所歌「濯餘佩於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國、馬融解得其實。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別流,而醴字作「澧」也。 過九江,至於東陵,〔集解〕孔安國曰:「東陵,地名。」 東迤北會於匯,〔集解〕孔安國曰:「迤,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彭蠡。」 東為中江,入于梅。〔集解〕孔安國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義〕括地志雲:「禹貢三江俱會于彭蠡,合為一江,入於海。」 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泆為滎。」孔安國曰:「濟在溫西北。滎澤在敖倉東南。」〔索隱〕水經雲:「自河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為沇水,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正義〕括地志雲:「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裡王屋山頂,岩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裡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為汜水。」水經雲沇東至溫縣西北為泲水,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於河。釋名雲:「濟者,濟也。」下「濟」子細反。按: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裡。今無水,成平地。 東出陶丘北,〔集解〕孔安國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鄭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濟陰定陶西。」正義括地志雲:「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裡。又雲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雲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又東至於荷,〔集解〕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又東北會於汶,〔正義〕汶音問。地埋志雲汶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 又東北入於海。道淮自桐柏,〔正義〕地埋志雲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東五十餘裡。 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集解〕孔安國曰:「與泗、沂二水合入海。」 道渭自鳥鼠同穴,〔集解〕孔安國曰:「鳥鼠共為雄雌同穴處,此山遂名曰鳥鼠,渭水出焉。」〔正義〕括地志雲:「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裡。山海經雲『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雲『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狖。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狖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狖音餘。鼣,扶廢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東會於灃,〔正義〕灃音豐。括地志雲:「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渭也。」 又東北至於涇,〔正義〕括地志雲:「涇水出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出涇谷,東南流入渭也。」 東過漆、沮,入於河。〔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 道雒自熊耳,〔集解〕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正義〕括地志雲:「洛水出商州洛南縣西塚嶺山,東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裡,洛所經。」 東北會於澗、瀍,〔集解〕孔安國曰:「會于河南城南。」〔正義〕括地志雲:「澗水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陰。」地理志雲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東南入於洛。 又東會于伊,〔集解〕孔安國曰:「會於洛陽之南。」 東北入於河。〔集解〕孔安國曰:「合於鞏之東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