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夏本紀(4)


  道九山:〔索隱〕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塚、內方、郤是九山也。古分為三條,故地理志有北條之荊山。馬融以汧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嶓塚為南條。鄭玄分四列,汧為陰列,西傾次陰列,嶓塚為陽列,郤山次陽列。
  汧及岐至於荊山,〔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汧在右扶風也。」〔索隱〕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猶郤山然也。地理志雲吳山在汧縣西,古文以為汧山。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南也。正義括地志雲:「汧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裡。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
  逾於河;壺口、雷首〔索隱〕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至於太嶽;〔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在冀州;太嶽在上黨西也。」〔索隱〕即霍泰山也。已見上。〔正義〕括地志雲:「壺口在慈州吉昌縣西南。雷首山在蒲州河東縣。太岳,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砥柱、析城至於王屋;〔集解〕孔安國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索隱〕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水經雲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南河水中也。〔正義〕括地志雲:「厎柱山,俗名三門山,在陝州硤石縣東北五十裡黃河之中。孔安國雲『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括地志雲:「析城山在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裡。注水經雲『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志雲:「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裡。古今地名雲『山方七百里,山高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
  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集解〕孔安國曰:「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於滄海。」〔索隱〕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常山,恆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陽縣西北。〔正義〕括地志雲:「太行山在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裡,有羊腸阪。恆山在定州恆陽縣西北百四十裡。道書福地記雲『恆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裡,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
  西傾、朱圉、鳥鼠〔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曰朱圉在漢陽南。」孔安國曰:「鳥鼠山,渭水所山,在隴西之西。」
  至於太華;〔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太華山在弘農華陰南。」〔索隱〕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縣南。鳥鼠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太華即敦物山。
  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熊耳在盧氏東。外方在潁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陽平氏東南。陪尾在江夏安陸東北,若橫尾者。」〔索隱〕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外方山即潁川嵩高縣嵩高山,古文尚書亦以為外方山。桐柏山一名大複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地理志謂之橫尾山。負音陪也。正義括地志雲:「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裡。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裡。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裡也。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東南五十裡,淮水出焉。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北六十裡。」
  道嶓塚,至於荊山;〔集解〕鄭玄曰:「地理志荊山在南郡臨沮。」〔索隱〕此東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隅也。〔正義〕括地志雲:「嶓塚山在梁州。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裡也。」又雲:「荊山縣本漢臨沮縣地也。沮水即漢水也。」按:孫叔敖激沮水為雲夢澤是也。
  內方至於大別;〔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內方在竟陵,名立章山。大別在廬江安豐縣。」〔索隱〕內方山在竟陵縣東北。大別山在六安國安豐縣,今土人謂之甑山。〔正義〕括地志雲:「章山在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裡。今漢水附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按:大別山,今沙洲在山上,漢江經其左,今俗猶雲甑山。注雲「在安豐」,非漢所經也。
  汶山之陽至衡山,索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廣雅雲:「岣嶁謂之衡山。」〔正義〕括地志雲:「岷山在茂州汶川縣。衡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裡。」
  過九江,至於敷淺原。〔集解〕徐廣曰:「淺,一作『滅』。」駰案:孔安國曰「敷淺原一名傅陽山,在豫章」。〔索隱〕豫章曆陵縣南有傅陽山,一名敷淺原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