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光武帝紀(33) |
|
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王莽時,連征不至,避世隴西,隱居養志。家累千金,好施周急。每歲時農畢,察強力多收者,載酒肴而勞之。其墮懶不收者,恥不獲勞,無不力田者。聚落化之,遂以殷富。閭裡犯罪者,喻其父兄而致之法。喪憂者,量其資財,為之制度,丹親任其事。行之十年,民皆敦厚。陳遵者,豪傑之士也。遵友人喪,親賻縑百匹,丹獨送縑一匹,曰:「如丹是縑,皆出機杼也。」遵有慚色,欲與丹相結,丹未之許也。更始時,遵北使匈奴,過辭於丹,丹謂遵曰:「俱遭亂世,唯我二人為天地所遺。今子使絕域,無以相贈,贈子以不拜①。」其高抗不屈,皆此類也。衛尉銚期、執金吾寇恂亦慕而友之,名重當世。頃之遜位,卒於家。 ①《東觀記》曰:「遂揖而別,遵甚悅之。」按《史記》汲黯傳曰:「大將軍青既益尊,然黯與亢禮,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王丹長揖不拜,正用汲黯故事,故遵悅而去。 是歲,征會稽嚴光①、太原周黨。 ①沈欽韓曰:「吳志注會稽典錄曰:『征士余姚嚴遵,王莽徵聘,抗節不行。』董斯張曰:光本新野人,避亂會稽。任延傳雲:『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亂江南者,皆未還中土。會稽頗稱多士,延為會稽都尉,如董子儀、嚴子陵皆待以師友之禮。』以此證之,子陵非會稽人明矣。」 光字子陵,少與世祖同學。世祖即位,下詔征光。光變名姓,漁釣川澤。至是複以禮求光,光不得已,舁疾詣京師①。上就見光曰:「子陵不可相助邪?」光臥而應曰:「士固有執節者,何至相逼乎?」天子欲以為三公,光稱病而退,不可得而爵也。 ①說文曰:「舁,共舉也。讀若餘。」 党字伯況,舉動必以禮。赤眉之亂,所在殘破,至太原,聞党德行,不入其邑,由是名重天下。三征然後至,黨著短布單衣,榖皮綃頭①,見於尚書。欲令黨改冠服,黨曰:「朝廷本以是故征之,安可複更邪?」遂見,自陳願守所志,上聽之。詔曰:「許由不仕有唐②,帝德不衰;夷齊不食周粟③,王道不虧。不忍使党久逡巡于汙居之朝,其賜帛四十匹,遣歸田裡。」博士范升奏毀黨曰:「臣聞堯不須許由、巢父而天下治,周不待伯夷、叔齊而王道成。巍巍蕩蕩,至今不絕。臣伏見太原周党,使者三聘,乃肯就車。陛下親見,詣庭,黨伏而不謁。偃蹇自高,逡巡求退,釣采華名,以誇主上。臣愚以為黨等不達政事,未足進用。臣願與黨並論雲台之上④,考試圖國之道。不如臣言,請伏虛誣之罪。」書奏,天子示公卿。詔曰:「自古堯有許由、巢父,周有伯夷、叔齊,自朕高祖有南山四皓⑤,自古聖王,皆有異士,非獨今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黨不食朕祿,亦各有志焉。」黨既退,著書上下篇,終於沔池⑥,百姓賢而祠之。 ①李賢曰:「說文:『綃,生絲也,從系肖聲,音消。』案:此字當作『幧』,音此消反,其字從巾。古詩雲:『少年見羅敷,脫巾著幧頭。』鄭玄注儀禮雲:『如今著幓頭,自項中而前,交額上,卻繞髻也。』而此乃以榖樹皮為綃頭也。」 ②《史記》伯夷列傳曰:「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正義引皇甫謐高士傳曰:「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③夷齊,即伯夷、叔齊也。武王滅殷,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不食周粟,遂餓死于首陽山。事見《史記》本傳。 ④《續漢志》曰:「雲台,國家之所造,圖書、術籍、珍玩、寶怪藏焉。」 ⑤四皓,即東園公、角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漢高祖求之數歲,皆匿逃不就。高祖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如意。呂後從張良計,卑辭厚禮,迎此四人營護太子。高祖見而大驚,廢立事遂寢。事見《史記》留侯世家。因四人隱匿于熊耳山中又稱商山故史稱「商山四皓」。又陳留耆舊傳曰:「避地南山。」陶淵明詩亦曰「黃綺之南山。」則以商山在長安南,故又稱其為南山矣。 ⑥惠棟曰:「《袁紀》『終於沔池』,疑即澠池也。」按《範書》逸民傳作「黽池」。 是時太原王霸、北海逢萌亦隱居養志,俱被聘。霸到尚書,拜不稱臣。問其故,答曰:「天子有所不臣,諸侯有所不友。」①遂以疾歸,茅屋蓬戶,不厭其樂。萌少給事亭長,慨然歎曰:「大丈夫焉能為人役哉。」遂去就師。聞王莽居攝,子宇諫莽,殺之。萌會友人曰:「三綱絕矣,禍將及人。」即解衣冠掛東都城門,將家屬客于遼東。天下定,乃還琅邪不其山中②,以德讓導鄰里,聚落化之。詔書征萌上道,迷不知東西,萌曰:「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吾聰明睿智,有益於政耳。今方面尚不知,安能濟政?」即歸,後連征不起。 ①《禮記》儒行篇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王霸之言,蓋本於此。 ②《範書》逸民傳作「乃之琅邪勞山」。按《御覽》卷四二引伏琛齊記曰:「不其城南二十裡有大勞山、小勞山,在海側。」又按《續漢《郡國志》》,東萊郡有不其侯國,舊屬琅邪郡。劉昭注引三齊記曰:「鄭玄教授不其山。」則勞山因其所在侯國之名而稱不其山,《袁紀》用其別名也。 袁宏曰:夫金剛水柔,性之別也;員行方止,器之異也。故善禦性者,不違金水之質;善為器者,不易方員之用。物誠有之,人亦宜然。故肆然獨往,不可襲以章服者,山林之性也;鞠躬履方,可屈而為用者,廟堂之材也。是以先王順而通之,使各得其性,故有內外隱顯之道焉。末世淩遲治亂多端,隱者之作,其流眾矣。或利競滋興,靜以鎮世;或時難迍邅①,處以全身;或性不和物,退以圖安;或情不能嘿,卷以避禍。凡此之徒,有為而然,非真性也。而有道之君,皆禮而崇之,所以抑進取而止躁競也。嗚呼!世俗之賓,方抵掌而擊之,以為譏笑,豈不哀哉! ①易屯曰:「屯如邅如。」疏曰:「屯是屯難,邅是邅回。」迍邅一詞,謂時運艱難,畏難而徘徊也。 自王莽末,天下旱蝗,稼穀不成。至建武之初,一石粟直黃金一斤①,而人相食。二年秋,野穀旅生②,野蠶成繭,民收其實,以為衣糧。是歲,野穀生漸少,南畝益墾矣。 ①《範書》作「黃金一斤,易粟一斛」。《東觀記》與《袁紀》同。 ②晉灼曰:「野生曰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