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元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2)


  詔中所言李道複,就是李孟。孟字道複,因前時翊戴功深,並調停母子兄弟間,格外盡力,所以特別推重,稱為道複而不名。即位禮畢,複諭以次年改元,議定皇慶二字。小子披覽元史,武宗以後,就是仁宗,仁宗即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廟號,因此小子於他嗣位後,仍循例稱作仁宗了。仁宗以脫虎脫等雖已伏誅,黨羽尚多,擬盡加鞫訊。延慶使楊朵兒只【一作楊多爾濟】上書諫阻,大旨以帝王為治,不嗜殺人,今當嗣服初年,尤以省刑為要,應寓恩於威,以敦治道等語。仁宗感悟,乃改從寬大,只擬用陝西平章孛羅鐵木兒,江浙平章烏馬兒,甘肅平章闊裡吉思,河南參政塔失鐵木兒,江浙參政萬僧,俱由台官糾參,奉旨罷黜,不准再舉。

  於是尊重文教,優禮師儒,先命釋奠先師孔子,行祭丁制,只主祭的人,卻遣了一個宦官李邦甯。邦甯曾在武宗前勸易皇太子,至仁宗登基,左右亦奏述前言,請即加罪。還是仁宗寬弘大量,諭以帝王歷數,自有天命,不足介懍,乃置不復問。此次命他為集賢院大學士,且飭釋奠先師,褻聖甚矣。那邦寧竟爾受命,擺著儀仗,入大成殿行禮。看官,你想大成至聖文宣王,願受他拜跪麼?太牢方設,鼎俎雜陳,邦寧整肅衣冠,向案前就位。忽然狂風大起,捲入殿中,兩廡燭盡吹滅,燭臺底下的鐵鐏,陷入地中尺許,嚇得邦寧魂飛天外,慌忙屈膝俯伏,執事諸人,統伏地屏息。約過了幾小時,風始停止,才勉強成禮,邦寧慚悔數日。就是仁宗聞知,也悚然起敬,由是益敬禮儒臣。

  平章政事李孟,幼擅文名,博學強記,貫穿經史,嘗開門授徒,遠近爭至。嗣入東宮為太子師傅,與仁宗很是契合。至此君臣相得,如魚投水,嘗諭他道:「卿系朕的舊學,朕有不及,全仗卿忠心輔佐。」

  孟受命後,也深感知遇,力以國事為己任,節濫費,汰冗員。貴戚近臣,多言不便,奈因帝眷方隆,無隙可乘,也只好忍耐過去。君子小人,總不相容。

  孟又因大德以後,封拜繁多,釋道二教,俱設官統治,權抗有司,撓亂政事,大為時害,遂奏請信賞必罰,賞善懲惡,並罷免僧道各官。至若風俗日靡,車服僭擬,上下無章,尊卑無別,孟複請嚴加限制。仁宗一一準奏,且與之立約道:「朕在位一日,卿亦宜在中書一日。」

  遂賜爵秦國公,命畫師圖像,詞臣加贊。入見必賜坐,與語必稱卿,或稱字,一面增國子生,為三百人,令孟督率。孟因上言老成凋謝,亟應求材。四方儒士,如有德成藝進,請擢任國學翰林秘書太常,或儒學提舉等職,以昭激勸。且謂人材所出,不止一途,漢、唐、宋、金,嘗行科舉,得人稱盛,今欲興賢舉能,不如用科舉取士,較諸多門干進,似勝一籌。惟必先德行經術,次及文辭,然後可得真才。仁宗乃決意進行,命中書省臣,規定條制。

  先是世祖嘗議立科舉法,未及舉行。至是乃命中書省頒定科條,科場每三歲一次,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從士人本籍官司,于諸色戶內推舉,年及二十五,有孝行可稱,信義足述,以及經明行修的士子,以次敦遣。其或徇私濫舉,並應舉不舉的有司,監察禦史肅政廉訪司,應體察究治。

  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注,遇有義理精明,文詞典雅,乃算中選。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注,結以己意,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朱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體格。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三甲皆正八品,兩榜並同,乃即下詔道: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徵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不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則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

  到了皇慶三年,改元延祐,八年開試舉人,至次年廷試,賜護都遝兒、張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分為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漢人南人為左,嗣是垂為常例。【元代之有科舉,自延祐始,故詳紀之。】

  仁宗複用齊履謙、吳澄為國子司業。履謙字伯恒,汝南人,幼習推步星曆諸術,及稍長,讀洙泗、伊洛遺書,窮理格物。至元二十九年,授為星曆教授,大德二年,擢任保章正,至大三年,升授侍郎,兼領冬官正事。仁宗即位,以履謙學行純篤,命教國學子弟。與吳澄並司教養。每五鼓入學,風雨寒暑,未嘗少怠。

  吳澄字幼清,撫州人,宋末舉進士不第,隱居布水穀,讀書著述,夙負盛名。至元中曾召至燕京,欲授以官,澄乞歸養母,遂辭去。至大元年,複石為國子監丞,皇慶元年,授為司業,澄用宋程顥學校奏疏,胡瑗六學教法,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約為教法四條:一經學,二行實,三文藝,四治事,逐條規勉,不憚求詳。嗣因履謙改僉太史院事,澄以同學乏人,託病歸籍,學制稍廢。

  仁宗複調履謙為司業。履謙律己益嚴,教道益張,嘗立升齋積分等法。每季考生徒學行,以次遞升,既升上齋,逾再歲,始與私試。詞理俱優為滿分,詞平理優為半分,歲終積至八分,得充高等,以四十人為額,然後集賢院及禮部歲選六人,充作歲貢。三年不通一經,及在學不滿一年,定章黜革,所以人人勵志,士多通材。元朝學術,惟皇慶延祐時,推為極盛。師道立則善人多,觀此益信。

  仁宗又嘗將《貞觀政要》,《大學衍義》,並程複心所著《四書集注》,陸淳所著《春秋纂例》、《辨微疑旨》,及《資治通鑒》,《農桑集要》等書,悉令刊佈,頒行學宮。複以宋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暨元儒許衡,學宗洙泗,令從祀孔子廟廷,重儒尊道,也可謂元代第一賢君了。小子有詩詠道:

  大元制典太荒唐,竟把儒生列匄倡!
  幸有後王能幹盅,莘莘學子尚成行。

  仁宗方有心求治,雅意得人,偏偏鐵木迭兒,得寵太后,從中播弄,舉佞斥賢,這也是元朝的氣數。欲知詳細,下回再述。

  *==*==*

  武宗在位四年,秕政甚多,惟孝友性成,不私天下,較之曹丕、蕭繹,相去遠矣!仁宗嗣服,首斥憸壬,召用老臣,並尊師重儒,興學育才,不愧為守文之主。至若科舉一端,以一日之長,即第其高下,似不得為良法。然曠觀古代,因選舉之窮,繼以科舉,殆亦有不得已之意,存於其間者。況科目亦曷嘗不得人乎?即如今日之廢科目,複選舉,弊端百出,罄竹難書,是選舉且不科目若也。元素賤儒,惟仁宗始注意及此,善善從長,故本回特備錄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