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元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2)


  覆命剖棺戮屍,縱犬拖食,人民聚觀,無不稱快。阿合馬家產,籍沒充公,複逮其子忽辛【一作湖遜】至。忽辛時為江淮右丞,既被逮,敕廷臣雜問,忽辛曆指道:「汝等曾受我家錢財,怎麼問我?」

  嗣至參知政事張雄飛,先問忽辛道:「我曾受過你家錢財否?」

  忽辛答稱沒有,雄飛道:「如此說來,我應當問你!」

  遂審實忽辛的罪名,正法伏辜。世祖複聞郝鎮黨惡,亦令戮屍。還有右丞耿仁,與郝鎮同罪,下獄論死。其餘奸黨,一律罷黜,並汰冗官七百十四人,罷官署二百餘所,內外總算一清。

  世祖乃加意求治,遣都實【一作篤什】窮探河源,命郭守敬定授時曆,焚毀道書,創始海運,詔諸路歲舉儒吏,蠲免燕南、河北、山東逋賦。招衍聖公孔洙,為國子祭酒,提舉浙東學校,統是一時美政,傳播人口。

  忽有閩僧上言,報稱土星犯帝座,防有內變。世祖本尊崇僧侶,曾拜拔思巴為帝師,皈依釋教。至是聞閩僧告變,自不免迷信起來。且因平宋以後,江南多盜,漳州民陳桂龍及兄子陳吊眼,起兵據高安砦。建甯路總管黃華,叛據崇安、浦城等縣,自號頭陀軍,稱宋祥興年號,福州民林天成,也揭竿相應。又有廣州民林桂方、趙良鈐等,擁眾萬余,號羅平國,稱延康年號。雖經諸路元帥,剿撫兼施,或殺或降,然大勢尚未平定。【各處小丑未為小害,故隨筆略過。】

  自閩僧告變後,複聞有中山狂人,自稱宋主,有眾千人,欲取丞相。京城亦得匿名揭帖,內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起事,定卜成功,願丞相無憂等語!先是帝顯被虜,至燕京,降封瀛國公,令與宋宗室大臣,寓居蓑城葦。既得揭帖,乃將蓑城葦撤去,遷瀛國公及宋宗室至上都。疑丞相為文天祥,有旨召見。

  天祥初入燕,至樞密院,見使相孛羅。孛羅欲使拜,天祥長揖不屈,仰首自言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沒有?天祥今日,願求早死!」

  孛羅道:「汝謂有興有廢,試問從盤古至今,有幾帝幾王?」

  天祥道:「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我今日非應考博學鴻詞,何必泛論?」

  孛羅道:「汝不肯說興廢事,倒也罷了,但汝既奉了主命,把宗廟土地與人,何故複逃?」

  天祥道:「奉國與人,是謂賣國,賣國的人,只知求榮,還願逃去麼?我前除宰相不拜,奉使軍前,即被拘執,已而賊臣獻國,國亡當死;但因度宗二子,猶在浙東,老母亦尚在粵,是以忍死奔歸!」

  【侃侃而談,純是忠孝。】

  孛羅道:「棄德祐嗣君,德祐系帝顯年號。別立二王,好算得忠麼?」

  天祥道:「古人有言,『社稷為重,君為輕。』我別立君主,無非為社稷計算!從懷、湣而北,非忠,從元帝為忠;從徽、欽而北,非忠,從高宗為忠。」

  孛羅幾不能答。忽又道:「晉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你立二王,並非正道,莫不是圖篡不成?」

  天祥大聲道:「景炎帝昰年號。乃度宗長子,德祐親兄,難道是不正麼?德祐去位,景炎乃立,難道是圖篡麼?陳丞相承太皇命,奉二王出宮,難道是無所受命麼?」

  說得孛羅面赤頰紅,變羞成怒道:「你立二王,究有何功?」

  遁辭知其所窮。天祥道:「立君所以存宗社,存一日,盡臣子一日的責任,管甚麼有功無功?」

  孛羅複道:「既知無功,何必再立?」

  天祥亦憤憤道:「汝亦有君主,汝亦有父母,譬如父母有疾,明知年老將死,斷沒有不下藥的道理!總教吾盡吾心,才算無愧,若有效與否,聽諸天命!天祥今日,一死報國,便算了事,何必多言!」

  【義正詞嚴,足愧孛羅。】

  孛羅即欲殺天祥,還是世祖及廉、許各大臣,憫他孤忠,不欲用刑。至謠言迭起,召諭天祥,要他變志事元,即拜丞相,天祥答道:「天祥系宋朝宰相,不能再事二姓,請即賜死,便算君恩!」

  世祖心猶未忍,麾之使下,經孛羅等進諫,不如從天祥志,免生謠諑,世祖乃下詔殺天祥。

  天祥被押至柴市,態度從容,語吏卒道:「吾事畢了。」

  南向再拜,乃就刑,年四十七歲。忽又有詔敕傳到,令停刑勿殺,事已無及。返報世祖,並呈天祥衣帶贊,大書三十二字,分作八句。看官記著,首二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中二句是:「惟其義盡,是以仁至;」

  末四句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世祖連讀連歎,且太息道:「好男子!好男子!可惜不肯為我用,現已死了,奈何!」

  能令雄主贊惜,畢竟忠義動人。乃贈天祥盧陵郡公,諡忠武。命王積翁書神主,設壇祭醊。飭孛羅行奠禮。孛羅方臨壇奠爵,忽然狂飆大作,燭滅煙銷,上面擺著的神主,好似生有兩翼,陡然騰起,捲入雲中。【此事見諸正史,並非作者捏造。】孛羅大驚,乃令改書神主,寫著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數字,倉皇祭畢,天始開霽。燕京人民,相率駭異。

  天祥盧陵人,所居對文筆峰,因自號文山。平生作文,未嘗屬草,一下筆,便數千言。流離中感慨悲悼,一發於詩,閱者見之,莫不流涕。其妻歐陽氏收天祥屍,面色如生,義士張毅甫,給資歸葬,適母夫人曾氏遺柩,亦由家人自粵奉歸,同日至城下,相傳為忠孝的報應。後儒有挽文丞相詩二首道:

  塵海焉能活壑舟?燕台從此築詩囚。
  雪霜萬里孤臣老,光獄千年正氣收。
  諸葛未亡猶是漢,伯夷雖死不從周。
  古今成敗應難論,天地無窮草木愁。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安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何人更上新亭飲?大不如前灑淚時。

  天祥一死,謠言漸靖。不意遼東來一警報,說是十多萬大兵,俱死在日本海中了。是何原因,請看下回。

  *==*==*

  讀元奸臣阿合馬傳,令人生恨,莫不欲舉刀斫之。讀宋忠臣文天祥傳,令人起敬,莫不欲頂禮奉之,可見天道雖或無憑,人心尚有公理。是回前敘阿合馬事,後敘文天祥事,一則顯揭其奸,一則詳述其忠,語淺意深,老嫗都解,較諸史傳之餉人,為益尤大。史傳非盡人能讀,且非盡人得讀,獲此一編,非舉兩弊而悉去之耶!此外雜以他事,有美有惡,雖循史家依事畢書之例,而盛衰之感,隱寓其中,不特簡略之分已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