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回 竊國權王莽弑帝 投禦璽元後覆宗(1)


  卻說元始四年春二月,平帝大婚。特遣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等,奉著乘輿法駕,至安漢公第恭迎皇后。莽令女兒裝束齊整,出受皇后璽綬,登輿入宮。當有典禮官依著儀注,引著一十三歲的小皇帝,與莽女成婚。莽女年齡,與平帝相去不多,也未曾通曉禮節,全賴男女儐相,隨時指導。禮成以後,頒詔大赦,三公以下,一律加賞。

  太保王舜,邀集吏民八千餘人,申請加封安漢公王莽。事下有司覆議,議定大略,仍將莽所讓還新野諸田,作為賞賜,採集伊尹周公稱號,命莽為宰衡,位居上公。賜莽母太夫人號為功顯君,莽子安為褒新侯,臨為賞都侯,加皇后聘金三千七百萬。太皇太后當即依議,親臨前殿,授策封拜。

  莽率二子入朝,稽首辭讓,不敢受賞。又要裝腔。及趨退後,複上奏章,只願受母功顯君稱號,餘皆不受。太師孔光,又出來諛莽,向太皇太后面奏道:「安漢公勳德絕倫,所議封賞,尚未足以酬功,公雖謙抑退讓,朝廷總當顯秩酬庸,毋令固辭!」

  太皇太后又依言諭莽,莽仍求見太皇太后,叩頭涕泣,堅辭封賞。裝得象。太皇太后再召問孔光,光答言新野諸田,或可聽他讓還,功顯君名號,止及一身,褒新賞都兩國,不過三千戶,並非重賞,聘金加給,乃是尊重皇后,與安漢公無關,應再派大員推誠曉喻,勿受讓詞。王舜為莽從弟,助莽或猶可說,孔光實屬可殺。

  太皇太后乃再命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持節勸莽,莽方才拜受。惟所受例外聘金,又取出千萬,賂遺太皇太后,下至宮娥彩女,無不沾潤。且請尊太皇太后姊君俠為廣恩君,妹君力為廣惠君,君弟為廣施君,三人均給湯沐邑。婦人女子,得了好處,當然大喜過望,交口譽莽。於是內外一致,莫不稱莽為第一好人。

  莽又求媚太皇太后,無所不至。暗想老年婦人,寂處深宮,定乏興趣,不若導令出遊,使她快意,遂入請太皇太后,四時出巡,存問孤寡。又是一個好題目。太皇太后果然合意,帶領皇后及列侯夫人,乘輦巡幸。莽飭有司預備錢帛牛酒,隨輦出發,到處查問孤兒寡婦,量為賜給,一班窮民,歡呼萬歲。

  太皇太后已經大悅,再加輦跡所經,都是長安城外的名勝地方,有山可眺,有水可觀,還有草木鳥獸,無奇不備,試想這老太后久處宮中,忽得別開生面,一擴眼界,還有甚麼不怡情悅色哩!太皇太后有一弄兒,病居外舍,莽且親往探視,弄兒感激非常,待至病癒,自然入白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尤為得意,覺得莽面面周到。就是古來孝子,想亦不過如斯,何況是一個侄兒,偏能這般孝順,真好說獨一無二了!那知他要奪你的家產!

  莽既取悅太皇太后,還想籠絡天下士人,特創議設立明堂辟雍靈台,踵行周制。想做周公原應如此。並築學舍萬間,招羅天下俊秀,齊集京師。一面立樂經,增博士員,考校士人優劣。賢能為師,愚陋為徒。各有廩餼,不使向隅。群臣又奏言周公攝政七年,制度乃定,今安漢公輔政四年,營作二旬,大功畢成,應請升宰衡,位置在諸侯王上。太皇太后便即許可。

  群臣具會議九錫隆禮,為莽崇封。莽心想九錫封典,乃是異數,自從輔政以來,雖得運動四方夷狄,南獻白雉犀牛,北亦遣女入侍,只是東西兩方,還未入貢,應該再廣招徠。招徠二字用得妙。乃複派遣心腹,多持金帛,賄通東夷西羌,東獻方物,西獻鮮水海即青海。允穀鹽池等地,莽特增置西海郡,派吏往治。一片荒陬,毫無生產,乃更令罪犯徙居,迫令懇牧。每年充發,多約數萬,少約數千,罪犯不足,繼以邊民,百姓始漸有怨言了。

  越年孔光病死,代以馬宮,宮比孔光還要諂諛,促成九錫禮儀。且陰囑吏民,陸續上書,請加賞安漢公。一時書奏雜陳,僅閱旬月,上書人數,總計共得四十八萬七千餘名,究竟是虛是實,後亦無從確查,大約是見字計數罷了。近來選舉敝習,就是從此處學來。太皇太后,見得朝野上下,恭維王莽,遂決行九錫封典。九錫是一錫衣服,二錫車馬,三錫弓矢,四錫斧鉞,五錫秬鬯,六錫命圭,七錫朱戶,八錫納陛,九錫虎賁。這是古今特別厚賞,由太皇太后禦殿親行。

  莽上殿拜受,卻不推辭,太皇太后更將楚王舊邸,賜給王莽。莽即令修築,整刷一新,複改造祖廟,統用朱戶納陛,仿佛宮殿規模。會因采風使陳崇王惲等八人,還朝覆命,這八人系王莽所遣,叫他觀風問俗。他卻窺透王莽本意,出去遊覽一周,管甚麼風俗醇澆,徒謅成了幾句歌功謠,頌德詩,就來複報,莽都說他有功,盡封列侯。好運氣。

  當時郡國傅相,四方守令,均由采風使與他敘談,囑使上陳符瑞。大眾統皆應命,獨廣平相班稚,不肯遵行。琅琊太守公孫閎,反奏報災荒,大司空甄豐,便劾閎捏造不祥。稚擱置嘉應,俱罪坐不道,應該捕誅。無理之至。當下由王莽批准,命將兩人逮京。還是太皇太后有些慈心,與莽談及,稚系班婕妤弟,為賢妃家屬,宜加哀矜,莽乃將稚放歸。閎下獄論死。莽又奏上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的古制,頒示天下。有人違法,應處象刑。

  看官聽說!這象刑二字,出自《尚書》,凡刑人俱按律更衣,遊行市曹,作為眾戒。但也須由王道化成,方足使人無犯,那裡靠著一道文告,就得見效?可笑王莽賊頭賊腦,竟欲踵行古制,粉飾太平,天下甚大,豈真盡為莽所欺嗎?況莽所行諸事,多是自相矛盾,忽而行仁,忽而逞威。從前呂寬事起,殺子及弟,並害叔父,此外無辜連坐,又有多人,一腔殘忍,已見端倪。

  至元始五年夏季,又欲發掘丁傅兩後墳墓,太皇太后不肯聽從。莽卻忿然力爭道:「傅氏丁氏,曾懷著皇太太後帝太后璽綬,今已明旨加貶,若不將璽綬取毀,如何行法?且傅氏更宜徙葬定陶,方足正名。」

  太皇太后只好應諾,但不准易棺,並須備槨作塚,祭用太牢。莽默然退出,即命有司督同工役,分掘二後墳塋。傅太后曾合葬渭陵,【即元帝陵,見前。】築土甚高,工役開掘進去,費了無數氣力。突聞一聲響亮,土石崩頹,壓斃了數百人,餘眾悉數逃回。丁姬合葬共皇園,甫經掘通槨門,忽有火光射出,煙焰高至四五丈。工役都嚇得倒躲,經監工官飭令救火,方用水亂澆。等到火滅煙消,仔細看視,槨中器物,已盡被毀過,只有棺木不動。

  兩處都逢怪像,並報王莽,莽尚不知悔,反奏稱共王母前嘗驕僭,觸怒皇天,故致坍陷。丁姬葬亦逾制,火焚槨中。且兩處棺木,並稱梓宮,衣用珠玉,更非藩妾所宜,臣前擬只取璽綬,尚屬非是,應改易棺木,並將丁姬改葬媵妾墓旁,方為順天合理云云。太皇太后信為真言,居然許可,於是兩棺俱發。傅氏槨中,臭達數裡。 【其生也榮,其死也臭。】

  吏役不得已塞鼻檢視,取出璽綬珠寶,把屍骨另易他棺,草草葬訖。丁姬處也是照辦。可怪的是丁姬棺上,突來燕子數千,口中統銜泥投棺,惹得工役亦為感動,力為建築,固土厚封。獨莽恐眾人私議,令就二後墓上,遍種荊棘,作為癉惡的榜樣,垂戒後人。要說人惡,愈見己惡。

  太師馬宮,前曾與議傅太后尊諡,此時見莽追翻前案,心下不安,因上書自劾,願乞骸骨。莽本因宮事事阿順,無心追究,偏他膽小如鼷,自來請罪,一時無法挽留,不得已請太皇太后下詔,免太師官,以侯爵歸第。這種事情,平帝全然不得參議。但平帝年已十四,知識漸開,聞得莽掘遷二後墳墓,也覺不平,並因莽殺盡舅家,單剩生母衛後一人,還不許相見,如此刻毒,實屬容忍不住,所以與莽見面,常露慍色,背地裡且有怨言。宮中侍役,多是王莽耳目,當然有人報知。

  王莽一想,皇帝小小年紀,竟要怨我,將來長成,還當了得!況漢室江山,已在掌握,所礙唯一女兒,他時亦好改嫁。我不如先發制人,較為得計!主見已定,也不商諸他人,待到是年臘日,進獻椒酒,暗中置毒。 【漢以大寒後戌日為臘,並非除夕。】平帝何從知曉,見酒便喝,一杯下肚,夜間便即發作,自呼腹痛,輾轉呻吟。

  翌日由宮中傳出,平帝得病甚劇,醫治乏效。莽暗暗心喜,又恐被人瞧破,假意入宮問疾,裝作愁眉淚眼一般。及至退出,複令詞臣製成一篇祝文,情願以身代帝,立赴泰畤禱告。再將祝文藏置金縢,故意囑語群臣,不得多言。群臣以為金縢藏策,是周公故事,周公為了武王有病,願甘代死,今安漢公也是如此,真是周公重生。那知平帝一條性命,已被賊莽斷送,腹痛數日,竟致告崩。名目上是在位五年,活得一十四歲。

  莽入臨帝喪,偽作悲號,一面令殮用元服,尊諡為孝平皇帝,奉葬康陵,命官吏喪服三年。太皇太后因平帝無嗣,特召群臣會議立儲。時元帝支裔已絕,只有宣帝曾孫五人為王,淮陽王縯,中山王成都,楚王紆,信都王景,東平王開明。及列侯四十八人。群臣擬就五王列侯中,推立一人,獨王莽厲聲道:「五王列侯,統系大行皇帝兄弟,不能相繼為後,應就宣帝玄孫中選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