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2) |
|
既而趙王歇及趙相張耳,也出城至項羽營,表明謝意,羽始下座相迎,與趙王歇等分坐左右。歇拱手稱謝,羽略略謙遜,談了數語,歇與耳亦起座辭去。耳尚私恨陳餘,不及回城,便往陳余營中,責他坐視不救。又問及張黶陳澤二人,陳餘道:「張黶陳澤勸餘拚死,餘以為徒死無益,他兩人定要出戰,餘乃撥遣五千人隨他同往,果致全軍覆沒,兩人俱死,真正可惜!」 張耳變色道:「恐怕不是這般。」 陳餘道:「余與兩人無仇無怨,想不至暗中加害,況兩將出兵,萬人注目,亦非餘一人可以捏造,請公休疑。」 兩人雖非餘所殺,但餘也不能無咎。張耳總是不信,還要問他如何戰死,如何不去救應,嘮嘮叨叨,說個不休,餘不覺動怒道:「公何怨餘至此!余情願繳出將印罷了!」 說著,便將印綬解下,交與張耳,耳不意陳餘決裂,倒也未敢接受。余將印綬置諸案上,出外如廁,當由張耳隨員,私下語耳道:「古人有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解印與公,公若不受,恐違天不祥,何必多辭!」 耳乃取過印綬,佩諸身上。及陳餘複入,見張耳居然佩印,越有慍色,不復再言。竟出與親卒數百人,悻悻自去,散居河上澤中,捕魚獵獸,自尋生活,待後再表。【餘若從此不出,卻是一個高人。】 且說陳餘既去,張耳身兼將相,收攬陳余部曲,仍奉趙王歇還居信都,自複引兵隨從項羽,一同攻秦。項羽遂進逼章邯,邯在棘原固壘自守,部眾尚有二十余萬人,羽又欲麾兵猛攻,還是這位老將范增,主張緩戰,待他糧盡勢蹙,自然潰退,省得多費兵力。羽乃就漳南下寨,與邯相持。邯也不敢出戰,惟奏報咸陽,具陳敗狀,請旨定奪。 趙高獨攬大權,竟將邯奏報擱著,概不呈入,二世當然無聞。偏有一班宦官宮妾,交頭接耳,互談章邯敗耗,致被二世聞知。二世乃召入趙高,詰問軍事,高複奏道:「現在朝廷兵馬,多歸章邯一人調遣,臣忝為內相,不能遠察軍情,章邯亦沒有甚麼軍報,不過近日傳來風聞,說他損兵折將,究竟如何情狀,尚未詳悉。臣正擬奏聞,不意陛下燭照四方,先已周知,臣想關東群盜,多系烏合,為何章邯手擁重兵,不亟蕩平,請陛下降詔切責,免致玩延。」 二世聽著,仍以趙高為忠,囑使頒詔出去。其實趙高是疑忌章邯,還道他暗通內線,稟聞二世,所以將縱盜玩寇的罪名,一古腦兒推在章邯身上,即令文吏繕就嚴詔,派人馳遞邯營。 邯接讀詔書,且憤且懼,又使長史司馬欣速詣咸陽,面奏一切。欣不敢怠慢,星夜入都,趨至朝門,急求進謁。那知二世久不視朝,殿內只有趙高作主,聽得章邯差人到來,故意不見,但使他在外伺候。欣只好耐心待著,一住三日,仍不聞有召見消息。不得已賄托門吏,探問底細,凡事非錢不行。門吏才為告知,無非說是丞相趙高,陰忌章邯等語。欣吃了一驚,且恐自己受累,急向朝門逃出,上馬離都,從小路奔還棘原。待趙高聞欣出走,遣人追捕,但從官道趕去,杳無影跡,白跑了數十裡,只好返報。 那司馬欣奔回本營,便向章邯報明情跡,且皇然道:「趙高居中用事,不利將軍,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請將軍自圖良策。」 章邯聽到欣言,自然加憂,一時也想不出方法,但悶坐營中,嗟歎不已。忽帳外傳入一書,當即取過展閱,但見上面寫著: 章大將軍麾下: 僕聞白起為秦將,南征鄔郢,皆楚地。北坑馬服,趙括嗣父官爵,號馬服君,為白起所殺。攻城略地,不可勝計 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今且益多,彼趙高但知阿諛,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日久,必多內隙,無功固誅,有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論智愚,並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持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合縱連盟,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豈不愈於身伏釜鑕,妻子為戮乎?惟將軍圖之! 故趙將陳餘再拜。 章邯閱了又閱,反復數周,頗為感動,乃使候官始成,詣項羽營中請和。羽拍案大怒道:「章邯殺我叔父,仇恨未消,我方欲梟邯首級,祭我叔父,乃還敢來請和麼?本該將汝先斬,今暫借汝口還報,叫章邯速來受死,還可赦汝全軍!」 說罷,喝令左右將始成驅出營門。始成踉蹌回報,邯愁上加愁。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突有探騎入稟道:「楚兵已渡三戶津,由蒲將軍帶領過來,想是要來攻營了。」 邯忙說道:「休教他進逼我營!」 一面說,一面即派令偏師,出去堵截。才越半日,便有敗兵跑入道:「楚兵甚銳,我軍敵他不過,只好退回,請主帥速即濟師。」 章邯一想,項羽不來總還可當,不如自去抵敵為是。當下披掛上馬,麾兵徑行,才至汗水岸旁,便已接著楚軍,彼此毫不答話,立即交戰,約有一兩個時辰,不分勝負。驀聽得楚軍後面,喊聲震地,鼓角喧天,乃是項羽引著大隊人馬,親自殺到。【寫得有聲有色。】 邯不禁心慌,秦兵越覺膽怯,紛紛倒退。說時遲,那時快,楚軍已突過戰線,衝破秦兵陣腳,秦兵登時大亂,四散奔逃;章邯亦顧命要緊,回馬便走。好容易逃入本營,已亡失了無數士卒,還幸楚軍趕了數裡,便即停住,尚得徐收潰兵,勉守大寨。 邯至此窮極沒法,都尉董翳,又勸邯向楚乞降,邯皺眉道:「項羽記念前仇,不肯收納,奈何?」 董翳道:「可教司馬欣前去,便無他慮。」 邯乃召入司馬欣,叫他齎書降楚,欣竟不推辭,索書即去。未幾便得欣複報,說是項羽已肯收容,不念舊怨了。看官,你道司馬欣投詣楚營,何故一說便妥?原來欣曾充過櫟陽獄掾,救免項梁,與項氏本有交情,小子於十二回中,也已敘及。此次往見項羽,便把前情說起,且勸羽舍私圖公。羽尚不肯遽允,由範增從旁解勸,並言兵多糧少,未易支持,還是收降章邯,較為得計,羽乃允欣所請,與欣訂約,決不害邯。【總不免有負叔父。】於是邯與司馬欣董翳等人,至洹水南岸,候著項羽,解甲乞降。小子有詩詠道: 掃盡雄威作楚奴,男兒志節太卑汙; 洹南立約雖逃死,終愧昂藏七尺軀! 欲知羽與邯相見等情,待至下回再表。 *==*==* 項羽之救巨鹿,為秦史上第一大戰,秦楚興亡之關鍵,實本於此。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複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誰謂冥冥中無主宰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