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瑟·克拉克 > 與拉瑪相會 | 上頁 下頁
2.入侵者


  到2130年的時候,以火星為基地的雷達每天都會發現十幾顆新的小行星。太空衛士電腦系統自動計算出它們的運行軌道,並將相關資料儲存在電腦巨大的記憶體裡。每隔幾個月,任何有興趣的天文學家都能察看累計數據。時至今日,這些資料的規模已經極其可觀。

  19世紀的第一天,人類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從那以後,人類花了一百二十年時間才觀察到一千顆小行星。數以百計的小行星不斷被發現,然後消失,然後再度出現。這類星體的數量極大,讓研究者們不勝煩擾,其中一個氣急敗壞的天文學家竟將它們稱為「空中害蟲」。如果他知道太空衛士掌握著五十萬顆小行星的軌跡數據,一定會吃驚得目瞪口呆。

  這些小行星中,只有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司法星和灶神星的直徑超過兩百公里。其餘絕大部分不過是些大塊岩石,完全可以放進一座小公園裡。它們的運行軌道幾乎全在火星軌道以遠。需要太空衛士關注的只有少數可以深入太陽系、因此可能危及地球的小行星,而在太陽系的全部歷史裡,這類小行星中又只有極少數能接近到距地球百萬公里的距離,一千顆中只有一顆而已。

  依照發現的年份及順序登記為31/439號的星體是在木星軌道以遠運行時被發現的。它的位置很正常,許多小行星甚至會先運行到土星,再折返回來,飛向遙遠的主星,太陽。走得最遠的「北地二」更是已經到了天王星附近,近得幾乎可以將它視為天王星的一顆衛星。

  如此遙遠的距離,首先發現目標的竟然是雷達,這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見,31/439號小行星的體積顯然很大。根據雷達回波強度,電腦推算出其直徑至少有四十公里。如此巨大的小行星,在過去一百年裡居然未被發現,實在不可思議。

  計算出它的軌道以後,謎團終於解開,卻又產生了一個更大的謎團。31/439號的運行軌道和普通小行星不一樣。一般小行星的軌道是個橢圓形,每若干年運行一周,像時鐘一樣準確。這顆星體卻像個孤獨的星際浪蕩兒,正進行著它的第一次太陽系之旅。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它的速度極快,太陽的引力場抓不住它。它將向太陽系內高速飛行,一路越過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軌道,越來越快,然後繞過太陽,重新飛向神秘莫測的宇宙深處。

  到了這個時候,電腦發出信息,意思是「嗨!我們在這裡找到了有趣的東西」。31/439號小行星這才首次引起人類的注意。太空衛士總部裡一陣興奮的忙亂,這個太空浪子隨即有了一個表明其身份地位的名字,取代了此前的數字代號。希臘和羅馬神祇的名字早已被天文學家消耗一空,現在輪到了印度諸神。31/43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拉瑪」。

  新聞媒體熱鬧了好幾天,但苦於資料不多,報道大受限制。關於拉瑪,大家只知道它那不同尋常的運行軌道,以及它的大概尺寸——即使這些也只是根據雷達回波強度做出的推算。透過望遠鏡看到的拉瑪依舊是一顆模糊不清的十五等星①,小得看不到圓面。不過,隨著它不斷深入太陽系,拉瑪會一個月比一個月更亮、更大。在它永遠消失以前,軌道觀測站應該能收集到更多有關拉瑪形狀大小的精確資料。時間不成問題。今後的幾年裡,或許還能讓某艘宇宙飛船利用執行正常勤務的機會,就近拍攝一些高精度照片。至於讓它和拉瑪會合,這種可能性卻幾乎不存在。這顆星體正以超過每小時十萬公里的速度越過一個個行星軌道,要與它發生物理接觸,燃料的耗費實在過於龐大了。

  於是,拉瑪很快就被世人遺忘了。但天文學家們卻沒有忘記它。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變得越來越興奮。原因是,這顆新的小行星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不解之謎。

  首先是亮度變化曲線的問題。拉瑪沒有這種變化,它的亮度始終如一。

  所有已知的小行星都有亮度變化,幾個小時就有一次明暗更替,無一例外。早在兩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識到這是它們的自轉和不規則外形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小行星在運行軌道上不斷翻滾,向日反射面於是不斷改變,其亮度自然也會隨之改變。

  拉瑪卻沒有顯示出這種變化。要麼是它根本不自轉,要麼是它的外形極其對稱;但這兩種解釋都無法成立。

  所有的大型軌道望遠鏡都在執行探測太空深處的任務,無法抽調,這個問題於是擱置了幾個月。太空天文學是一種極其昂貴的嗜好,大型儀器一分鐘的使用費用往往高達上千美元。威廉·史坦登博士本來撈不到機會使用架設在月球背面、直徑二百米的反射望遠鏡,但由於一個價值五十美分的電容器出了問題,望遠鏡原本執行的一個重要項目只好暫停,他這才將望遠鏡抓在手裡,觀察了整整十五分鐘。一位天文學家的不幸卻成了另一位天文學家的好運。

  史坦登並不知道自己捕捉到了什麼。直到第二天,他才有機會用電腦處理觀測資料。當結果終於閃現在顯示器上時,他花了好幾分鐘時間,這才明白了這些結果的重大意義。

  原來,拉瑪所反射的陽光強度並非一成不變,只不過變化極其細微,很難察覺。但亮度的變化確實存在,而且極有規律。和別的小行星一樣,拉瑪也在自轉。但是,普通小行星的「一天」通常有幾個小時,拉瑪卻僅有短短的四分鐘。

  史坦登博士很快作了一番運算,卻對計算結果難以置信:在這個小世界的赤道部分,其自轉速度竟高達一千公里每小時。除了它的兩極,想在這個星體的其他任何部分著陸都是極度危險的。拉瑪赤道上的離心力足以將任何附著不牢的物體以一個標準重力的加速度甩出去。俗話說滾石無苔,拉瑪這塊太空滾石上顯然不會長出宇宙苔蘚。讓人驚奇的是,它居然能始終保持完整,沒有分崩離析。

  直徑四十公里,自轉週期只有四分鐘——這樣的星體,該把它歸人天文學中的哪一類?史坦登博士是個有幾分想像力的人,有點喜歡貿然得出結論,但這一次,匆忙間得出的結論卻讓他忐忑不安了好幾分鐘。

  五花八門的天體之中,唯一符合這種描述的就是坍縮星。拉瑪或許是一顆已經死亡的太陽,一個發瘋般轉動的中子球,每立方釐米重達幾十億噸……

  想到這裡,史坦登博士驚恐的腦子裡閃過了H·G·威爾斯那本不朽的經典名著,《星辰》。第一次讀那本書時,他還是個少年,正是那本書激發了他對天文學的愛好。儘管成書已經超過兩百年,它的魅力和引發的恐怖卻不曾稍減。天外來星撞上木星,又掠過地球向太陽飛去;它給地球帶來了颶風和海嘯,汪洋大海吞沒了一座座城市……種種情節,給史坦登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當然,老威爾斯描述的那顆星球不是冷卻的天體,而是挾白熾高溫而來,正是這種高熱給地球造成了極大破壞。但溫度如何其實並不重要。哪怕拉瑪冷冰冰的,只會反射太陽光,光憑它的重力就能輕易毀滅地球,和熊熊烈火的效果一樣。

  任何闖入太陽系的大型宇宙物質都會徹底扭曲系內行星的運行軌道。地球只要稍微朝太陽——或背離太陽——移動幾百萬公里,微妙的氣候平衡狀態就會遭到破壞。南極冰帽會就此融化,引起低窪地區河水氾濫;或者相反,海洋會凍結成冰,讓全世界永遠籠罩在嚴冬裡。只要往任何一邊稍微移動一點點……

  接著,史坦登博士安心地籲了一口氣。太荒唐了,他真該為自己的胡思亂想感到難為情才是!

  拉瑪怎麼可能由超密物質構成!質量相當於恒星的星體不可能深入太陽系卻不引起任何擾動。真要有這種擾動的話,人們早就察覺了。系內所有行星的軌道都會受到這類擾動的影響,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海王星、冥王星和冥後星②才會被發現。不,一顆質量相當於恒星的死寂天體,絕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太陽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結論挺讓人遺憾的。和一顆暗恒星邂逅,這種事肯定相當刺激。

  當然,這份刺激維持不了多長時間……

  ***

  ① 星體等級的數字愈小,亮度愈大。

  ② 作者假想的太陽系第十顆行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