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日長江大決戰 | 上頁 下頁
二三


  §第三章 初期反攻

  1

  1938年11月12日。

  長沙城裡突然冒起一把天火,燒得鬼神為之驚異,引起人民的強烈震怒。

  剛從武漢戰場撤退到湖南南嶽的蔣介石,也被那把天火驚得膛目結舌。

  眾人所指,皆歸於焦土抗戰的過失。

  焦土抗戰,為了民族的生存,不惜以自己的血去換取敵人的血; 不借將我每一寸國土,都變成反法西斯侵略的火海;不惜將我國土上一切都毀滅殆盡,也決不向敵人低頭屈服。

  這種精神在蘆溝橋事變後的許多中國軍隊將士中都有充分體現。

  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對全國抗日將士發出訓示:「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拼」。武漢失守後,蔣介石又於幾天前發出告同胞書,表示誓與日寇血戰到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抗戰初起,李宗仁將軍發表《焦上抗戰論》響亮地喊出焦土抗戰的口號。李宗仁說一些人認為,一個老大落後的中國與工業十分先進、軍力十分強大的日本相對抗,中國必敗無疑。他說這是一種失敗主義的悲觀論者。只要我們樹立必勝信心,發揚民族決戰精神,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把我國遼闊的疆土都變成反侵略戰爭的戰場。實行堅壁清野,實行焦土抗戰,陷敵於民族戰爭的泥沼之中,則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最後勝利。

  武漢失守後,蔣介石認為長江中游平原上的長沙城,已為日軍必奪之目標,若敵人奪取該城,將變成進攻中國軍隊的一個重要基地。他通過侍從室向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指示,若日軍進攻長沙,在長沙無法守住之時,將其重要設施燒掉,以免資敵。

  張治中將軍抗戰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當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他便預感到長沙的危機,向全省軍民發表廣播講話,要求大家樹立兩個志向:一是抗戰到底,絕不做日寇的順民;二是要與湖南的土地共存亡,守土保家,絕不做難民。

  11月11日。

  張治中召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保安處長徐權縱秘密佈置放火燒城的事宜,親自審閱了酆悌擬訂的焚城計劃。

  張治中對酆、徐等人指示:「在敵人逼近長沙時,須先放緊急警報,待群眾離開市區後就開始行動。」規走:「見市內火起便是放火燒城的信號。還對酆悌說:「你指揮的長沙警備隊第二團和長沙保安大隊大多是長沙人,必不忍心放火,你去對他們講講焦土抗戰的道理。」

  當時長沙城的情況,已是草木皆兵,一片驚慌。日軍逞其餘威,從武漢沿江西竄,已佔領岳陽。日軍飛機對長沙及附近城鎮大肆轟炸。各種傳言甚囂塵上,有的說日軍已渡過了汩羅河,都快到長沙城了。

  長沙專門放火的部隊,已經準備好了汽油和高壓水籠頭等放火器材,只等一聲令下,便可大放其火。特別是那些決心不當亡國奴、家往長沙市的民團士兵,都懷著滿腔的民族義憤,積極投身於這種自焚的勇敢行動,唯恐將自家房屋晚燒一步,而落後於他人。

  當天深夜,市內天心閣附近失火。

  自衛團的丁森等士兵,馬上帶頭把自家房子放火燒起來。

  這一下亂子就鬧大了。

  士兵們都以為是放火信號,狂呼亂叫著「放火了!」便一齊動手放火燒城。各條街巷,高壓水龍頭噴射出一條條油龍。霎時間,城內火光沖天,風助火勢,滔天大火在夜空中猙獰狡笑,烈火燒紅了半邊天際。

  「放火」是放火者在驚慌失措時所為,當然就沒想到還要拉警報,更不可能去組織疏散民眾。

  長沙市民還在睡夢中,無情的「天火」一下便吞沒了兩千多個無辜市民的生命。

  大火燒著了城裡的彈藥庫,這下就更熱鬧了,轟轟隆隆,如同萬炮齊轟,震得二三十裡之外的地皮都在打抖。

  大火從11日深夜,一直燃到14日才被撲滅。五萬多棟房屋變成焦土,幾十萬人無家可歸。

  蔣介石在南嶽接到張治中的報告,立即趕赴火災現場。這個一身戎裝的統帥,鐵青著臉面對餘煙未盡,飄散著人肉燒焦的臭味的焦土,深感問題嚴重。

  當張治中哭喪著臉,向他負荊請罪,請求嚴厲處罰自己時,蔣介石狠狠歎口氣說:「就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說不是屬￿那一個人的錯誤,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團體的錯誤。」

  團體的錯誤,他蔣介石應該是天字第一號的大錯人。

  為了平息全國人民的憤怒,蔣介石當即命令航空委員會主任錢大鈞和第74軍軍長俞濟時,將這次火災的直接責任者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團長徐昆、警察局長文重孚三人逮捕,並給俞濟時密電:「長沙放火罪人酆悌等三人,立即執行槍決……」

  蔣介石又請軍委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等人調查事件經過。事後,周恩來等人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和軍委會政治部名義聯合發表關於長沙大火真相之說明:

  其原因:(一)由於地方軍警負責者誤信謊言,事前
  準備不周,臨時躁急慌張之所致;(二)由於曾從事破壞
  準備之人員及人民(自衛團員丁森等)鑒於敵機之連日
  轟炸及最近平江、嶽州、通城、通山等縣被炸之慘,激
  於民族義憤,以為敵寇將至,乃即自焚其屋,遂致將准
  備工作變為行動,於是,一處起火,到處發動,以致一
  發而不可收拾……

  長沙大火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輿論界的強烈譴責。蔣介石於11月16日舉行茶會招待外僑,親自向外僑說明原因,表示歉意。

  在陪都重慶主持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工作的汪精衛,借機對抗戰提出非難和指責,發表了《為什麼要錯誤理解焦土抗戰》。說,如果焦土抗戰就是像長沙那樣毀滅自己,那還不如不抗戰的好。 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受撤職留任處分。但迫於輿論界和湖南民眾的義憤和壓力,張治中於12月30日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提出了「辭職」。

  2

  1938年11月25日。

  剛處理完長沙大火那件使人意想不到的麻煩事,蔣介石就赴回南嶽衡山,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在大火事件上,蔣介石受到各種非議和指責,因此,心情很不好。

  參加這次會議的除軍委會各部和全國的高級將領外,第三、第五戰區師長以上軍官百余人,也被通知列席大會。周恩來和第18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了會議。

  軍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一期作戰的經驗教訓,確定第二期抗戰的戰略方針。

  雖然蔣介石把長沙大火歸咎幹部下,但他心裡也大為不安。他端坐在主席位置,強按住心頭怒火,陰沉著臉照稿子念開幕詞。

  他說,抗日戰爭劃分為兩個時期,從蘆溝橋事變到武漢失守為第一期,此後到中日戰爭結束為第二期。在第一時期,我們雖然失掉了許多土地,就一時的進退而言,表面上我們敗了,但從整個長期的戰局上講,我們不但沒有敗,而且是完全成功的。因為,我們在祖國遼闊的疆土上與敵周旋,使敵人多次欲與我決戰,消滅我軍主力,以求速戰速決,徹底打敗中國的企圖,徹底落空和失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