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一八


  彭德懷:「美軍既然要退出朝鮮也好,這符合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所提出的要求。」

  樸憲永:「如我軍不迅速南進,美軍就不會退。」

  彭德懷:「你們的依據是什麼?」

  樸憲永:「美國人民反對,資產階級內部矛盾。」

  彭德懷:「這是一個因素,但今天還不能起決定作用。如再消滅美軍三至四個師,五至六萬人時,這個因素就會變成有利條件。再過兩個月後,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力量要比現在大得多,到那時再視情況向南進軍。」

  樸憲永:「到那時候美軍就不一定會退了。」

  金日成這時插話:「最好半個月內,志願軍有三個軍向南進攻,其餘休整一個月後再南進。」

  這時,彭德懷開始克制不住自己的重重憂情了,他越說越激動:「你們說美國一定會退出朝鮮,但你們也要考慮一下,如果美軍不退出朝鮮怎麼辦?希望速勝,又不做具體的準備,其結果將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就可能把戰爭引向失敗!志願軍需要休整兩個月,休整前,一個師也不能南進!如

  果認為我這個中朝聯軍總司令不稱職,可以撤職!你們如果認為只要我們一南進,美軍就會退,那麼,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線以北的全部海岸的警備和維護後方交通線,都歸中國志願軍擔任,人民軍五個軍團十二萬人已經休整兩個月了,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向南進攻。美軍如果按你們的想像退出朝鮮,我當然慶祝朝鮮解放萬歲,如果美軍不退走,志願軍按預定的南進計劃南進作戰!」

  彭德懷激動的發言令在場的人息聲屏氣,陪同會談的中朝雙方的其他人員看此情景,都一個個地悄悄溜了出去。

  毛澤東曾在1月9日致電彭德懷:「如朝方同志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以南進,則亦提議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

  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這封電報,說明了毛澤東對彭德懷停止進攻決定的支持。

  當時,毛澤東認真分析了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的處境,並認識到敵人實力猶存,正肆機北進。至少,毛澤東對某些人認為「美軍會退出朝鮮」的判斷很不以為然,因為「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是毛澤東對戰爭對手本質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

  彭德懷把這封電報給金日成看了。

  現在,彭德懷明確同意北朝鮮軍隊單獨南進,金日成和朴憲水卻說:「人民軍沒有恢復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彭德懷:「那麼去試驗試驗,取得點經驗教訓也是寶貴的嘛。」

  金日成:「這不是好玩的,一試驗就會付出幾萬人的代價。」

  彭德懷:「不是說我一南進,美軍就會退嘛。那麼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我很難理解。」

  彭德懷的意思很明白:中國士兵的生命同樣寶貴!

  在朝鮮戰爭結束很久以後,彭德懷於「文化大革命」中被誣陷關押。身經百戰創造了新中國的戰將在其身陷囹圄的時候,回憶到他在朝鮮戰爭中的這段日子時寫道:「我軍將敵人驅至三七線後,敵人改變計劃,從日本和國內抽調新生兵力四個師,又從歐洲抽調老兵補充部隊,集結在洛東江的預備防線。從東線戰場方面撤退之兵力亦集結于洛東江。總之,敵人一步一步在誘我南進攻堅,待我軍疲勞消耗殆盡,再從正面反擊,從側翼登陸截擊,以斷我軍後路。志願軍入朝後,不到三個月,連續經過三次大的戰役,又值冬季,而且全無空軍掩護,也未曾休息一大,疲勞之甚可以想見,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已接近部隊的半數,急需休整補充,準備再戰。」

  彭德懷堅持志願軍在休整之後才能南進。

  在第三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前進了上百公里,戰役開始時位於前沿第一線的南朝鮮軍隊損失也是巨大的。但是,連彭德懷都承認這個事實:美軍幾乎是不戰而退的。志願軍的官兵都知道,三八線並不是他們打過去的,而幾乎可以說是走過去的。美軍大踏步的撤退實際上是按計劃進行的大規模機動,從軍事戰略上說他們「潰敗」是有些牽強的。凡戰場上出現這種大規模的撤退,精明的軍事家必會十分地警惕,因為這往往是撤退後有計劃的大規模反擊的前兆。

  歷史證明了李奇微正是這麼設想的。

  如果幾十萬中朝軍隊繼續南進的話,將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當時在三七線上,聯合國軍以遺待勞,已經在修築起十分堅固的工事,等待中朝軍隊的到來。饑餓和缺乏彈藥的中朝士兵將在補充充足的聯合國軍的火力網中大量傷亡,而且,聯合國

  軍隨時會發動猛烈的反擊,以其佔優勢的機動手段把中朝軍隊切割成數段。同時,善於兩栖登陸作戰的麥克阿瑟決不會放過從東西兩邊海岸登陸夾擊的好戰機,那樣,中朝軍隊就要陷入滅頂之災了——六個月前北朝鮮軍隊長驅直入而慘敗,正是盲目南進的結果;一個多月前聯合國軍貿然北進而遭到失敗也是剛剛發生過的事。

  中國傳統的節日春節即將來臨,志願軍前線部隊開始籌備過年的物資,國內來的慰問品也陸續到達部隊。毛澤東向在朝鮮打仗的中國士兵發出「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志願軍總部號召全體志願軍官兵開展「擁護朝鮮勞動黨和政府,愛護朝鮮人民」的活動。

  第三十八軍率先提出「十條紀律規約」:

  一、尊重朝鮮人民,要當成自己的父親兄弟姐妹一樣看待。嚴禁調戲、侮辱婦女。

  二、遵守民情風俗。進門脫鞋,說話講禮貌,經常措廁所,不隨便大小便,不在室內亂吐痰,保證室內外清潔衛生。

  三、住房子要商量。要給群眾留一定住處,不准強住,不得全部占光,不准強佔灶頭。對群眾的東西,不論有無房主,均應愛護,妥加保管。

  四、借用家具、木材、鋪草要愛護,用後要還,損壞要按價賠償,走時要道歉。

  五、雇請嚮導民工,要按規定付給工資,態度要和藹,嚴禁打人罵人,不得隨便抓差。

  六、愛護群眾利益。不損壞一草一木,不拿一針一線,不隨便吃群眾的東西,不踐踏一棵青苗。

  七、借糧食、柴草要分清對象,遵守規定。按數付給柴票、草票,嚴禁翻箱倒櫃混水摸魚,一掃而光。

  八、買東西要公平,按價給錢,不強買、賤買,不爭購、賒帳,嚴禁殺耕牛和六十斤以下的小豬。

  九、宣傳教育群眾。動員群眾回家。召開群眾會議,宣傳我軍勝利,揭發美、李軍罪惡,提高群眾覺悟。利用空閑時間,幫助群眾勞作,以實際愛民行動團結群眾。

  十、關心群眾痛苦,告訴防空辦法,積極協助群眾隱蔽糧食物資。加強管理,做飯、烤火,不得粗心大意,嚴禁燒毀房屋,不得隨意玩槍誤傷群眾。

  志願軍司令部認為既然是休整,不如抓緊時間把軍官集訓一下,即使是臨陣磨槍也有一定效果。於是下達通知,由志願軍參謀長解方主持,邀請蘇聯軍事專家講課,在中國的瀋陽市舉辦一個由師、團長參加的諸兵種聯合作戰的集訓班,參加集訓的人必須立即回國。第三十九軍軍派吳信泉認為,在敵人說不定哪天就會反擊而來的時候,從前線調大批師、團長回國,顯然不妥當。況且,志願軍既沒空軍又沒海軍,雖有炮兵,但數量不多,口徑不大,集訓「諸兵種聯合作戰」,現在只能是紙上談兵。但是,絕大多數指揮官認為,敵情的掌握是上級的事,能回國看看當然是好事。於是,在那些日子裡,志願軍前線的軍師指揮員都換上了乾淨的衣服,乘坐過路的各種車輛開始向國內趕。其中不少人心中有另外一番激動,因為他們都是在全國解放後才結婚的,結完婚就出國作戰了,中國人都說「久別勝新婚」,將與新娘重逢令這些指揮員一路上有了久已沒有的好心情。

  然而,就是在這時,一個關係到不久以後朝鮮戰場局勢的嚴重問題正悄悄地顯露出來。

  其時,美軍在朝鮮前線的偵察活動十分頗繁,美第三師已開始向戰線的防禦正面調動,而中國軍隊的主力因正在休整,所以於前線的位置目前過於靠北,只有少量的部隊突出在前沿,這種態勢極容易在敵突然反攻時面臨濘不及防的境地。

  這一憂慮被從北京轉達到了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總部,彭德懷在召集專門的會議研究後認為「敵人沒有進攻我漢江南岸橋頭陣地的企圖」,而志願軍部隊的部署還是按準備春季攻勢的態勢為好,特別是位於戰線後部的主力如果太靠前不利於休整。

  於是,一個關係著戰爭命運的提醒被擱置了。

  這是彭德懷漫長的軍事生涯中少有的判斷失誤。

  失誤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

  事後的評論總會顯得苛刻,更何況當時的戰場形勢錯綜複雜。如果說彭德懷沒有預料到敵人會反擊是不符合事實的,但是;彭德懷沒想到的是,災難會來得這麼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