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大江 | 上頁 下頁
一五


  可他看到了這一點,日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1938年新年剛過,B軍不待休整,便擂響了西進的戰鼓。從戰略上說,仰攻武漢,必先控制翼側的安全。為此,東京日軍軍部,先拿右側翼廣袤的中原大地開了刀。徐州會戰一浪高過一浪的槍炮聲和隨風飄來的陣陣硝煙,時時都在提醒著蔣介石:武漢血戰已不會太遠了。

  半年多來,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是敗了,而且敗得挺慘,儘管其間也有台兒莊、乎型關的幾縷輝煌。可中國作為一個保種保國的被侵略民族,無論勝敗,她的最終意志都是不會改變的。而且不管怎麼說,中國軍隊已從戰爭初期的倉皇失措中鎮生下來,仗在越打越好。幾百年來,遍體創傷的中國對外敵人侵似乎已經麻木了,這是一個弱國、一個閉關自守的悲劇必然付出的沉重代價。所幸的是,中國人幾千年「大國夢」所激起的民族意識並未泯滅。他們以令世人無不為之驚歎的承受力,默默地忍受著戰爭帶來的一切苦痛。一次次失敗後,他們仍能站起來,舔撫著身體創口中湧出的鮮血,繼一續在沉默中希冀著、期盼著、戰鬥著。

  中國人的威武不屈,使日本人三五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夢想破滅了,戰爭明顯有一種指向漫漫無期的趨勢。島國上下,北進蘇俄、南下太平洋等種種戰略目的不同而結成的軍事集團,眼看著自己的戰略意圖因中國戰事的久拖不決而變得日益無望,憤怒中把矛頭指向了內閣,政府一時出現動盪,惱羞成怒的內閣首相近衛文磨見軍事威逼未達目的,便自做聰明,耍起了政治把戲。

  1月16日,近衛首相在東京狂妄地向世界聲明:帝國令後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象,期望真能與日本提攜之新政府成立且發展,而擬與政府調整兩國國交。唯恐份量不足,24日,日本內閣又急忙拋出對華新政策,再次強調: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並絕對不容許第三國調停。

  好一副勝利者盛氣淩人的姿態。

  風景秀麗的武昌珞珈山,聞訊從開封前線返回的蔣介石震怒不已。日本人這時企圖把他曬在一旁,在政治上給他重要的一擊。他明知這是日本人黔驢技窮的一招,可他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招的厲害。日本人的聲明,無疑是當著國際社會的面摑他的耳光。尤其日本人鼓勵中國各地實力人物,取代他蔣某人,這可說是擊到了他的痛處。疼痛中,他拋開了大國領袖矜持的架子,向東京發起了反擊。

  18日,他以國民政府名義發表了《維護領土主權和行政完整的聲明》,指出;「中政府於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以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及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決非中國能忍受。同時,在日軍佔領區域內,哪有任何非法組織僭竊政權者,無論對內對外,當然絕對無效。」

  向來不吃硬的蔣介石咽不下這口惡氣,針鋒相對,據理反擊。

  氣出了,可話不能說說就完,「維護領土主權」,憑什麼?兩國文兵,真真硬氣的話還是在戰場上。於中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在戰場上不能給對手以震撼,日本人當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裡,他要在戰場上找出些加大這話份量的東西。

  李宗仁成了幸運者。蔣介石第一次狠下心,真正幫了這個地方將領一把。儘管李宗仁是他多年的老對手,在他潛意識裡也是未來的對手。可非常時期,他顧不了這些了。李宗仁從中央得到了大量軍火物資,並從蔣介石手裡領到了調動附近中央軍嫡系的上方寶劍。奇跡出現了,台兒莊大捷,李宗仁不僅給中國人,也給蔣介石爭回些臉面。在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情況下,讓日本現代化軍隊第一次扔下上萬具屍體,敗師而歸。舉國上下欣喜若狂,蔣介石也是樂得合不攏嘴。武漢,為此而度過了幾個歡騰的不眠之夜。

  蔣介石從東京討回些面子。可一個台兒莊,並沒能拉住中國軍隊下滑的戰車,李宗仁也無力為蔣介石獨挽頹勢。他畢竟只是中國軍隊的一個普通將領。

  5月19日,徐州淪陷。正當日本人為佔領徐州空城而洋洋自得,武漢軍民議論紛紛,猜測著日本人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時,蔣介石卻早把心思放在了武昌中央銀行寬暢、堅固的地下室裡,放在了正在召開的最高國防會議上。這時他已開始設計武漢未來的戰爭了。

  客觀地說,蔣介石心理上早已做好了血戰武漢的準備。為此,他也採取一些他過去想都不會想的舉措。既然他的中央軍嫡系最終無法替他撐住戰局,那他只有接受一切有利於戰爭的力量和建議,甚至包括中共和蘇俄方面的。眼下只要能頂住,渡過難關,其它以後再說。一向深謀遠慮的蔣介石情急間,甚至拋棄了他一直念念不安的黨派之爭,信仰之異。

  早在4月,根據共產黨建議,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上,蔣介石提出了抗戰建國綱領。這時的蔣介石,既擺出了一副抗戰到底的恣態,又一改過去專斷、獨裁的法西斯作風,放出了一點兒有限的民主。這點兒民主,雖然遠不能滿足民心、民意,可在被皇命黨規束縛千百年的古老大地上,這一舉動仍然贏得了陣陣歡呼。國際輿論、民主人士、中共党人和各界民眾一片讚譽。蔣介石軍事上雖不高明,政治上卻相當老練。他不但是個創造環境的能人,也是個適應環境的高手。失地千里、損兵百萬之際,如果不採取些措施安定軍心、民心,爭取國際社會同情,他很難想像如何應付隨時可能襲來的鋪天蓋地的反對浪潮。他深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內憂外患,使蔣介石暫時停止了親痛仇快的自相踐踏,民主之風緩緩地在中國大地上吹拂開來。武漢,國共合作進入黃金時期。

  2月,國民政府軍委會在武漢成立了政治部。新任部長,喜歡標新立異、風頭十足的少壯派將軍陳誠擺出一副開明姿態,請中共要人周恩來出任副部長。陳誠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連蔣介石都感到驚訝。為了把文藝界名流、中共黨員郭沫若請進政治部,他三次致電,並親自登門拜請。不知是民族正義的感召,還是陳誠的精誠所至,郭沫若終於鐵下了心,把日籍愛妻安娜留在了日本,獨自在武漢安下心來,出任主管宣傳的第三廳廳長。

  陳誠前言必踐,在人事安排、制定計劃、調撥經費等方面,給郭沫若大開綠燈。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之士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邁進了多年戒備森嚴的國民黨政治部門,從隱秘的地下昂首步入政治前臺。有蔣介石在後面撐腰,陳誠出手也極大方。第三廳一次就能從他手裡拿到80萬元的經費,足頂得上當時一個正規軍的開銷。這一切,使郭沫若和他的第三廳如虎添翼。宣傳抗戰、發起轟轟烈烈的「保衛大武漢」運動,政治部政績斐然,第三廳功不可沒。

  滾滾大潮,衝擊得武漢三鎮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參加過北伐革命的郭沫若,目睹這座沉寂了10餘年都市舊地的巨大變化,興奮地操起如篆大筆,在報紙上讚頌道:「《新華日報》復刊了,鄒韜奮和柳是主編的《全民抗戰》也復刊了,空氣的確在變,沉睡了10年的武漢,仿佛在漸漸地恢復到它在北伐時代的氣息了。」

  武漢確實在變,變得象春天,充滿朝氣;變得萬花怒放,充滿生機。

  許多曾被國民黨取締的抗日救亡團體,這時重又打出招牌,融入滾滾的抗日洪流中,幾個月裡,數十個新的救亡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武漢冒了出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