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火海洋 | 上頁 下頁
一七


  英軍攻下定海後,胃口越來越大,矛頭直指鎮海和寧波。鎮海是浙江東部甬江的入海口,地形險要。1841年2月,蒙古鑲黃旗人裕謙受命代替伊裡布為欽差大臣,主持軍務,重點佈防。裕謙極力反對伊裡布等人的投降活動,揭發伊裡布及其家人收受英人賄賂,道光帝將其革職。在抵抗英軍的戰鬥打響前,裕謙召集官兵舉行誓師大會,莊嚴表示要與鎮海共存亡,使將士們深受鼓舞。但貪生怕死的浙江提督余步雲卻藉口有足疾不肯下跪宣誓。在10月10日的戰鬥中,余步雲又無恥地向裕謙建議向英軍屈服,被裕謙怒斥為「苟且旦夕,有傷國體」。余步雲棄炮臺而去,守軍隨之潰散。英軍由山後的仙人洞上山,佔據山上的威遠城,並由此以大炮俯轟鎮海。

  中午時分,英軍自東城幽緣梯攀城牆,守軍雖拼死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傷亡過大而棄城。鎮海城破時,裕謙忠於職守,自盡報國。他死後,英人仇視他的忠烈,畏懼他的餘威,曾懸賞重金買他的屍體,但被百姓保護起來,以後修了專祠。

  英軍侵入鎮海後,對平民百姓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近郊連續炮擊2小時,進城後又大肆掠奪。繼爾溯江而上,進犯寧波。余步雲及寧波知府鄧廷彩等人在寧波不作任何抵抗就逃往上虞,使寧波城門洞開。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唾手可得寧波城,掠奪了可供侵略軍食用兩年的穀物和12萬銀元。

  鴉片戰爭在總體失利的情況下,局部也打了一些勝仗,舟山海上奇襲戰就是一例。英軍先後侵佔浙江東部數城,道光皇帝十分震驚,下旨調兵以攻,其中一路是從海上反擊舟山之敵,指揮海上反擊戰的主將是海州知府王用賓,先鋒是在定海犧牲的總兵鄭國鴻之子鄭鼎臣。4月14日,鄭鼎臣指揮水勇分三路從梅山港乘船出發,23日沖入定海道頭港,圍攻在此停泊的3艘英國軍艦,敵船中彈起火,英軍跳上舢板爭相逃命,定海城內潛伏的兵勇聞訊也蜂擁殺敵。鄭鼎臣親率火筏船駛近正在修理的英船「復仇神」號,兇猛的火勢將英軍的不少舢板燒毀。這次海戰中,清軍共燒毀英軍大船4艘,舢板數十隻,燒死和淹死英軍士兵300人。

  位於杭州灣北岸的乍浦是浙江地區的海防重鎮,也是英國侵略軍攻擊的重點地區。1842年5月13日,英國侵華艦隊從甬江口外起航北犯,17日到達乍浦海面,緊接著便從西行訊、天后宮、葫蘆城一線對西山咀等炮臺進行炮擊,然後由4艘武裝輪船運送2200名英國步兵分三路登陸。守軍苦戰3小時,大部陣亡或負傷,佐領隆福掣佩刀刺英兵數人後自刎。天尊廟失守後,三路英軍會合,隨即攻佔了乍浦城。

  鴉片戰爭打到這時候,清政府已經對戰爭的結局有所認識了。皇帝雖一再強調長江口的防禦,但已沒有人去落實此事。兩江總督牛鑒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英軍會這樣不給面子,敢跑到中國的內河來作戰。所以,他經營的長江口防禦也是形同虛設。

  6月16日,英軍對吳淞發起總攻。這是整個鴉片戰爭中規模最大、對戰爭進程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吳淞之戰,英軍投入海軍兵力為:戰艘7艘,共裝配艦炮198門,武裝輪船6艘,運輸船13艘,舢板若干。投入的登陸兵力為3個步兵團,5個炮兵連及海軍陸戰隊近萬人。清軍防禦兵力共七八千人,大小火炮240餘門,具體部署是:西炮臺為設防重點,安置火炮140門,由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1300人駐守,東炮臺由參將崔吉瑞率軍1 000餘人防守,設火炮20門。徐州總兵王志元率軍700人掩護吳淞炮臺側後。兩江總督牛鑒率軍2000人駐守寶山縣城。另外還有戰船等水上防衛力量,由水師守備田浩然統領。

  16日晨,英軍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先用3艘大型軍艦攻擊西炮臺,4艘中小型軍艦突入黃浦江攻擊吳淞鎮和東炮臺,並掩護步兵在吳淞口登陸。英艦在西炮臺附近的江面,遇到了陳化成率隊頑強抵抗,守軍同英艦展開兩個半小時的激烈炮戰,雙方都有百餘門火炮在轟鳴。英艦被擊中多次,死傷20餘人。陳化成奮不顧身,和部屬一起燃炮轟敵,炮臺守軍越戰越勇。牛鑒領兵增援,路上正遇英艦發射的一枚炮彈在附近爆炸,嚇得慌忙逃至嘉定。守在吳淞口的總兵王志元也隨後放棄炮臺逃走。

  這時,又有4艘英艦沖入黃浦江中,英軍以猛烈炮火壓制吳淞口守軍的火炮。這時,西炮臺正面已有幾處被英軍突破,大隊英兵隨即上岸。吳淞江邊之敵也趁機反撲。陳化成面對英軍的兩面合擊,雖已受傷多處,但仍堅持戰鬥,督兵抗敵,百余名官兵全部殉國,西炮臺落入敵手。英軍隨即攻佔寶山縣城,東炮臺也被英軍陸戰隊攻佔。

  6月19日,英軍分水陸兩路進犯上海,上海守軍望風而逃,英軍兵不血刃就佔領了上海。在經過半個月的搶劫和休整之後,7月6日,英軍從吳淞口繼續西進,下一個目標將是中國的六朝古都——南京。

  16. 道光皇帝下「聖旨」,侵略者所求無不准允。逃跑總督牛鑒議和不夠資格。美國人趁火打劫,從中漁利。

  南京,也叫江寧。但長江早已不再安寧,中國早已不再安寧。

  1842年8月4日,由85艘軍艦和武裝運輸船組成的英軍艦隊開至南京江面,耀武揚威地聲稱要對南京城開炮。守衛南京的將軍是個年過八旬、有六個小老婆的朽木之人,手下是一群望風而逃的貪生怕死之輩,怎樣能抵住英國人堅船利炮的攻擊呢?道光皇帝覺得大勢已去,要保住大清江山,也只有「議和」這一條出路了。而英國人在一年前就照會清政府,若要議和,只能派伊裡布辦理。

  這個伊裡布何許人也?此人乃清政府的投降派大臣,原為兩江總督,曾因收受英人賄賂、阻止軍民抗英,被道光帝革職。這時候,道光帝也只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重新起用伊裡布,同英人議和,同時還有投降派代表人物耆英。道光帝向這兩個人面授天機,要他們「便宜行事,務期妥速辦理,不可稍涉遊移」。說白了,就是讓他們順從英國侵略者,以早日停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