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一〇二


  在入侵前幾周,伊拉克的大部隊已經出現在南線,為了轉移人們的視線,伊拉克又黨稱這是為了防止以色列的襲擊。但是,薩達姆此舉並不難以識破。美國和以色列都曾向薩達姆保證,以色列決不會先進攻伊拉克,事實上薩達姆也沒有在西線部署一兵一卒,只要對此稍微留心一下,薩達姆的用心其實是昭然若揭。對付以色列的侵略云云,其實是薩達姆用來掩蓋自己圖謀的『噪音」,正是通過這些「噪音」的掩護,薩達姆成功地進行了戰略欺騙。

  為掩飾自己的野心和意圖,薩達姆多次向阿拉伯國家表示,他不會發動侵略戰爭,並且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將伊拉克的「和平誠意」轉告美國,讓美國放心。4月初,沙特駐美大使班達爾前往巴格達會見薩達姆,會談結束後,班達爾向布什總統傳達了薩達姆的承諾,說他「從未打算進攻以色列」,只不過很擔心以色列會向伊拉克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如果伊拉克遭到以色列的進攻,他將作出反應,但絕不會首先進攻以色列。

  班達爾的口信令布什總統大為不解,如果薩達姆不想發動戰爭,他那些威脅性的言論于他何益?不過,為了避免以、伊兩國因誤解而發生衝突,布什還是通過正式渠道詢問以色列政府是否計劃打擊伊拉克。以色列保證,它不會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布什又立即將此信息傳給巴格達。殊不料,這正是薩達姆的一個詭計。它通過美國和以色列的保證,穩住了伊拉克的西部邊界,得以騰出手來對付科威特。7月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出訪摩洛哥。約旦和以色列、埃及等國,這些國家的首腦和高層人士都認為,近期內中東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大。鮑威爾因而認為,中東地區將持續穩定。

  在事發前幾周,布什為了弄清伊拉克可能會幹些什麼,特別聽取穆巴拉克和侯賽因的意見,但他們都認為,薩達姆如能通過威脅取得科威特的讓步,就不會使用武力。穆巴拉克告訴布什,這是薩達姆本人告訴他的。聯繫到薩達姆的這個保證,穆巴拉克因而認為,薩達姆在科伊邊界集結重兵,不過是在嚇唬科威特,逼迫科威特讓步。7月28日,侯賽因國王告訴布什,事態不可能超出理智的範圍,「沒有這種可能性,不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兩位阿拉伯國家首腦的意見顯然使布什總統吃了定心丸,因而他對中央情報局的警告也就不放在心上,因為他已經通過更可靠的情報渠道解決了這個問題。殊不料,薩達姆正是要通過這兩位阿拉伯兄弟欺騙布什,可以說他完全達到了目的。當人侵發生以後,穆巴拉克和侯賽因都連呼上當。班達爾重溫了三個月前同薩達姆的會見,這才驚呼「真主,這傢伙是在準備發動進攻」。

  在入侵前夕,伊拉克為了掩飾自己的進攻意圖,還製造了各種假像,有意識地進行誤導,以混淆視聽,轉移人們的視線。在科威特拒絕作出實質性的讓步(如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同意伊拉克租借或割讓海灣兩島)之後,伊拉克向科威特發動突然襲擊已勢所難免。但是為了更有效地達成進攻的突然性,薩達姆又作出準備與科威特談判以解決問題的姿態,以迷惑科威特和其他各國。當時美國情報界還吃不准薩達姆的意圖,不知他是否真的想吞併科威特,還是僅僅想嚇唬一下科威特,逼它讓步。

  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認為薩達姆是在訛詐,用武力逼科威特讓步,推動世界石油價格上漲。他已經成功地使油價每桶上升了3美元,伊拉克的國庫因而每年多收入30億美元。但他還不滿足,想故伎重演,直至完全達到目的。美國國務院認為,伊拉克推遲伊科會談正說明薩達姆在訛詐,而薩達姆本人也不斷地作出訛詐的姿態。他反復表示不會對科威特採取軍事行動,前提是,只要談判還在進行。7月24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問巴格達。他反復問薩達姆,伊科關係緊張原因何在?共和國衛隊為何出現在伊科邊界?薩達姆回答說:「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穆巴拉克還不放心,又問:「你是否想同科威特作戰?」

  薩達姆再次要他不要擔心,軍隊調動純粹是為了嚇一嚇薩巴赫,「他們受到了威脅,害怕了,這就夠了」。在送穆巴拉克去機場的路上,薩達姆甚至要求穆氏暫時不將他這個打算告訴科威特人,嚇他們一陣子。穆巴拉克建議,科伊兩國在第三國舉行直接談判,這樣就可能和平解決爭端,而不必訴諸武力,薩達姆也同意了。到此時,一直憂心忡忡的穆巴拉克也放心了。他告訴科威特人,讓他們放心。7月25日薩達姆在接見格拉斯皮時也重複了他對穆巴拉克的保證。他要美國人轉告科威特人:「讓科威特人放心,把我的話告訴他們,在我與他們會見之前,我們不會採取什麼措施。」

  不過這次他又加了一個先決條件:「當我們會見時,看到有希望了,那麼,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如果我們不能找到解決辦法,那麼很自然地,伊拉克不會接受死亡。」尤其是7月對日的吉達會議,伊拉克派出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易卜拉欣,這次會談表現出一派祥和氣氛,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伊科爭端將趨於緩和。聯合國也排除了伊拉克進攻科威特的可能性,連科威特自己也認為,伊科之爭就像「夏天的彩雲一樣,很快就會煙消雲散」。這次會談其實是一種障眼法,它嚴重干擾了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對形勢的判斷,認為伊拉克不會進攻科威特,特別是在談判正在進行的情況下。當布什從穆巴拉克口中得知薩達姆曾親口告訴他「他不會派部隊,他不打算進攻科威特」的消息時,伊拉克在伊科邊境集結的10萬大軍就成了一種訛詐。其實,這一招恰恰使伊拉克處於極有利的地位:如果科威特在威脅面前屈服,那麼伊拉克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合薩達姆心願;如果科威特不屈服,那麼,10萬大軍可以輕而易舉地蕩平科威特,伊拉克一樣可以達到目的。

  在危機的關鍵時刻,美國政府既缺乏必要的威
  懾手段,更缺乏制止侵略的決心,使得薩達姆實現
  了自己的野心。

  在處理歷次危機時,美國政府除了炫耀武力外,還不時祭起一個屢試不爽的武器:威懾。如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蘇聯在美國的後院古巴部署導彈,肯尼迪政府針鋒相對,派出強大的海軍艦隊,在公海上攔截蘇聯船隻,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國軍事力量同時進入戒備狀態,美國的戰略導彈部隊也進入戒備狀態。世界走近核大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不得不讓步,從古巴撤出導彈。一場核大戰消彌於無形。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美國也曾祭起這個利器,阻止了蘇聯出兵中東的行動。由於威懾屢試不爽,威懾理論在美國流行一時。海灣危機後,人們不禁提出一個疑問:美國在這次危機前為什麼沒有對伊拉克進行威懾?美國軍界和學術界的一些人士認為,由於威懾是一件很難捉摸的事,要在戰爭開始之前發出具有足夠威懾力的信號是困難的,而且,即使發出這一信號,也難保像薩達姆這樣的地區獨裁者會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必須重新探討威懾理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