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一〇三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經說過,一種有效的威懾狀態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威懾力量,這是構成威懾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可靠的物質基礎作後盾,那麼威懾是不可能有效的,所謂威懾就成了一種訛詐,成功與否,很難確定。其次是使用力量的決心。威懾力量是客觀存在,但如果不同時具備使用武力的決心,那麼,所謂威懾也可能流於形式,不可能產生使人畏懼的威力。所以,實力和使用武力的決心是威懾的雙翼,缺一不可。他說:「(實力和使用實力的決心)如果有一種要素不存在,那麼,威懾就不起作用。實力不管多大,如果沒有訴諸武力的決心,它也無濟於事。」三是威懾信息的傳遞。威懾者必須把國家的實力和使用實力的決心傳遞給被威懾者,警告它不要玩火。如果只有威懾一方的決心,而被威懾一方沒有獲得上述信息或獲得的信息不准,那麼同樣不能構成有效的威懾。因此,信息通道是否暢通,是關係到威懾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

  布什和他的支持者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實力不夠,無法採取有效的威懾措施。這有一定的道理。在危機開始後,美國武裝部隊實際上並未做好戰鬥準備。在危機開始前,美國在中東只有一萬名軍事人員,而且幾乎全部是海軍。美國中部軍區在附近沒有地面部隊。中部軍區曾制定了一份90-1002絕密計劃,這是一份應急行動計劃,規定在3~4個月時間內向中東地區運送10萬地面部隊,該計劃是參照參謀長聯席會議80年代初擬定的對付蘇聯或者伊朗的標準戰鬥而制定的,它包括一個詳細的運輸和後勤供應安排。第一天,F-15戰鬥機將飛往中東,到第7天,美國第82空降師的戒備狀態最高的地面部隊將降落在中東地區,海軍陸戰隊將在第門天從美國開到,同時從迪尤加西亞島開來的海上預置船將彈藥。補給和裝備運來。

  從第27天起重型坦克部隊開始運到。但是,所有這一切必須在計劃實行日前30天發出通知,以便為這一切作準備。因此,在美國情報界發出明確警告時,美國政府確實沒有時間在中東地區部署軍隊,以進行威懾。但是,我們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缺乏地面部隊不應該成為布什政府無所事事的理由。美國是一個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國,它的影響力決不體現在它在某地區有多少部隊,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它使用武力的意志上。只要美國政府表現出使用武力的決心,任何人都不能忽視這種決心所產生的威懾效果。美國在以往的歷次危機,如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和1973年10月的中東危機中事先都毫無準備,但由於美國決策者堅決地顯示出其使用武力的決心,結果都達到了威懾目的,使危機得以順利解決。美國在海灣危機開始時的兵力匾乏不應成為布什政府無所事事的理由。

  還有人認為,薩達姆是一個頤指氣使的獨裁者,根本不受任何威懾,即使布什政府及時發出威懾信號,也難保薩達姆會接受威懾。布什政府有沒有進行威懾,實際上差別不大。這種觀點有多少說服力呢?

  海灣危機今天已經成為歷史。歷史不能重演。今天我們確實無法肯定如果美國政府及時發出了威懾信號,薩達姆就一定會接受威懾,停止他的軍事行動。但是,我們確實有充分的根據可以證明,薩達姆其實並不是一意孤行,他的每一步棋都經過深思熟慮,並巨隨時準備收回的。只是由於美國政府發出的信號太過含糊,有時甚至目相矛盾,以至於薩達姆錯誤地估計了美國可能對他的侵略行動所作出的反應,釀成這場海灣衝突。

  時過八年,1998年2月,伊拉克與聯合國在武器核查問題上的衝突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美國在海灣集結重兵,準備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就範,其決心是明白無誤的。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親赴巴格達曉以利害之後,薩達姆還是識時務地保證無條件地執行聯合國決議,從而避免了美國的軍事打擊。

  美國在中東缺乏地面部隊,這是影響美國政府遲遲不敢對薩達姆發出威懾信號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更糟糕的是,美國在危機的關鍵時刻還缺少使用武力的決心,從而導致威懾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在這一點上,布什總統、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聯會主席鮑威爾應負主要責任。軍方領導人都認為,如果美國情報界所說的是真的,那麼,對美國來說,防止科威特遭到蹂躪的唯一辦法就是用武力威脅伊拉克。由於越南戰爭的慘痛記憶,美國軍方在使用武力問題上可以說是慎之又慎。這次危機一開始,美國軍方就決定,除非總統明確規定美國的政治、軍事目標,並且授權軍方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來實現目標,否則決不使用武力。

  7月27日,沙特大使班達爾追問鮑威爾,如果海灣危機升級,美國會不會來幫助我們?

  鮑威爾心裡對這個阿拉伯人煩透了。他在美國的活動太過頻繁,是一個善於走捷徑的專家,美國國內出現的很多醜聞都有班達爾的影子,如伊朗門事件就是由他安排的。鮑威爾對這個人很有些戒心,因此,他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讓我們祈禱吧,希望薩達姆不會將危機擴大。」

  這個回答顯然不能讓班達爾滿意,於是追問道:「假如他使危機惡化,你們會怎麼做呢?」鮑威爾還是擺了擺手,他實在不願意與這個慣于惹是生非的阿拉伯人多講。可是班達爾卻不肯歇手。他追問道:「作為參聯會主席,你會提出什麼建議呢?」

  「我一點主意也沒有,這得看總統的。」他停了一下,看班達爾似乎不肯罷手,就多說了一句:「假如有人問我,我們該不該去打,我一定說不。但是,如有人命令我去,我會去;可我去是為了打贏,可不想去那裡吃敗仗。」

  鮑威爾此言,實際上是美國高層心態的流露。美國在對外戰爭上已經屢吃敗仗,決策者多受到指責,他可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一位政府官員承認,美國不願意與伊拉克在沙漠中對峙,美國公眾是否支持政府的行動也不清楚。入侵發生後,凱利的情緒極為低落。他說:「我們無能為力。」沒有重型地面部隊,沒有坦克部署在中東,美國拿什麼去與伊拉克對陣?軍方不願捲入中東的地面戰爭中去。他說:「希望你們這些搞政治的人不要有幻想。伊拉克不是巴拿馬。如果你們要考慮如何對付伊拉克人的話,我可得提醒一句。」這實際上正是薩達姆決定入侵的理由。

  7月27日,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羅伯特·金米特主持召開了一次副手委員會會議,討論伊科邊境的形勢。貝克國務卿起草的一封致薩達姆的信也在討論之列。信的語氣和緩,貝克向薩達姆保證美國將盡力同薩達姆搞好關係並將確立一條共同處理事務的原則,但伊拉克必須作出對等反應。負責政策的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福維茨代表國防部反對這封信,他認為要達到威懾效果,信的口氣應該硬一點,這一封軟綿綿的信,送去了還不如不送,起不到什麼效果。但他的意見被否決。大家都認為,薩達姆已經向穆巴拉克保證,在會議期間,他是不會進攻科威特的。大家總覺得,薩達姆這句話還是可信的。

  薩達姆總不會去欺騙他的阿拉伯兄弟。因此,貝克還是發出了這封信。沃爾福維茨想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他提議調動停泊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美國軍事基地的海上預置船。迪戈加西亞是美軍離波斯灣最近的補給基地。這些船裝載的食物、彈藥和補給藥品足夠一支1.6萬人的部隊使用一個月,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反對這樣做。在一般情況下,調動海上預置船是動用地面部隊的信號,而他並未從最高領導人那裡得到命令要動用美國的地面部隊。他反問沃爾福維茨,為什麼這樣做?你想達到什麼目的?究竟是執行什麼任務?

  沃爾福維茨一個也答不出來,因為調兵遣將是作為最高總司令總統的事情,他和鮑威爾只不過是總統的參謀,並無權這樣做。但是他還不死心,竭力勸說鮑威爾這樣做,但無濟於事,結果美國未動用海上預置船。到8月1日,國防情報局和中央情報局都發出了最新警報,說入侵即將發生。這次鮑威爾相信了。他和國防部長切尼都認為應該向總統敲警鐘,讓總統通過秘密外交途徑向薩達姆發出警告。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布什卻無動於衷。這樣,美國失去了危機前最後一次威懾機會。入侵終於發生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