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七三


  §平原不「平」,山區也不寧

  日軍的「掃蕩」是和「治安強化運動」、「蠶食」一起推出的「套餐」。日軍之所以在1941年最後一個季度才開始實施對太嶽、太行兩根據地的「掃蕩」,是因為在此之前日軍四處用兵,一直沒有騰出手來。1941年5月,華北日軍發動了對國民黨軍作戰的中條山戰役。雖然日軍在年初就制訂了以剿共為主的年度計劃,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際的緊迫感,仍然使日軍覺得盤踞在中條山脈中執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50萬大軍是一個沉重的包袱。為了甩掉包袱,日軍發動了中條山戰役。中條山戰役後,華北日軍又從7月開始準備,於8月至9月底發動了對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為配合國民黨中條山作戰,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發出了多次指示。5月14日、5月15日、6月9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三份電報,指示既要「團結對敵」,「配合作戰」,又「決不為國民黨激將法所衝動,而是周密考慮情況,給以有計劃的配合」,而且指示「與正面友軍配合作戰,決不計較國民黨的反共仇恨」,毛澤東還進一步說明,「我軍仍須在不可不打(即必須打)又不可打得太凶(如百團大戰那樣)的原則下部署遠後方及近後方之配合」。

  1941年6月,日軍在中條山擊敗國民黨軍後,發動和指揮作戰的多田駿不僅沒有受到讚揚,反而受到了大本營的批評,因為他把大本營制訂的剿共為主的任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觸動八路軍,反而在中條山又留下了真空地帶,為八路軍的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八路軍129師所屬大嶽縱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南下岳南,不僅打擊了侵佔晉南地區的日軍,而且開闢了岳南根據地。8月初,由386旅和決死1縱隊組成的太岳南進支隊,為了開闢岳南根據地,進入臨屯公路以南、沁河以西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日軍為驅逐進入岳南的八路軍,於9月20日以第36、41師團各一部及第16獨立混成旅團主力共2萬余人,向岳南根據地發起了大規模的「掃蕩」。反「掃蕩」中陳賡巧妙地避開日軍進攻的鋒芒,率領主力主動轉移,使日軍屢屢撲空,被迫退出我抗日根據地。

  日軍10月初不得不放棄對岳南的「掃蕩」後,又轉而對太行區實施「掃蕩」。10月底,日軍7000餘人分南北兩路開始了對太行區的「掃蕩」,南路36師團4000餘人,由潞城、襄垣等地出動,向黎城、赤岸、西井等地進攻。

  日軍這個行動是直奔八路軍的首腦機關而來的。當時,八路軍總部機關駐西井,129師機關駐赤岸。

  31日夜裡,日軍進攻黎城,撲了個空。11月1日佔領東陽關。之後,日軍採取夜間行動,向129師機關所在地赤岸急進。

  11月1日深夜,已經知道了日軍正在向赤岸急進的劉伯承,仍然神態自若地站在地圖前,察看著日軍前進的位置和本師主力的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劉伯承終於發話了:「師部轉移的時間定在2日淩晨1時。」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劉伯承憑什麼將轉移的時間定在2日淩晨1時?當你瞭解了劉伯承「利害變換線」的理論後,就會明白劉伯承在圖上比劃、計算的真正意圖。「利害變換線」是指能夠跳出包圍圈的位置線。如果向外突擊過早,則敵人迅速轉換隊形,又會構成新的包圍圈;如果轉移過遲,則敵人已經構成合圍態勢,又無隙可乘。劉伯承將包圍圈即將台攏的那一刻,稱為「利害變換線」,並且將他的這一理論貫徹到整個129師。

  當日軍的尖兵佔領了赤岸村以南1裡處的高地後,正是劉伯承在圖上標出的「利害變換線」的最佳位置,劉伯承這才下令轉移。

  轉移途中,劉伯承又給師直機關於部上了生動的一課。劉伯承帶領部隊向北轉移後,從地方遊擊隊的通報中得知。北面偏城方向沒有日軍,比較安全,隊伍正準備往北進,劉伯承突然下令:回頭向南,朝西崗方向前進。北面無敵情,南面是日軍的部隊,怎麼會往南走呢?這是當時很多人嘴上沒說出來,但心裡卻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隊伍快到西崗時,劉伯承又下令向東前進,向邯長路運動。越過邯長路後,轉入涉具東部的大山谷。戰士們一見連綿的高山,陡峭的斷崖,就知道已經到達了安全地帶。大家突然明白了,劉伯承先北後南,再向東的行軍路線,有效地分散了日軍的注意力,等他們明白時,已經來不及了。如果直接向涉縣東部運動,就會遭日軍的迂回攔阻。

  11月9日,在大山裡已經轉悠了近半個月的日軍,又向位於黃崖洞的八路軍總部的兵工廠發起了攻擊。黃崖洞易守難攻,守備黃崖洞的總部特務團憑藉黃崖洞的有利地形,與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百團大戰中,日軍就曾派過一個大隊去襲擊黃崖洞兵工廠,大怒之下的彭德懷在關家堖讓這個大隊的日軍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黃崖洞兵工廠外圍的各個道口都構置了兩層防線,三道雷區,廠區與山洞有密道相連,工廠轉移後,整個廠區立時又變成了一個大雷場。戰鬥中,日軍使用了各種山炮、新裝備的火焰噴射器、毒氣等武器,經過9天9夜的戰鬥,5000多日軍在留下1000多具屍體後,逃離了黃崖洞。

  戰鬥後,中共中央軍委稱黃崖洞保衛戰是反「掃蕩」的一次最成功的模範戰鬥,八路軍總部力特務團開了慶功大會,彭德懷代表總部授予特務團團長歐致富「保衛水腰立戰功」的錦旗,授予特務團「黃崖侗保衛英雄團」的稱號。

  從黃崖洞撤走的日軍,又在從西井回竄黎城的必經之路上,遭到了129師主力的伏擊,丟下400多具屍體,狼狽逃回黎城。反「掃蕩」就此勝利結束。

  §咬緊牙關,渡過今後兩年最困難的時期

  1941年12月8日,以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為標誌,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隨著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政府也正式對日宣戰。從此,中國的抗戰與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結力一體(在國際上正式有了名份)。但華北敵後抗戰形勢卻並沒有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有任何鬆動與緩和的趨勢,其緊張程度反而愈演愈烈。為配合太平洋戰爭,日軍更急於坐穩「屁股」,企圖將中國變為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而華北則更要成為其「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

  為達此目的,迅速解決中國問題,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就變得更急迫了。日軍在對國民黨繼續推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的同時,其政策的重心仍在華北,在中共及其領導的八路軍起著主要作用的廣大區域。日軍以前解決華北問題主要是力解決「穩定」、「治安」等問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解決華北問題則主要是要確保華北重要的資源和交通線。於是,日軍在華北「掃蕩」、「清鄉」、「蠶食」與「治安強化運動」短時間內反復。交替的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多位一體的「總體戰」也全面鋪開。中國共產黨人在國際形勢劇烈變動的時期,仍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既看到了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了困難的一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