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七四


  中共中央於12月17日在《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無疑的對於我國抗戰是有利的」。「日本與中國戰爭已四年有餘,現在又與英美荷及南美等二十余國為敵」,「因此日本對中國侵略的軍事、政治、經濟力量不能不有所減弱」,「日軍士兵情緒將更覺前途渺茫,偽軍偽政權將更為恐慌」,這是對中國抗戰有利的一面。指示同時又指出,「然而在太平洋戰爭的初期,形勢是有利於日本的」。「敵為供應太平洋戰爭,其榨取在華資源,鞏固佔領地之心必更切,因此敵人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仍舊是可能的,而對根據地財富之掠奪,對根據地經濟之封鎖亦必更強化與殘酷,同時敵人必更加控制偽軍偽政權,增強其特務活動與破壞工作。」為此,指示中指出:敵後抗戰的「總的方針應當仍舊是長期堅持遊擊戰爭,準備將來的反攻」。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要「咬緊牙關,渡過今後兩年最困難的時期」。

  在「掃蕩」與反「掃蕩」中,有很多精彩的事例。岡村寧次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件:「有一天,一座碉堡上發現由村子那邊過來一支送葬行列。如此大殯實在少見。當行列走近碉堡旁時,分隊長等人完全不假思索,放下吊橋,武裝整齊地走出碉堡。剛剛來到行列近旁,突然送殯人群大亂,許多手槍一齊射擊,分隊長等應聲而倒,隨後沖入碉堡,殘兵均被消滅。」

  這樣的例子很多,冀南軍區在1941年的夏季問就導演了一幕這樣的「活劇」。

  南宮西邊50多裡處有一個較大的鎮子——婁子鎮,1939年日軍在這裡建立據點後,經常外出襲擾,對周圍的抗日根據地危害很大。經過細緻的研究,陳再道決定智取婁子鎮。陳再道從冀南軍區7旅19團中挑選了15個戰士組成奮勇隊,化裝成挑水、掃地的人員,隨著內線人員進入了婁子鎮內。奮勇隊員進入日軍駐紮的院子裡後,抽出短槍,沖進日軍的休息室內,向正在睡覺的日軍猛烈射擊。戰鬥只進行了十分鐘,日軍一個小隊大部被殲,在日軍施放毒氣後,奮勇隊員才迅速撤離戰場。

  ※33.   §把「沒有規律」作為規律

  劉伯承在1942年2月日軍「掃蕩」太嶽、太行兩區後,寫下了《太行軍區二月反「掃蕩」的軍事經驗教訓》一文。雖然文章題為「經驗教訓」,但劉伯承在文章開篇中就說明,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引起幹部同志對於敵人『掃蕩』作更進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我們生動的技術與戰術,而不是灌輸生硬的經驗教訓」。寫的是「經驗教訓」,又不想「灌輸生硬的經驗教訓」,為此劉伯承收集了太行軍區二月反「掃蕩」後各個部門的大量報告材料,針對「掃蕩」中日軍深入偵察,細心研究,而且在「掃蕩」中採用組織遊擊集團的辦法的現象,寫下了這篇內容豐富、對後來的反「掃蕩」鬥爭有著重要指導意義的總結報告。

  文章首先從分析敵情特點入手。

  2月3日拂曉,日軍採取奔襲手段,分3路進攻大行軍區第二、三、四軍分區,一路由遼縣北犯,一路由武鄉東犯王家峪,另一路由長治、襄垣台擊黎城,企圖一舉摧毀分區領導機關和基幹武裝。日軍的奔襲撲空後,當晚,三路日軍共同轉向桐峪、麻田,對八路軍總部實行「鐵環合圍」。

  對於這一現象,劉伯承將其總結為「反復奔襲抗戰首腦機關」。劉伯承還注意到一個現象:日軍在兩次奔襲失敗後,在和順縣的羊蹄凹、龍王廟尖,遼縣的左會、黃漳,武鄉縣的蟠龍、石板等地,到處捕捉壯丁,搶劫牲畜,燒殺搶掠,對根據地進行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對於這一現象,劉伯承又將其概括為「摧毀抗戰軍民的生存條件」,並認為,「其目的在——造成無人區,以使抗戰自趨沒落,特別是在我軍民血肉團結求解放的鬥爭中,獸性的強盜認為必須如此。」

  劉伯承還根據日軍的行動,概括出了日軍使用的戰術,認為「必須著重看到的,就是它自『九·一八』以來,特別在『七·七』事變後,與我們八路軍戰鬥的失敗中積蓄了許多經驗。它現在所採用的,就是它在十二年侵華戰史中的戰術選集。」

  劉伯承將日軍所用戰術分為7個方面。

  1.捕捉奇襲。就是對於活動的目標進行突然的襲擊。這次日軍春季「掃蕩」,就是採用奇襲的手段突然分三路進攻太行軍區的第二、三、四軍分區,為達成奇襲的突然性,「敵利用黑暗天氣與隱蔽隊形」,「馬穿麻鞋,人不作聲」,於拂曉發動進攻。

  2.鐵環合圍。劉伯承認為雖然它是「捕捉奇襲的另一種」,但它是「主要的法則,佈置較為周密,企圖把我軍聚而消滅之」。為防止八路軍被圍之部隊突漏出走,則在其縱深的要路上屯兵伏擊或追擊。如八路軍「在確知敵人發覺時,還不機動轉入,則必受到損害」。

  3.縱橫「掃蕩」。也被很多八路軍將領稱為「梳篦戰術」。日軍在對太行第二軍分區「掃蕩」的陣勢變換中,開始是由南向北縱梳了兩次,繼則由東向西橫梳了兩次,最後則集中全部兵力由西向東橫梳了一次。

  4.輾轉「駐剿」。就是屠殺並摧毀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製造無人區的具體辦法。其方法通常是合擊或驅逐八路軍之後,布成三角陣勢,輾轉「駐剿」,「我軍民的資材,特別是兵工資材,因此而損失奇重。」

  5.反轉攻擊。也就是苫米地慣用的「拖刀計」。這次春季反「掃蕩」中,有一個排在西寬村,只看見前面有敵人,而不知道後面溝內是敵人設的圈套,糊裡糊塗鑽入圈套去了。

  6.布成三角陣勢。這是敵人機動的基本陣勢。這種佈勢方法實際上是從幾何學中受到的啟發。從幾何學來看,日軍從幾個屯兵據點向一個假想的中心目標合擊時,如構成三角形陣勢,則其邊長最短,即可以以同樣的兵力排列成最為密集的隊形。同時,三角形陣勢還便於向各方運動,便於進行包圍。

  7.夜行曉襲。夜行,為的是便於隱蔽接近;曉襲,為的是便於發揚優越火器與空軍威力。實際上,從這一點即可看出,日軍已經被迫用遊擊戰法來對付八路軍的遊擊戰爭了。

  在此基礎上,劉伯承進行了極宮哲理的總結。劉伯承在「主動權的取得就要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小節中指出,「敵人『掃蕩』開始,是抓著主動權來的,而我們必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乃能在反『掃蕩』中轉成主動。」為達此目的,一方面要隱匿己方的真實行止。佈陣方面,則要先知敵「意」、敵「備」。也就是要瞭解敵人的行動特點和行動規律,才易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