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七一


  §岡村寧次的新招術

  岡村寧次從多田駿手中接過來的不僅有百團大戰帶給日軍的恥辱與創痛,還有多田駿創造的「治安強化運動」。

  在多田駿的計劃中,1941年一年要發動三次「治安強化運動」。3月30日至4月3日,多田駿利用5天的時間,發動了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這次的目標是在佔領區內整頓和加強偽組織、偽政權,擴充偽軍,建立與擴大鄉村自衛團,清查戶口,實行保甲制,以破壞中共的地下組織,搜捕中共工作人員,並加強對佔領區內人民的經濟掠奪。

  正當多田駿準備實施第二次更大規模的「治安強化運動」時,他接到了調任軍事參議員的命令。

  「壯志未酬」的多田駿的繼任者岡村寧次不再將「治安強化運動」僅僅局限於強化佔領區的「治安」,而且還要增修公路,挖封鎖溝,對非治安區進行分割封鎖,以各種漢奸武裝對根據地進行小規模的軍事進攻。

  7月7日至9月8日的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時間長,規模大,範圍廣,對根據地的危害大。為此,129師與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派出59個武裝宣傳隊,攜帶50萬份宣傳品,進入敵佔區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岡村寧次花樣疊出,又于同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實施了以「經濟戰」為主的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日軍一面在其佔領區內實行配給制,推行計口售糧,計口售物,強征房、地捐等各種苛捐雜稅,另外還加緊對鋼、鐵、糧、棉等戰略物資和其他物資的掠奪、控制,利用封鎖溝對根據地實行徹底的經濟封鎖,斷絕根據地的物資來源,切斷山區和平原根據地之間的物資交流,加緊對根據地內物資的掠奪和破壞,妄圖從經濟上室息根據地,摧毀抗日軍民的抗戰意志。

  從多田駿單純的在佔領區內的治安,到岡村寧次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多位一體的「治安強化運動」,使富有經驗的八路軍將領意識到岡村寧次是一個比多田駿更加老辣的對手。

  彭德懷曾經分析多田駿的「囚籠」政策說,這是曾幫助蔣介石「圍剿」

  紅軍的德國人塞克德的堡壘主義加清朝的曾國藩對付太平軍的戰略。彭德懷在湘軍中生活了12年,對湘軍從曾國藩那裡繼承下來的「結硬寨,打呆戰」軍事行動規則是很瞭解的。曾國藩不僅把深溝高壘用於防守,還用於長期圍困太平軍的堅城。這一切也被多田駿用來以守為攻,只不過多田駿採用的是現代手段,把築路挖溝、築壘修堡結為一體,用來圍困八路軍。百團大戰後,岡材寧次吸取了前任的經驗教訓,一方面強化「囚籠」政策和軍事進攻,一方面吸取國民黨對蘇區五次「圍剿」和他自己在朝鮮、中國東北三省多年「剿共」的經驗,推出了比其前任更加陰險、毒辣的招法。

  1945年2月,彭德懷在延安學習期間,在一次華北地方、軍隊負責人的聚會上,談到華北敵後鬥爭時,說道:「岡村寧次的這一套極其殘酷複雜的形式、方法,我們都是一直不熟悉的,這套辦法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是很大的,也因此被動。華北根據地縮小(五台只有阜平,太行只剩涉縣、黎城、平順,冀魯豫只剩範縣、觀城,共剩六個縣城),根據地人口,1941年10月統計,只剩1300萬,為最低時期。根據地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破壞,人民生活突然降低,敵特、K(國民黨)特大肆活動。人民中的積極分子更加仇恨敵人,而落後的更加悲觀,甚至有被騙向敵佔區偷跑的,幹部也有逃跑的。但也有另一方面,就是鐵路兩側附近人民在敵人統治下,真有活不下去的憤慨。」

  鼓德懷還提到:「岡村寧次這個傢伙,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山田(山田一郎為在華日人反戰團體『日本士兵覺醒聯盟,成員)醫生告訴我,他是日本三傑之一,要注意他,這使我得了些益處。岡村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裡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的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朝鮮、東北的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6個司令官裡最厲害的一個。」

  這段講話,不是出自戰後專家對岡村寧次的研究材料,而是出自戰時的八路軍的總指揮彭德懷之口,其中除「東北的參謀長」應為東北的副參謀長外,其餘資料之準確,分析之深刻,確實非同一般。如果岡村寧次知道他的對手對他有如此的認識,大概就不會對他在華北的失敗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了。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八路軍上上下下開始了對對手的研究。

  ※32.咬緊牙關

  §戰略轉變

  1941年,日軍在一份《對共產軍的觀察》的情報中說:「共軍——埋頭於恢復戰鬥力及重建根據地的工作——彭德懷說:『以遊擊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作為本年度的中心課題。』」

  確實如此,百團大戰過後的1941年,八路軍正是埋頭於恢復戰鬥力及重建根據地。

  為了渡過根據地面臨的嚴重局面,劉、鄧根據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在晉冀豫根據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三三制」的政權建設,整訓主力兵團,加強軍區建設,發展地方武裝和人民武裝,堅決進行反「蠶食」、反「掃蕩」的鬥爭。

  每一項措施都是根據地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一環,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機能的發揮。這些環節正像人體上的各個系統一樣,相互影響相互聯結,絕對缺一不可。

  129師的主力兵團整訓,從1940年12月下旬開始,至1941年6月底結束,分兩期進行,每期兩個月。百團大戰後,部隊減員很多,新補充戰士的戰術動作、射擊技術都不符合標準,整訓勢在必行。但在主力整訓過程中,對日軍蠶食、「掃蕩」的打擊就相對的弱了一些。

  百團大戰後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加強了地方武裝建設。1940年有一段時間,由於盲目擴編,地方武裝、遊擊武裝正規化過猛,致使地方武裝力量削弱很多。在殘酷的「掃蕩」與反「掃蕩」過程中,主力兵團一旦轉移,馬上就暴露出地方部隊、遊擊隊不能獨立支撐根據地的武裝鬥爭的情形,使已經取得的成果迅速喪失。

  為此,1941年2月22日,彭德懷向華北各大小戰略區發出關於軍區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八路軍的基於兵團與軍區組織系統分開,建立起軍區獨立的組織機構與系統,在軍區領導下加倍發展地方武裝和組織各種群眾性的抗日武裝隊伍,使之即使在主力部隊轉移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持武裝鬥爭,保衛根據地。1941年3月28日,彭德懷在北方局幹校發表關於《抗日根據地武裝鬥爭》的重要演說,將他的上述想法進一步理論化,正式提出了建立正視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體制。

  彭德懷的「三結合」的思想,得到了毛澤東、朱德的贊同。同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進一步肯定了這一武裝體制,並在各個根據地普遍實行這一體制,以後,這一體制也成了解放戰爭時期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體制的基本形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