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第三章 在太行安家 ※8.師長與政委 §129師第一任政委 129師政治部主任(後改稱師政委)張浩曾經在中共黨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只因為英年早逝,以致後人對他瞭解得不多。 張浩原名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雖然現在林彪的名字幾乎婦幼皆知,但在當時,林育英的名字卻要比林彪的名字響亮得多,實際上林彪去黃埔軍校學習還是由林育英促成的。 林家參加革命的人中,除了林育英、林彪外,還有林育南。林育南是林育英的胞弟,曾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書記,又擔任過中國蘇維埃中央準備委員會秘書長。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在上海東方旅社被國民黨特務逮捕,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龍華刑場被殺害。林家三兄弟中的林彪也曾在作戰中頭部中彈,造成植物神經紊亂。大難不死的林彪,憑著自己出色的指揮才能,成為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當然,林彪後來的死與他這兩個堂兄的死在中共黨史上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林育英早在1922年2月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和李求實一起到莫斯科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一年後返回中國,化名林春山。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又出任中共漢口市委書記。1927年,當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發時,林育英以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的身份結識了毛澤東,此後,他又在上海、東北從事秘密工作,出席過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0年12月,他在撫順的火車上不幸被捕。 被捕後,林育英受盡了各種刑罰,鞭子抽,皮帶打,坐老虎凳,更殘忍的是寒天臘月被泡在冰水中,真是欲活不能,欲死無門,受盡百般折磨,但他始終沒有開口。敵特對他施以13個月之久的刑訊,終無所獲,只得將其釋放。 從此,林育英的身體就一直不好,常常是百病纏身。所以,林育英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帶著一種病態。後來,他被中共中央送往莫斯科,一邊治病,一邊擔任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 再後來,也正是他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幫了毛澤東一個大忙。 林育英第二次從蘇聯回國時,正是中國共產黨面臨分裂的緊要關頭。當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艱苦的長征,終於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實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會師後,原本要松一口氣的紅軍將士,沒想到又將面臨一場來自內部的分裂鬥爭。以張國燾為軍委主席、陳昌浩為政委、徐向前為總指揮的紅四方面軍的實際軍權,掌握在張國燾手中。紅四方面軍比紅一方面軍幸運的是在長征途中它受的損失比紅一方面軍要小得多,會師時,紅四方面軍有約8萬人之眾,比只有3萬多人的紅一方面軍多了1倍多。 素有權力欲的張國燾此時擁兵自重,公然另立中央,將整個紅軍置於分裂的邊緣。在毛澤東主張「北上抗日」時,張國燾提出的卻是「向南攻打成都」,與毛澤東的主張南轅北轍,奪權野心立見。 縱觀整個中共黨史,可知這是一個極其關鍵的時刻。沒有這一次鬥爭的勝利,很可能就沒有後來整個中國革命的勝利。 在這關鍵時刻出現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林育英。 林育英於1935年12月及時地趕到了陝北瓦窯堡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場。他帶來了共產國際「七大」精神。沒有任何文字的東西,只有從他嘴裡講出的條條款款。為防不測不給敵人留任何把柄,林育英在臨行前把共產國際「七大」文件背得滾瓜爛熟,將文件完全「印」在了腦子裡,然後,以一個小商人的身份,經蒙古,穿沙漠,到達了陝西。 由林育英來協調雙方是非常合適的。林育英既是毛澤東的老朋友,又是張國燾的老相識,他和雙方都能心平氣和的說上話。共產國際「七大」是支持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的路線而不是張國燾自封的「中共中央」的路線。同時,林育英的態度也很明確,他支持毛澤東,這樣張國燾不得不取消他的「中央」,而「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 在這場鬥爭中,林育英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記述道:「林育英到達陝北後,立即致電給我,大意是:他和王明等曾參加1935年7月間共產國際大會,大會對中國問題的討論,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策略的決定。他奉命攜帶密碼,經蒙古來尋找紅軍,已於某日到達陝北,完成了第一步使命。」 「接著,林育英的電報源源而來,主要是告訴我們共產國際改采新政策的經過,並提出黨內團結的步驟。」 林育英的作用還可以從他的電報中進一步看出: 請轉電四方面軍國燾同志: 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我已會著毛澤東同志,詢問一、四方面軍通電甚(少),國際甚望與一、三軍團建立直接的關係,我已帶有密碼與國際通電,兄如有電交國際弟可代轉,再者我經過世界七次大會,對中國問題有詳細新的意見,準備將我所知道的向兄傳達。 林育英 從蘇聯回國後,為了保密,他用了「張浩」這一化名,並在出任129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時,沿用了這一化名。1938年1月,因為健康的原因,他不得不離開129師,回到延安,他的職位由鄧小平接替。 回到延安後,林育英的身體仍然不見好轉,1942年3月6日他病故于延安。毛澤東、朱德親自為他執紼,毛澤東還親筆為他的墓碑題寫了「張浩同志之墓」六個大字,由此可見毛澤東對張浩的敬意與懷念。 §「劉鄧」十三年 當劉伯承以94歲高齡在北京逝世後,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第一個走向遺體的,是被人們叫了將近50年的「劉鄧」的另一半——鄧小平。 一篇《悼伯承》,將鄧小平對劉鄧間13年的生死相伴、半個世紀的戰友情誼表達得淋漓盡致。 鄧小平在《悼伯承》中寫道:人們習慣地把「劉鄧」連在一起,在我們兩人心裡,也覺得彼此難以分開。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1938年1月5日,中央軍委任命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為第129師政治委員,129師原政治委員張浩因病回延安另行安排工作。從此,劉鄧開始了長達13年的合作。 劉、鄧兩人能夠「非常愉快的」合作達13年之久,不能不使我們注意到他們兩人身上的許多共同之處。被人們用「劉鄧」聯在一起的這兩個人同是四川人。劉伯承出生在四川開縣趙家場張家壩,鄧小平出生在四川廣安縣牌坊村,兩地相距20多公里。他們都對四川辣子有著濃厚的興趣。據記載,周恩來曾經從重慶給朱德捎來一些榨菜和四川辣子。朱德一直捨不得吃,鎖在文件箱裡。直到有一天劉伯承和鄧小平來到八路軍總部,朱德為了招待貴客,才將這兩樣拿了出來。辣子炒榨菜現在可能只是四川普通人家中極普通的一個菜,但在當時卻是身在太行山中的劉鄧的一頓美餐。就在大家都等著「美餐」時,炒菜的戰士非常難過地拿著一盤黑糊糊的東西走了進來。原來,炒菜的戰士把菜給炒糊了。黑糊糊、散發著焦糊味的辣子炒榨菜被端上來後,劉鄧二話沒說,拿起筷子夾著榨菜就往嘴裡送,還邊吃邊說:「好吃!好吃!好久沒吃到家鄉蘋了。」 劉、鄧間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兩人都在蘇聯留過學。 鄧小平去蘇聯留學是在到法國勤工儉學之後。1921年,只有16歲的鄧小平來到了工業發達的法國,邊做工邊學習,並在中共旅法小組的幫助下開始了革命生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4年下半年,鄧小平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領導機構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