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一四五 |
|
這四項原則大刀闊斧地破除了蘇聯軍隊戰鬥條令不適合中國作戰情況 的「戒律」,兼顧了殲擊機與高炮的戰鬥職能,實事求是地解決了兩個兵 種協同防空作戰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這以後,整個前線再也沒有發生高炮 誤擊我機的事情。 總結戰爭就是這樣,「經驗」寶貴,「教訓」有時更顯寶貴,因為, 吸取「教訓」往往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捷徑。這些年,我常常回憶 起劉維敏同志,懷念他也感謝他,他不但以英勇無畏的精神換來了戰鬥的 勝利,也用鮮血的付出為後繼者們換回了代價昂貴的安全保障。 最後補充一點,當年防空作戰高炮處於附屬地位,報紙上一直在宣揚 飛行部隊,卻很少提高炮,這有點不公平。實實在在,我們的高炮部隊幹 了不少活,死了不少人,也打下了不少敵機,英雄人物英雄事蹟一抓一把 多得很。建議你不要光寫高炮把自己人打下來了,還要多寫他們把敵機揍 下來了。我們空軍入閩前,他們已經擊落擊傷了幾十架,戰績相當輝煌呀。 九十年代,某台商到廣州談生意,在某局長家中抬眼看到了劉玉堤的狂草題贈,驚訝道:貴舍如何有得劉將軍手書?局長道:實不相瞞,本人曾在人民空軍服役,劉將軍乃老首長也。台商啊呀呀大叫:敝人也曾在臺灣空軍供職,免不了對大陸領空多有冒犯,與劉將軍在空中交過手,被劉將軍擊傷,僥倖走脫,大難不死,苟活至今,慚愧慚愧。如有緣與劉將軍一晤,敘拼殺之舊事,結和解之新誼,實乃三生有幸也。 劉老在北京獲此信息,笑道:好嘛,歡迎他來,我正想進一步核實當年的作戰情況,印證到底為什麼沒能把他打下來呢。 永遠不會在已有的成就勝利面前仁足,終生都在把「失誤」、「教訓」當作攀新勝利的繩梯,不斷地追求馭天術的更高境界。我相信,只要再給劉老年輕和機遇,他就一定能在自己的戰績表上再添上若干個★。 4 9月8日,臺灣空軍一反「8·25」之後近兩個星期的謹小慎微,兩架RF-84偵察機前出開路,4架F-86居中保駕,12架F-86威力鎮後,呼呼啦啦直闖大陸,完全沒有先前竄入偵察時的那般偷摸鬼祟,而是拉開了叩門叫陣逼人開打的架式。事後獲悉,美國空軍副參謀長李梅將軍將于該日赴台造訪。因過去數次空戰「戰果」均不理想,引起了美國人的不滿,臺灣空軍決心於是日組織其主力第五大隊之精幹飛行員,尋機一戰,無論如何都要打出個樣子,「給美國人看看」。 9時26分,我警戒雷達在金門以東170公里處發現敵機8架,航向250度,高度12000米,向我汕頭方向飛行。9時33分30秒,汕頭雷達發現該批敵機可能不是8架,而是12架,以1000公里/小時的速度侵入汕頭。此外,還發現有多批敵機在金門上空及臺灣海峽活動。 9時44分40秒,晉江空指命令汕頭空十八師五十四團待命之8機起飛迎敵,由師負責具體指揮。我機群陣容為:一號機團長王保鈞,二號機團領航主任孫輝遠,三號機團射擊主任何爾玉,四號機飛行員董小海,五號機大隊長趙德安,六號機飛行員黃振洪,七號機中隊長高長吉,八號機飛行員張以林。稍加留意便會發現,「七·二九」 首創空中3:0的四位人物盡在其列,反映了大陸方面力求打有把握之仗再創佳績的預期。 戰後總結分析,既然從雷達上看敵人處於7000-12000米高度,就應該估測到,敵人可能是多批處在不同高度,總數不止8架。即使敵機就是8架,我僅以8架對之,也沒有體現戰術上應集中優勢兵力、以多勝少的原則。實際上,我機起飛20秒後,雷達已判定敵機是12架,但地指仍未令後續梯隊繼續起飛以爭取達成兵力上的優勢。究其原委,竟是擔心起飛太多嚇跑了敵人反而打不上的求戰心態在作祟,同時不可否認,輕視敵人、認為起飛太多反而難以指揮、掌握部隊的想法也佔有一定比重。 空中作戰確實不比地面戰鬥,單純的數量優勢有時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達成殲敵目的,這大概也是每每強調集中優勢兵力而優勢兵力始終難以集中的根本原因。但不論對打高技術現代戰爭的「集中優勢兵力」作何種理解,在敵機準確數目無法判明的情況下,把其4架當成8架、8架當成16架來進行處置,多起飛一些我機以免處於劣勢總是對的。此役我機劣勢太多,普遍認為是為誤算。 我機起飛,向著東山島方向爬升。其時總雲量10,層積雲雲底高880米,風向西,風速10米/秒,能見度35公里。老天爺把一個適宜空戰的天候公平地給與了交戰雙方。 9時51分,帶隊長機報告在右上方發現敵機。師指令:不要管他,高炮準備打,你們編好隊爬夠高度,不要倉促投入戰鬥!此時師指的戰鬥決心是:敵機已經逼近,我機高度、速度均不夠,宜先由地面高炮接待不速之客,我機可在東山島上空株守,打回竄之敵。 9時58分,敵我機群在南澳以北遭遇。此時敵機18架,我機8架;敵高度11000米,我高度10500米且正處於上升狀態;敵速度900公里/小時以上,我速度850公里/小時。雷達顯示敵機航跡:9時54分敵在汕頭東15公里處左轉彎改航70°。56分20秒改航90°,向著臺灣方向飛去。原以為敵遭我高炮射擊後準備返航呢,卻於58分40秒突然左轉彎180°,調頭重返東山島空域。敵人的這一舉措表明他已發現了自己在數量、高度、速度方向都占盡了優勢,定下了打的決心,準備給我一個突襲。我地面偵聽也聽到了其空中指揮員得意地說:這是個好機會,下去! 空戰打響,持續了6分鐘。26架敵我機在空中你追我咬,拉升俯衝,把好端端一個天空攪成了一汪渾水,扭成了一團亂麻。 機群混戰,像每秒鐘都在打散了圖形重組的萬花筒,要想把其中所有構成要素都在高速運動著的整體過程說清楚,只有採用分解法,從飛行中的個體入手,去考察它變化中關鍵典型的細節,去考證伴隨它發展前行的時空。 * * * 我一、二號機戰鬥經過 我機群在南澳北面按地指命令作左轉彎動作時,發現前方有2架拉煙的敵機,判斷距離70-80公里,後發現敵機也正在左轉,雙方距離驟然縮短至20-30公里。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一號機向機群通報:左上方有2個,看到沒有? 五號機報告:看到了。注意,後面還有2個。 一號機下令:投副油箱,準備打! 仍在爬升的機群向著居高臨下俯衝而來的敵機迎了上去。 一號機本來已經左轉準備攻擊敵長機組,聽到五號報告後面還有,便決心放過敵長機組而攻擊僚機組,爾後,再打敵後續梯隊。即令:「五號機掩護,我和二號攻擊!」 現代噴射技術的問世,已使人操縱著一門火炮能以2倍多音速的速度在空間移動運行,也使得空中決鬥時間反比例地成倍縮短,往往幾個回合數秒之間便得出了結論。無數次的戰例表明,投入戰鬥的時機和最初的占位態勢越來越是決定空戰勝負的一個重要問題。這次空戰,我機處於同敵遭遇、不立即投入戰鬥就會吃虧的情況下,索性先下手為強,果敢地先敵投入戰鬥,以積極尋找同敵人作戰的辦法來應付不利情況,而決不在敵前採取消極的辦法來擺脫被動地位,處置是對的。但是,從實戰的最終結局看,我方在掌握投入戰鬥的時機上仍有嚴重的缺憾,因為,敵第一雙機與第二雙機之間距離約在1000米左右,梯隊之間的距離為2000米以上,此種大縱深戰鬥隊形,易於實施機動和相互支援,並可造成我搜索、發現敵機的困難,不易瞭解其全部兵力。戰鬥經過正是這樣。我空中指揮員求戰心切,過於急躁,剛剛發現敵第一梯隊,未待繼續查明敵情,觀察全域,就帶隊投入戰鬥,一個左轉彎動作,咬住了前邊的敵人,卻把屁股甩給了遠遠跟進的敵第二、第三梯隊,整個機群立刻受到了敵人的咬尾威脅,處境極為不利和被動。試想,如能洞悉敵人的狡猾,避免倉促插入敵縱深配備之編隊中間,放過敵人施放的「誘餌」,專打其最後梯隊,整個局面恐是另一番景象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