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一一八 |
|
——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臺灣「國防部」二廳特務韓自強很想到大陸周遊一遭實地看看廈門挨炸的慘狀,他十分自信地認為,深夜打炮時,大陸軍民肯定會象地老鼠一樣貓藏在防炮洞裡,這是他實現偷渡計劃的最好時刻。於是,他劃著橡皮舟過來了,於是,他在距海岸200米處成為塔埔村民兵副連長黃保護的俘虜。他是這年投入羅網的第6位金門偷渡客。廈門每時每刻都有3000民兵持槍在海防線固定和流動的哨位上執勤巡邏,這個不曾料到的事實使韓自強感到沮喪和懊悔。他說:臺灣和金門計算大陸軍力從來不把民兵囊括在內恐怕是根本性的失策。 ——戰爭的另一個名稱是流血。炮聲中,生命物化為紅色的液體,在一湧又一滴的流淌中損耗消逝。因此,甘願獻出一小部分紅色生命而整個地挽留住另外一個生命的舉動,人類視為極其高尚的道德境界。廈門發動近萬民兵組成了志願輸血團,漳州發動了5千人,胡德安、安業民英勇作戰光榮負傷的事蹟在陣地上一經傳開,爭著為他們輸血的民兵隊伍排出去兩裡地。在前線醫院,醫療器械和藥品都缺,而品種最齊全、供應最充足的救生物資是血漿。戰場救死扶傷的天平上,一頭是1100餘民兵體內殷殷流出的15萬CC鮮血,一頭是從死神手中搶奪回來的近百名戰士年輕的性命。 …… * * * 其四,「全能兵」、「全方位兵」、「全天候兵」、「全戰程兵」和「全自費兵」 「全能兵」:前線民兵,尤其基於民兵,大都一專多能。他們會打長短槍,保持80%的優秀率,30%為神槍手;會開炮,許多人可熟練地在任何炮手的位置上操作;會駕船,無論大船小船機器船人力船,扯滿帆開起來就跑;會站崗、放哨、設伏,由於地形情況熟悉,這方面是他們比部隊還靈光的強項;會構工,挖戰壕築碉堡不用說,讓他們做個永備火炮掩體一點不會比正牌炮兵差;會連、排戰術,一般民兵連以下防禦戰、反小股敵特偷襲戰演習一年要搞好幾回;會開展對敵宣傳,利用風箏或瓶、 罐等容器向金門空飄、 海漂宣傳品全是民兵的專利;會偵察,許多「舌頭」都是民兵偷偷潛上敵島捕抓回來的;會……我堅信,如果再施以各種強化訓練,許多基幹民兵加入特種部隊一定都是好樣的。 「全方位兵」:炮兵操炮,裝甲兵開坦克,報務員敲電鍵,炊事兵管做飯,凡軍人都有明確的分工和固定的職責。民兵便沒有這個講究,他可能上午運炮彈,下午去打炮,晚上站一班哨,第二天又派去搞對敵宣傳,總之,「職業」不固定,有啥幹啥,哪裡需要就上那裡幹。「全能」是「全方位」的基礎,而「全方位」的要求又迅速鍛煉了民兵「全面的軍事才能和技能」。 「全天候兵」:軍營裡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安排,到了戰場便不可能,戰場上始終只有一個時間——戰鬥時間。戰鬥隨時會打響,任何時候你都得百倍警惕準備戰鬥。在時間問題上,前線民兵與戰士已完全一致,沒有了自主安排的權利,只剩下「全天候」投入戰鬥的義務,除了吃飯、排泄和睡眠的時間屬於自己,其他的一切時間都在戰鬥,都是為了戰爭。如果硬要找出細微的差別,用某位嘎民兵的俏皮話說,「當兵的只能在夢裡摟女人,我們還能抓空和老婆睡一小覺」。 「全戰程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到1979年人大常委《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為止,金門和廈門對打的炮聲整整響徹了30年,堪稱中國近代戰爭史上的馬拉松。30年,在廈門服役的士兵退伍了一茬又一茬,但這裡的民兵「不退伍」,他們實行的是「全戰程服役制」,不知多少民兵在一個哨位上由年輕後生站成了白髮老翁。30年,中國大陸版圖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面積早已實現和平,只有廈門一隅萬分之一的地面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長久的和平陽光與長久的戰爭暗影同時存在,這是怎樣的一幅對比度強烈的歷史圖畫呀。我以為,我們這些享受和平完全感受不到戰爭的幸運兒理應向那些為了和平為了統一而在戰爭狀態中默默堅持鬥爭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自費兵」:士兵的衣食訓練有軍費保障。民兵沒有。前線民兵為國防付出的辛勞做出的貢獻絕不亞於士兵,但他們連最微不足道的士兵津貼費也從未領取過一次。民兵是農民、漁民,同樣依賴腳下的土地和身邊的大海討生活。民兵又是武裝起來的特殊農民、漁民,討來了生活的第一目的早已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戰鬥。前線民兵,正是這樣一支不吃皇糧自費供養的優秀出色的國防力量。於是,另一個巨大的歷史反差也隨之形成:許多前線老民兵在戰鬥中出生入死,致傷致殘,支前擁軍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和平了,改革開放了,他們也老了,幹不動了,好時光似乎同他們無緣,退休金醫療費更從來與他們無緣,他們晚年的生活發生了危機。在這裡,貢獻與補償,不是不成比例,而是根本就沒有比例。採訪中,不知聽到多少老民兵向我訴說他們的苦衷,但我無能為力,我能做的只有大聲呼籲,盼望老民兵老有所養的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 * * 廈門前線民兵無疑是歷史上中國民兵大軍中的佼佼者,忽略了他們的業績,任何關於那場炮戰的記述便顯得破碎而不完整。自然,記錄過去的功勳,並不僅僅是為了給歷史造一座紀念碑,同時也是為了再現一幅宏偉畫面的全景,讓世人更清晰地看到,如果在中國爆發一場反對侵略與統一國土的大規模戰爭,採取的將是怎樣一類模式,呈現的將是怎樣一種場景。1958年的廈門,已經為毛澤東人民戰爭的理論和構思做出了最好的注腳。 西方軍事評論家邁勒先生肯定注意到在廈門所發生的事情了,他寫道:「當數以萬計的健康男女如同軍隊一樣組織起來,握有子彈上膛的步槍衝鋒槍機關槍,甚至還擁有地雷和大炮,入侵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不要不負責任地踏上那片危險叢生的國土。倘若八國聯軍打算進行第二次遠征,最可慮的一定不是中國裝備落後的常備軍,而是在毛的頭腦中創作、在最偏僻的村寨也得到完全貫徹的一個叫做『全民皆兵』的軍事戰略。毛戰略與西方戰略的不同處是,毛看重人和精神,西方重視武器和物質。」 根據邁勒先生的提示,我遂把鏡頭對準了那些構成毛澤東軍事戰略的具體的人。 2 讀小學6年級時,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記敘炮擊金門的課文《女鄉長》,於是帶著紅領巾的我第一次聽說了洪秀叢這個名字,並牢牢印到在記憶裡。 1958年,洪秀叢是面積0.6平方公里的小嶝鄉千余居民的父母官(鄉長)。 洪秀叢的小嶝與鄰近的大嶝是很典型的姊妹島。 南朝沈約五言詩《從軍行》有「雲縈九折等,風卷萬里波」的名句。嶝,為登山小道的泛稱。大、小嶝島無山,緣何取名「嶝」,已無從考證,大概古時赴金,必經大、小嶝,古人遂把二島喻為登臨金門北太武的第一、二級臺階,如此理解,島名便與沈約詩的意境相吻合了。總之,「嶝」體現了兩座小島與金門密切親近的關係,以及它們處於廈、金交通特殊重要的位置,大體不會錯。 彈丸小嶝距金門最近點3000米,又正對北太武山,是大陸方面理想天成的抵近火力支撐點,炮口高昂,直指胡璉金防部的鼻樑。用洪秀叢的話說:大、小金門若是臺灣扼控廈門咽喉的利劍,大、小嶝島便是廈門抵在金門腰腹的短刃,大自然的安排就是這般公道,在金門給廈門添亂的同時,也要讓它嘗嘗大、小嶝帶給它的麻煩。 戰略地位的顯赫,致使洪秀叢轄地落下的炮彈比它打出的炮彈要多。島民們異口同聲,都說炮戰期間接炮5萬,平均每平方米1發。依我看法,此數恐怕偏高,但2萬發總是有的,平均3個平方攤上1發,已然算得上飽和轟炸了。當年金門的炮彈有限,但它對洪秀叢的施捨卻一貫慷慨大度,從未表現過吝嗇。 自古惡戰顯豪勇,前線民兵風雲人物,註定要出自小嶝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