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一一七


  §第十一章 前線的男女老少們

  1

  在廈門、蓮河、圍頭、大小嶝島和浯嶼島等炮戰舊地採訪,令我眼眶為之一熱、心弦轟然作響的常常是民兵。

  實事求是地講,廈門前線民兵的忠勇頑強、聰明才智和組織嚴密,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都是超一流的,沒有他們登臺,那場炮戰的精彩度必將大打折扣。

  我歸納當年廈門民兵起碼具備了四大鮮明特徵:

  * * *

  其一,徹底的軍事化

  如果把敵炮能夠達到之最大射程以內地帶稱為「前線」的話,那麼,炮戰前夕,「前線」地界內的老弱病殘地富反壞統統後撤內遷,只留下了政治、年齡、體格均經過嚴格甄選的普通民兵和基於民兵。基於民兵實行軍隊編制集中住宿管理,即便夫妻兩口都留了下來,也基本上是有家而不歸。戰時,基幹民兵按照預定方案同駐軍班對班排對排連對連成建制地編入炮群,許多人都以一個戰鬥員的身份上陣操炮,參加了作戰。在陣地上,他們不光大量充任了三、四、五、六炮手,一部分還能熟練擔負起偵察兵和一炮手(瞄準手)、二炮手(裝填手)的職責,一旦發生戰鬥減員,炮兵連長只要向民兵連長招呼一聲,要多少人有多少人,要幾炮手有幾炮手。後來,各分群為便於以戰代訓,乾脆把一部分火炮直接撥給民兵連,圍頭、大小嶝的民兵炮班、女子炮班因打得相當出色而名揚全國:據統計,炮戰期間前線共培訓各類民兵炮手32924名,其中2萬名上陣打過實戰。

  總部炮兵一位副司令視察前線後興奮地說:不是吹呀,廈門這個地方,你今天給我大炮,明天組建3個炮兵團沒一點問題,後天拉出去就能開打。

  廈門民兵,「民」的特徵已經弱化到最小,「兵」的屬性幾近全部擁有。正如有人形容,他們距一個真正的兵,所差不過一套軍裝而已。

  * * *

  其二,「全民皆兵」付諸了實戰

  1958年多事之夏,英美軍登陸中東,在國際戰略棋盤上拉開了進攻的架式;蔣介石加緊備戰,反攻的調門也比以往為高。形勢敦促手中沒有原子彈氫彈航空母艦的毛澤東對國防戰略進行再思考。他分析,中國在武器裝備上將長期處於劣勢,中國的優勢是地域遼闊回旋餘地大和人多兵員充足,因此,只有在全國大搞民兵並將其制度化才能戰勝美蔣甚至多個帝國主義強國的聯合進攻,他說:

  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我國的廣大勞動人民對於民兵制度是喜聞樂見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在長期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鬥爭中,認識到只有把自己武裝起來,才能戰勝武裝的反革命,才能成為中國這塊天地的主人。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和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指示分別作出了加強民兵工作的決議,一改過去不在工礦企業、商店、大中城市市區建立民兵組織的規定,要求無論城市、農村,無論學校、企業、機關、街道,除地、富、反、壞、右和殘疾人,凡年滿16歲至50歲的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必須逐步做到人人接受軍事訓練,人人學會使用普通武器,徹底解決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的矛盾,以民兵的組織形式,實行全民皆兵。

  「全民皆兵」思想,成為毛澤東人民戰爭理論在和平建國時期的重要發展和具體體現。民兵組織迅速籌組健全,大隊為連,公社為營,一縣一團,一州一師,至1958年底,全國民兵統計數字即已突破億人。

  資料顯示,廈門前線的民兵隊伍1958年擴大了2倍,如晉江一縣,即達36200人,基本實現「前方有一個戰士在開炮,後方有兩個民兵作保障」。又如廈門前線公社民兵,組成了1700人的運輸擔架隊,1200人的工事搶修隊,500人的救護隊,170人的輸血隊,擁有擔架240副,各種車690輛。一幅百萬山東民工推著小車挑著擔子浩浩蕩蕩隨軍千里支援淮海戰役的壯觀圖景于廈門再現。

  毛澤東全民皆兵的國防戰略在全國範圍內完成了準備階段,在廈門得到了完全的實施並經歷了戰火的檢測,給出了可供己方和敵方深入研究其效用究竟如何的參考系。

  * * *

  其三,豁出身家性命的支援奉獻

  革命戰爭史已經顯示,中國的老百姓一旦認定這場戰爭是為自己而打、某支軍隊是鄉親們的子弟兵,就會豁出身家性命傾其所有給予支援。國民黨軍隊撤逃前肆意抓兵拉伕種下的仇恨;金門炮火毀壞民房、屠戮生靈造成的恐懼;老蔣回來了地主漁霸就會翻天田地漁船又要被拿走的憂慮;收復了金門,永遠過上安定生活的企盼;從鄭成功時代就根植於心底的中國必須大一統的歷史文化傳統;毛主席、共產黨是大救星,跟著走沒有錯的絕對虔誠;解放軍是親人,待親人必須真心誠意的信念等等,諸多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諸多憂盼與愛憎的情感,糾集匯合在一起,驟然間便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眾志成城的力量。這力量給予誰,誰便是不可戰勝的;這力量指向誰,誰將是難以招架的。

  李天祥老人說:廈門前線民兵搞支前,真是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褲兜裡的最後一分錢都捐出來了。現在提倡「無私奉獻」,但「無私奉獻」只在報紙上看見,生活當中卻挺難瞧見。那會兒還不興講這個名詞,可你隨便從民兵隊伍裡拽出一個來,問一問,聊一聊,全都是「無私奉獻」的典型呀。

  的確,我在當年「前線」的領地內採訪,抖落原始卷宗上的塵封,信手拈出幾個數目字,便可掂出民兵用血汗積聚的歷史業績的厚重。

  ——縣和公社兩級郵電所的民兵們共接通被炸斷的電話線200多處,鋪設輔助電話線近400公里。若無郵電民兵的協助參與,每條線路平均每次中斷時間將由1分20秒上升至1分45秒。戰爭的勝機是用秒來計算的,郵電民兵為縮短25秒電話中斷時間付出了亡1人,重傷1人,輕傷4人的代價。

  ——緊要關頭,構工建材供不上,前線民兵踴躍捐獻了3萬多立方米積蓄多年準備蓋新房討老婆的石料和木料,滿足了前線構工的2成之需。「自家無家莫要怕/大炮有家心才踏/今天有家蔣賊炸/打下金門壘新家。」這首歌謠出自自古視田產家業如命的農民之口,且一唱百應,它所寓含的意義如何評說都不過分。

  ——大、 小嶝島的民兵為部隊共搬運6萬多根木料,48萬塊石料,搶修炮陣地115個,汽車掩體13個,交通壕16條。據估算,兩島千餘民兵如期完成了原本需一個機械化工兵營才能完成的正常施工量。人力與機械力之間那個巨大的能量差,民兵們是用平均每天在8小時之外再苦幹6-8小時來填補的。

  ——某日炮戰,周謀榮等6個民兵負責搬運炮彈,開始各扛一箱,因供應不上而改扛兩箱(75公斤)。戰後一算,共扛炮彈640箱,總重量24000公斤,平均每人4000公斤,跑路30公里。炮兵營長拍著他們汗涔涔的肩膀頭問:這裡邊的筋骨是不是鐵鑄的?炮戰期間,數十萬發炮彈的70%,都是通過民兵鐵鑄的肩膀由彈藥庫傳輸到陣地和炮位的。

  ——給解放軍洗一件衣服就是給前線提供了一顆子彈!洗一百件衣服等於向金門多打一發炮彈!這兩條口號具有很強的鼓動性,激勵著「十姐妹」、「五姑娘」、「穆桂英隊」 、「女鐵甲隊」、「姑嫂英模」等女民兵群體共為部隊洗衣被44000餘件。為了滿足女民兵那小小的願望,某炮陣地安排了一個特殊的致謝方式:向8位功勞最大的女民兵每人贈送一發炮彈,當著姑娘們的面一一打出去。看著屬於自己的炮彈在金門島上開花,手被堿水燒得掉皮淌血都沒哭的姑娘們,先拍著巴掌咯咯笑,又擁在一起嗚嗚哭。

  ——空戰。我飛行員跳傘落海。戰友的生死揪扯著前線的心。前指命令,出動200艘機帆船前往出事海域搜救。炮戰正是叫勁時,此刻出海,遭敵機掃射、敵艦轟擊的可能性極大,意味著將是一次頭頂高懸利劍的航行。沒有動員,沒有酬金,更沒有出海保險,民兵們聞風而動,紛紛扯掉防空偽裝,操舵搖棺,向著難測的險境進發。數一數海面上的白帆,整整出來了1800餘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