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一萬三千八十二 動 |
|
一送·動 動 靜 【易】 繫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注曰: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注曰: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 【莊子】 《天道篇》: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亢倉子】 《訓道篇》: 有不可以應事者也。內靜而外動,其動而難靜。謂外見利貪而逐之,愈得愈貪,故身勞而難靜。 【西漢書】 《曹參傳》: 延年之治動,黃次公之治靜。 【尹和靖言行錄】 論動靜之際,聞寺僧撞鐘。和靜曰:說著靜便多一個靜字。說動亦然。伊川頷之,和靜每曰:動靜只是一理,陰陽死生亦然。 【邵子觀物篇】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朱晦庵語類】 寓問,前夜先生所答一之動靜處,曾舉雲:譬如與兩人同事,須是相救始得,寓看來靜卻救得動,不知動如何救得靜?曰:人須通達萬變,心常湛然在這裡,亦不是閉門靜坐,塊然自守。事物來也須去應,應了依然是靜。看事物來,應接增也不難,便是安而後能慮。動了靜,靜了動,動靜相生,迴圈無端。如人之噓吸,若只管噓,氣絕了又須吸,若只管吸,無去處便不相接了。噓之所以為吸,吸之所以為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屈伸消長,闔辟往來,其機不曾停息,大處有大闔辟,小處有小闔辟。大處有大消息,小處有小消息。此理萬古不易,如目有暫態,亦豈能常瞬。定又須開,不能常開,定又須瞬,瞬了開開了又瞬,至纖至微,無時不然。又問此說相救,是就義理處說動靜,不知就。應事接物處說動靜,如何?曰:應事得力則心地靜,心地靜,應事分外得力,便是動救靜,列救動,其本只在湛然純一。素無私心始得,無私心,動靜一齊當理,才有一毫之私,便都差了。 【潘植忘筌書】 城而動,則為無妄,靜而動,則為複順而動,則為豫,皆動之善者也,是真一之動也。誠者天之道,自然而已,惟誠為能動,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反身而誠,至誠而動,動斯得矣,天道之自然也。後之人不知動靜之為體用,而真君真宰之各有尚也。真君無為而常靜,真宰有為而斯動,人知動而悔吝生,不知動而功用著,於是惡動而常以靜為念,是滯於一偏,不見天地之大全也。殊不諭真體自然,不嫌於動,故善動者常止其所,自不迷複,豈獨偏於靜哉。無妄者,動之自然也。純任天理,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去智與故循天之理,此象所以取諸天雷,而卦所以名為無妄也,雷出地而奮乎天者也。既安於複,命之為常,則是於靜中動,是以動則常靜,若是則動靜之際,舉無妄作,名之以無妄,豈不信然。 【敬齋古今黃主】 靜生於動,而複歸於動,則所謂靜者特須臾之靜耳。為動亦然,昧者不知,作力以止動,刻意以求靜,然後是非相繆。動靜兩失,甚者,或喪其心,或亡其身,孝又有某生者,宗丘劉學,主太原城西一民家,塊坐環堵者幾十年,主氏翁媼奉事,勤日益篤,庚子春正月,望有道人來,乃舊識生者,請生暫出,生不可,主氏強之,生不得已出,少間急求歸環堵中,主人又強之,生又不得已,留坐一室,既張燈,道人者辭去,獨翁與生坐,坐久,公司倒寢其傍,丙夜生遽取案上菜刀亂斫翁死,媼駭愕起救,生又斫殺之。有婢竊視噤不敢動,生複瞑目端坐,鄰者怪有爭鬥聲而尋複無聞,口敫問翁媼,翁媼莫應。踏門入視,燈火煌煌,生坐兀然,而翁媼二屍狼籍於血中矣。鄰者縛生,生始開目,曰:汝何事收我?鄰者曰:汝殺主氏翁媼複何言?生曰:我適夢中見一偷將害我主翁,我倉卒,以菜刀斫去。又有一偷來我亦斫之僕,便謂無事,及複坐靜,殊不知有他,鄰者執詣有司,府掾範貞紿謂曰:汝善人,甯有害物心,恐鄰者殺是翁媼而以汝當之,可實語我,我有以解釋汝。生曰:我固殺翁媼,雖夢中不知所為,尚能記其仿佛,此殆宿債,豈可濫及無辜,其亟刑我,竟棄市。此生本自昏愚,擇善不能了了,癡坐成頑,陰魔來舍,強制情欲。恒若夢寐,乍出部屋,恍若殊境。既見燈火滿室,精爽交配,又驚人物在側,猜忍百至,及其妄動,雲滅悠然,妄靜複來,動靜往來,總非由己,揮刀袖手,俱一妄中。此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無異。但老子於動靜中知其所以來,又知其所以去時,動時靜,莫不在我,故能觀萬物之複。若生等輩,罔罔然舍靜求動,排動索靜,沈冥於妄動妄靜之坎,雖未至於殺人也。其去殺人,能較幾何又豈可以殺人為有罪,而以不殺人為無罪也哉。 【金樓子】 立言下,夫水澄之半日必見目睫,動之半刻已失方圓。靜之勝動,誠非一事也。 【經鋤堂雜誌】 於城門旁少坐閱出入者,朝則爭入,暮則爭出,肩摩袂接,皆是為利略不肯少遲何哉?塗中之人亦然,東來西去,南來北去,憧憧不休,問之莫不有幹,能息扃坐於其旁,盡見此態。故曰:唯靜中可以觀動。 【密齋筆記】 文帝即位,陳武建征伐之謀。孝文願且休息無議軍,人情久動則思靜。漢之文景,正是宋朝景德慶曆間休養生息之時,人情久靜則思動。至武帝時,宮室方士開邊之役,並興又絕似宣和繁盛富庶之時。 【采真集】 有所謂物之靜,有所謂道之靜,有所謂物之動,有所謂道之動。物所謂靜,陰實止之,乃若道所謂靜陰不能使之,止物所謂動陽實作之。乃若道所謂動陽不能使之作,豈非所謂靜專而動直乎? 【聲律會元】 《賦偶》: 運以無積,惑而遂通。有所不發兮,發必合於禮義。有所不行兮,行必歸於中正。 言 動 【劉向說苑】 《談叢篇》: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欲人無知,莫若勿為。欲人無聞,莫若勿言。 《魏相篇》子曰:多言不可與遠謀,機易泄。多動不可與久處。心易躁,吾願見偽靜詐論者,矯時罕真靜儉者。 【群書足用】 《賦偶》: 樞機所發,萬世榮辱。宮庭雖邃,四方表儀。隼繩修飾,無二事之或違。綸糸孛丁寧,無片辭之敢飾。辭雖立誠也,猶慮措辭之失;事雖無過也,尚虞舉事之愆。片言皆善,則榮耀方策。一動少差,則羞貽百年。賦隔成德成文。詳述楊雄之語。尚辭尚變,載形義易之辭。 【聲律會元】 《賦隔》: 君子詳樞機之發,史官詳左右之書,或語或嘿,官已永式。一雲一為,民皆視則。 慎 動 【周子通書】 《慎動章》: 動而正曰道。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眾所共由之道也。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邪動辱也。甚焉害也。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故君子慎動,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節齋蔡氏曰:道即太極流行之道,德即五性之德,動而正,即前所謂幾也。用而和,即後所謂中節也。 《朱子語類》: 問動而正曰道,止悉邪也。以太極圖配之。五常配五行,則道德配陰陽,德陰而道陽也。曰:赤有此理。通書雲: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先生曰:正是,理雖動而得其正,理便是道,若動而不正,則不是道。和亦只是順理,用而和順,便是得此理於身。若用而不和順,則此理不得於身。故下去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只是此理,故又雲君子慎動。真卿雲太極圖中只說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通書又說個幾此是動靜之間,又有此一項。葉賀孫《乾損益動章》: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幹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周,聖人之旨深哉。此以幹卦爻辭損益大象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若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朱子曰:君子體乾健而又健,至誠不息,此用幹之善者也。山澤為損,激於忿,象山之高,必懲創之。溺於欲,象澤之深,必窒塞之,此用損之大者也。風雷為益,遷善象風之烈,則德日長,改過象雷之迅,則惡日消。此用益之大者也。乾乾不息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不息是也。第一句言乾乾不息,第二句言損,第三句言益者,蓋以解第一句,若要不息,須著去忿欲,而有所遷改。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得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蘊。米子曰:動而得則吉,失則凶,悔則過失而自咎,吝則私小而可羞。四者一善而三惡,動其可不謹諸。所謂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是動上有這般過失,須于方動之時審之,方無凶悔吝,所以再說動。 【敬齋泛說】 吉凶悔吝生乎動固也。然亦論其時之雲何耳,既言有吉、有凶、有悔、有吝,則凶悔吝三者未必不生乎不動也。 心 動 【宋史】 《司馬池傳》: 池舉進士,當試殿庭而報母亡。友匿其書,池心動,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豈有異乎?行至宮城門,徘徊不能入,因語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號慟而歸。 【東坡物類相感志】 漢蔡順字君仲,以孝聞。少孤養母,賞出采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齧其指,順即心動,棄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爭客來,故吾齧指以悟耳。 【黃氏日抄】 葉水心文戴肖望病,詣王大受曰:吾若久客心動耳,留薦燠館仞軟膩,把酒談笑,肖望欣然忘歸。 神 動 【世說新語】 裴令公楷雋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回壁臥。王使至強回視之,王出語人曰:雙眸閃閃,若岩下電,精神挺動體中故小惡。 【元史】 《王英傳》: 元三年,萬安軍賊吳汝期等作亂,聚眾三千人。時英已至仕,平章政事伯撒裡謂僚佐曰:是雖鼠竊狗偷,非刀王行不可,乃使迎致之。英曰:國家有事,豈可坐視,乃據鞍橫槊,精神飛動,馳赴平賊,其功居多。 【元劉將孫養吾集】 安福州北真觀三元閣記。仙好樓居,天人感遇,往來一氣。党所謂神仙者,如徐之不死,清風明月,其精神浮動,依乘回合,必當在是間。而況三元之不遠人哉。 【王惲秋澗集】 《萬戶聶公碑》: 公在軍旅,一旦心神內動,滋流被面,曰:豈吾親有故動于彼而應於此耶。即請歸覲,比至太夫人喪尚未斂。鄉里感歎,以為平昔孝誠所致。 色 動 【戰國策】 智伯從韓魏兵以攻趙,知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不可指動 【左傳】 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乃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東坡物類相感志】 人將嘗異味,則食指預動。臧肴字宣卿,有孝性,常從火宿直廷尉府,母在家暴亡,肴左右物中指動,忽痛不得寢。及旦家信至,果報凶問也。 目 動 【左傳】 使者目動而言:肆誘我也。 過 動 【禮記】 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 物因雷動 【張子正蒙】 《大易篇》: 物因雷動,雷動不妄則物亦不妄,故曰物與無妄靜之動也。無休息之期,故地雷為卦言反又言複,終則有婦。迴圈無窮,人指其化而裁之爾,深其反也,極其複也。故曰反復其道,又曰出入無疾。 【文選】 《楊雄解嘲》: 雷動雲合。 風雷鼓動 【宋張南軒集】 《謝大師加贈表》: 日月昭回,燭孤忠於既沒,風雷鼓動,詔恤典於無窮。 萬杵雷動 【宋蘇東坡集】 《徐州賀河平表》: 萬杵雷動,役不過時,遂消東北莫大之憂,然後麥禾可得而食。 三山雷動 【宋何澹小山雜著】 《福州賜敕書謝表》: 一紮天旋,三山雷動。 大千震動 【唐張說集】 《龍興寺碑》: 一光所燭,庶兆為之清源,一音所宣,大千為之震動。 風氣動 【古三讀書】 風氣動,聖人以宣號令。風而動 【抱樸子】 《審舉篇》: 俗之隨風而動,逐波而流,故安能改身于德行,苦思於問哉。 四方風動 【書】 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台隨風動 【太平廣記】 淩雲台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後造構,無錙銖相負,台雖高峻,恒隨風搖動而終無崩殞。 雲山浮動 【宋胡寅斐然集】 《富陽觀山嚴先生別廟記》: 廟瞰大江,潮汐呼洶,雲山浮動,與江濤相起伏。亦神氣英靈之所止宅。有好古君子稍更製作,去其鄙俚而歸諸簡雅。俾邑人望思,騷客徘徊,揖先生清風于東海之濱,豈曰小補雲乎哉。 天地順動 【易】 《豫彖傳》: 天地以順協,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天下之動 【易】 《繫辭》: 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張子正蒙】 《大易篇》: 天下之理得元也,會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 天下至動 【易】 《繫辭》: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鄭塗孫中天述考】 上易序之畫象,不足以盡見之,是故不可以無互體也。噫!不有先天陰陽之匹敵,何以有中天乾坤之正受。不有先天陰陽之迴圈,何以有中天乾坤之端正。所謂至順而不可惡,至動而不可亂,摹天地於有形之外,印造化於無體之中。一本于畫象之自然,而莫知所以然者,所以示者明矣。 天幾自動 【羅泌路史】 《禪通紀》: 手舞足蹈,此天幾之自動者也。 天幾常動 【采真集】 寂然之中,天幾常動。應感之際,本願常靜。洪鐘在,叩與不叩。鳴未嘗止,寶鏡在手。照與不照,明未嘗息。 樞紐群動 【宋張南軒集】 《擴齋記》: 太極混淪,生化之根,闔辟二氣,樞紐群動。惟物由乎其間而莫之知,惟人則能知之矣。 【晉陶淵明詩】 日入群動息。六爻之動 【易】 《繫辭》: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張子正蒙】 《大易篇》: 六爻各盡利而動,所以順陰陽剛柔仁義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四變之動 【類說】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動與上下,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險以動 【易】 《解卦彖傳》: 解,險以動,程傳謂坎險震動,險以動也。 巽而動 【易】 《恒卦彖傳》: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動剛柔皆應恒。 剛以動 【易】 《大壯卦彖傳》: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明以動 【易】 《豐卦彖傳》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 危以動 【易】 《繫辭》: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智者動 【論語】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岩下放言】 孔子言:仁者靜,智者動。吾觀自古功名之士,類皆好動,不但興作事業,雖起居語默之間,亦不能自己。王荊公平生不喜坐,非睡即行,居鐘山每早飯已必跨驢一至山中,或之西庵,或之定林。或中道舍驢遍過野人家,亦或未至山複還,然要必須出,未嘗輟也。作《字說》時,用意良苦,常置石蓮百許枚幾案上,咀齧以運其思。遇盡未及益,即齧其指至流血不覺。世傳公初生,家人見有獾入其產室,有頃生公,故小字獾郎。嘗以問蔡度曰:有之,物理殆不可曉,蘇子瞻性亦然。初謫黃州,布衣蘭艸履,出入阡陌,多挾彈擊江水,與客為娛樂。每數日必一泛舟江上,聽其所往,乘興或入旁郡界,經宿不返,為守者極疾之。晚貶嶺外,無一日不遊山。晁以道嘗為餘言:頃為宿州教授,會公出守錢唐,夜過之入其書室,見壁間多張古名畫,愛其鐘隱雪雁,欲為題字,而掛適高不能及,乃重二卓以上,忽失腳墜地,大笑。二人皆天下偉人,蓋出於智者當爾。 聖人順動 【易】 《豫彖傳》: 聖人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安身而動 【易】 《繫辭》: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 慮善以動 【書】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待時而動 【易】 《繫辭》: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士無官守,無言責,政當以道自處,待時而動,必在上者,不若魏侯之於幹木,昭烈之于孔明。降其禮,聽其言,亦不屑就之矣。 【宋薛季宣浪語集】 複潘秀才必勝書。 省德而動 【左傳】 僖十九年,宋子魚言于宋公曰: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量力而動 【左傳】 僖二十年,楚鬥彀于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當時而動 【荀子】 當時而動,物至而應,事起而卞。 感物而動 【禮記】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疏雲:其心本雖靜,感於外物而心遂動。是性之所貪欲也。 觀釁而動 【唐書】 《陸贄傳》: 贄安邊疏雲:力寡而敵堅,則先所易,是謂觀釁而動也。 以類相動 【禮】 《樂記》: 凡奸聲感人逆氣,應之,逆氣成家而淫樂興焉,正聲感入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月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通而後動 【莊子】 《刻意篇》: 不為物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通而後動。 先倡後動 【淮南鴻烈解】 《原道訓》: 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上。 治成於動 【采真集】 天下之治,未有不成於動而入於止。震者動而有為之卦也。故動於上則為豫,為壯,為豐。動於下則為隨,為履,為益。皆足以措斯世於治也。良者,止而不為之卦也。故止于上則為蒙,為蠱,為剝,止於下則為遂,為蹇,為旅。皆所以躋斯世於亂也。 霸以利動 【宋陳後山集】 《擬禦試武舉策》: 王以安行,霸以利動,利之者偽也。 見者竦動 【宋汪藻浮溪集】 《戶部尚書許公墓志銘》: 公聰明強記,任氣敢為,狀貌雄偉,議論軒然見者竦動,知其為非常人也。 薦紳聳動 【宋王與鈞藍縷槁】 與正言內簡執憲烏府,紀綱肅然抗議龍池,薦紳聳動。 筆意浮動 【元牟山獻陵陽集】 《跋捕魚圖》: 今觀此圖,江天欲雪,魚正深潛,而漁郎四集,網下如雪,無所逃於天地間乎?然則筆意浮動,殊可頑賞,與魚相忘於江湖亦足樂也。 晝伏夜動 【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與臧紇言伐晉。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冗於寢廟畏人故也。今君聞晉之亂而後作焉,寧將事之非鼠何如? 兩臉俱動 【酉陽雜俎】 眾鳥趾前三後一,唯鸚鵡四趾齊分。凡鳥下臉眨上,獨鸚鵡兩臉俱動如人目。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見煙霄外物也。 體合飛動 【唐顏魯公集】 《放生池批答》: 體合飛動,韻合鏗鏘,成不朽之立言,紀好生之上德 鸞鳳飛動 【宋河澹小山雜著】 《跋禦書》: 周易泰卦八法之法,上侔三聖,下陋二王,雲漢昭回,鸞鳳飛動。 龍鸞飛動 【宋吳泳鶴林集】 《賜禦書宋濂精舍額謝表》: 雲漢昭回,意態生於輦外,龍鸞飛動,精神運於畫前。 颸飛蠕動 【鬼谷子】 《揣章》曰:故觀其蟲月口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注曰:蟲月口飛蠕動,皆微蟲耳,猶懷利害之心。故順之而喜悅,逆之則悖怒,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無順逆者事之所必行。然則順之致利,逆之致害,理之常也。故觀此可以成生事美也,生事必審機微之勢。故曰:生事者幾之勢也。 【淮南鴻烈解】 《原道訓》: 豉行喙息,蟲月口飛蠕動。 水泉動 【東坡物類相感志】 《按禮》雲:冬至後十日水泉動,信夫陽氣升而感之,故動搖也。 中心不動 【采真集】 貧賤不憂夭壽不貳,此之謂不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不動。不惑故能定,不動故能應。 【澗泉日記】 文中子曰:吾不仕故業不動,故無悔。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呂原明雜記】 言學者當習不動。初習不動時,但違其心,及人之憎惡已,以之捶楚殺害,皆堅忍不動。初習自然不動矣,既不動,則曰:我不動也。 寂然不動 【易】 《繫辭》: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注曰:易指著卦,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酉陽雜俎】 《鄭符》雲:柳中庸善易,嘗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雲:和尚心在前瞻第七題,複問之在某處寂曰:萬物無逃於數也,吾將逃矣。嘗試測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動,吾無得而知矣。 不震不動 【詩】 《商頌·長髮篇》: 敷奏其勇,不震不動。 凝然不動 【程氏遺書】 凝然不動,便是聖人。 元氣不動 【張行成述衍】 洛書則十五居中,四十之初自相交以為用者,形載氣而與俱元氣生榮衛,榮衛並行,元氣不動之理也。 無理不動 【禮記】 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非禮勿動 【論語】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非禮不動 【晉書】 《黃泓傳》: 泓父沉善天文秘術,泓從父受業,精妙愈深,兼博覽經史,尤明禮易。平生忠勤,非禮不動。 大本不可動 【唐書】 《鄭肅傳》: 文宗以肅嘗道東宮,詔兼賓客為太子授經,既而太子母愛馳。為讒所乘,發斥有端,肅因入見,言太子天下大本,不可輕動。意致深切,帝為動容。然寵方煽太子終以憂死。 柱石安可動 【唐書】 《本傳》: 安重誨為邊彥溫等告變,唐明宗疑之。因廷詰彥溫,具伏其詐,即斬之後數日,趙鳳奏事中興殿。啟曰:臣聞奸人有誣重誨者。明宗曰:此閒事朕已處置之,卿可無問也。鳳曰:臣所聞者系國利害,陛下不可以為閑,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岩宏壯者棟樑柱石之所扶持也。若折其一棟,去其一柱,則傾危矣。大臣國之棟樑柱石也。且重誨起微賤,曆艱危,致陛下為中興主,安可使奸人動搖。明宗改容謝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彥溫等三家。 坐位不動 【太平廣記】 唐袁天綱善相術,武德九年,竇軌自益州被召詣京師,謂天綱曰:更得何官?天綱曰:面上家人坐位不動。輔角右畔光澤,至京必蒙聖恩還來此住,果重授益州都督。 侍立不動 【南書】 《徐傳》: 侯景攻陷台城時簡文居永福省,賊眾奔入,侍衛走散,擒獨侍立不動。徐謂景曰:侯公當以禮見,何得如此。凶威遂折,景乃拜。 堅臥不動 【東漢書】 《吳漢傳》: 建武三年冬,漢率建威大將軍耿,漢中將軍王常等,擊富平,護索二賊于平原。明年春,賊率五福餘人擊漢營,軍中驚亂,漢堅臥不動,有頃乃定。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眾。 【宋史】 《禦傳》: 禦子惟忠知兵事。天聖中契丹與夏國會兵境上,聲言嫁取,惟中覘得其實,率麾下往備之,戒士卒母輕動。一夕風霾,有騎走營中,以為寇至,惟忠堅臥不動,徐命擒之,得救誕馬蓋虜所縱也。 承劍不動 【左傳】 哀公十六年,白勝將作亂,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 舉屍不動 【元史】 《五英傳》: 至正中,毛貴益都時,英年九十六,水漿不入口者,數日而卒。毛貴聞之,使具棺衾以葬,將斂舉屍不動,焚香祝曰:公子弘請公歸葬先塋,祝畢,屍遂起。觀者驚異。 喪車盾不動 【新唐書】 《承天皇帝炎傳》: 安祿山亂,上幸蜀,太子即位于靈武,議以炎為元帥,左右請用廣平王許之。後張良娣,李輔國,讒炎有異志賜死。大曆三年,進諡承天皇帝,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車盾不動。 銀山不動 【宋吳泳鶴林集】 見鄭侍郎啟填壓三邊定,力若銀山之不動,指揮諸將良籌如寶藏之無窮。 如山不動 【宋吳泳鶴林集】 《聖節表》: 黼坐朝,巋如山之不動,細毯論道,粹於玉之無瑕。 【頌古聯珠】 雲居因僧問;僧家畢竟如何?曰:居山好,僧禮拜師曰:你作麽生會?曰:僧家畢竟於善惡、生死、逆順境界,其心如山不動。師乃打曰:孤負先聖喪我兒孫,又問傍僧你作麽生會?僧禮拜曰:畢竟眼不觀玄黃之黃,耳不聽絲竹之聲。師曰:孤負先聖喪我兒孫。黃龍南雲:作麽生道得一句不孤負先聖?喪我兒孫。若人道得到處青山,無非道場,若道不得有寒暑兮促君壽,有鬼神兮妒君福。投子青頌曰:突兀嵯峨萬仞橫,四邊無路不通行,自古兩輪光不到,夜深王老入西岑。成枯木頌曰:四顧巍峨瑣碧陰,松風和雨響於琴。居山不用逃聲色,百鳥歸來何處尋。佛鑒心勤頌曰:僧家畢竟居山好,丫角女子白頭早。行穿月色嶺頭松,跡到白雲岩下草。寂寂峰前古寺基,家家門首長安道。相將八月雁南來,莫教孤負太平老。 禁物不動 【仙傳】 黃盧子善氣禁之道,禁虎狼百蟲皆不得動,飛鳥不得去,水為逆流一裡。 神色不動 【頌古聯珠】 荊南白馬曇照禪師常曰:快活快活,及臨終叫苦。又曰:閻羅王來取我也。院主問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麽地。師舉枕子曰:汝道當時是,如今是,主無對。法眼代雲:當但掩耳出去。地藏恩頌曰: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誰道者漢,生也顢顢需頇頇,死也莽莽鹵鹵咄。寶峰照頌曰: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拈起枕子時,新羅夜打鼓。圓照本頌曰:一生叫快活,臨終沒依怙。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像舁不動開元寺供養。後有設問:無刹不現身聖像為甚麽不去高麗國?長慶棱雲:現身雖普睹,相生偏法眼益別雲識得觀音未。 毀譽不動 【維摩經】 寶積贊佛雲: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大悲拈不動 【禪林僧寶傳】 浮山遠禪師作三交嵩公贊曰:黃金打作钅俞石筋,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動,無言童子暗嗟籲。 六種震動 【法華文句】 六動者,謂動起湧震吼覺,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 堅濕暖動 【楞伽經】 堅濕暖動非作生,謂四大各有自然之性。為地以堅為性,水以濕為性,火以暖為性,風以動為性。 舍靜求動 【永嘉集】 群迷從暗而背明,舍靜以求動。眾悟背動而從靜,舍暗以求明。 靈唇鼓動 【三寶鹹通錄】 齊武陵世,並東看山人掘見土黃白,又見一物狀如兩唇,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帝問道俗沙門法上,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也。乃集持法華者,圍繞誦經,才始發聲。此靈唇舌一時鼓動,同見毛堅以事奏聞,石亟緘之。 地八震動 【釋迦譜】 佛古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夫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起則水撓普地皆動,是為一。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故則普地動,是為二。菩薩降神母胎,地為大協是為三。菩薩從右肋生則普地動,是為四。菩薩初成正覺,是為五。初轉地上法輪,是為六。佛教將畢欲舍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如來欲無餘涅盤,地大震動,是為八。 風動幡動 【宗門統要】 六祖能大師回風揚刹幡,有二僧對論。一雲幡動,一雲風動。往復魯未契理,祖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者竦然。雪峰存雲:大小祖師,龍頭蛇尾,好與二十棒,孚上侍吹咬齒峰雲:我與麽道也子二十棒。保福展雲:作賊人心虛也,是蕭何置律。五祖戒雲:著甚來由。巴陵鑒雲:祖師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既不是風幡,向甚處著。有人與祖師作主,出來與巴陵相見。雪竇顯雲風動幡動,既是風幡,向甚處著。有人與巴陵作主,出來與雪竇相見。潭清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若伶俐漢懸崖撤手,便好承當。顧後瞻前,轉生迷悶,仁者心動。而今還有為祖師作主者麽,有則出來與老僧相見。天童華雲: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靜極複動 【周子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靜,兩儀立焉。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動法於日 【唐書】 《李德裕傳》: 人君動法於日,故日出而視朝,入而燕息。 動法於天 【唐書】 《劉賁艸賢良策》: 王者動作,終始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息也。 無動佛名 【翻譯名義】 即阿門水佛也,阿之言無,門水之言動。詳佛。 不動居士 【大慧語錄】 不動居士至,上堂僧問徑山,布龍蛇陣,居士疋馬單槍。當恁麽時,如何相見?師雲:老僧打退鼓。進雲:一個老大蠱,撞者童牙虎。師雲:你還聞雷聲麽?進雲:只為學人聞得慣。師雲:且莫詐明頭。進雲:卻請和尚道。師雲:我若道,你須百雜碎。進雲:慶快平生去也。師噓噓,乃雲:眼空宇宙渾無物,大坐當軒孰敢窺,選官俱已了。同途把手不同歸,敢問大眾既同途又把手,為甚麽不同歸?莫將鶴唳誤作鶯啼。複舉陸亙大夫問南泉雲: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南泉遂指庭前花謂大夫曰: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師雲:遮一則公案,流而業林近三百載,中間有無數善知識出世,只是未常有一人與伊分明判斷,徑山今日與伊斷卻。若向理上看,非但南泉謾他,陸亙一點不得,亦未摸著他腳下一莖毛在。若向事上看,非但陸亙謾他,南泉一點不得,亦未夢見他汗臭氣在。有人出來道大小徑山,說理說事,即向他道,但向理事上會取。 物自動 【文獻通考】 即五行志所謂木金也。志中惟載金石自動,今所載凡非動物而自動者皆入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金,震木動之也。時周室衰微號令不從,以亂金氣。鼎者,宗廟之寶器,宗廟將遷,故震動也。是歲晉三卿韓、魏、趙分晉地,王命以為諸侯。其後秦遂滅周而取九鼎。九鼎之震,木金失眾甚。漢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長安章城門門牡自亡。晉灼曰:西出南頭第一門也,牡是出篇者。師古曰:牡所以下閉者也。亦以鐵為之,非出篇也。京房易傳曰:饑而不損,茲謂泰厥咎牡亡。妖辭曰:關動牡飛辟為亡道,臣為非厥咎亂,臣謀募易。 《妖傳變辭》: 故穀永對曰:章城門通路寢入路,亟谷關距山東之險城門關守國之固,固將去焉,故牡飛也。平帝元始元年二月乙未,義陵寢神衣在柙中。哀帝陵也。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寢令以急變聞,祠乙太牢。王莽地皇元年七月,杜陵便殿乘輿虎文衣廢藏在室匣中者,出自樹立堂上,良久乃委地。吏卒見者以聞,莽惡之。魏齊王正始末,河南尹李勝治聽事,有小材激墮過受石彪頭斷之,此木金也。勝後旬日而敗。晉惠帝元康八年五月,郊謀壇石中破為二,此木金色。郊謀壇求子之神位,無故自毀,太子將危之妖也。明年改懷廢死。孝武帝太元十年四月,謝安出鎮廣陵,始發石頭,金鼓無故自破,木金之異也。天戒若曰:安徒楊經略之聲,終無其實鉦鼓不用之象也。月餘以疾還而死。梁武帝大同十二年,曲阿建陵隧口石騏驎動,木金也。動者遷移之象,天戒若曰:園陵無主,石磷將為人所移也。後間國亡。武帝太清元年,帝捨身光岩重雲殿,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當時謂之祥瑞,識者以為非動而動在洪範為妖,以此石虎之敗。殿璧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又送辟邪二于建陵左雙角者,至陵所。右獨角者將引于車上,振躍者三,車兩轅俱折,因換車,未至陵二裡所,又躍者三。每一振則車側人莫不聳奮去地三四尺,車輪陷入土三寸,木金也。劉向曰:失眾心,令不行言不從以亂金氣也。石為陰臣象也。臣將為變之應。武帝暮年,君臣唯講經談玄朝綱紊亂。令不行言不從之咎也。其後致侯景之亂也。元帝承聖二年正月巳卯,江夏宮南門龠牡飛。後齊河清四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擊,眭孟以為石陰類下人象,殿上石自起者,左右親人離叛之應。及周師東伐,寵臣尉相願乞,扶貴和兄弟之徒皆叛入周。周建德元年,濮陽郡有石像,郡官令載向府,將刮取金在道自躍投地,如此者再,乃以大繩縛著,車璧又絕繩而下。時帝既滅齊,又事淮南,征伐不息,百姓疲敝,失眾心之應也。唐長壽中,東都天宮寺泥像皆流汗霖霖。神龍中,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於殿門外。天寶五載四月,宰臣李適之常列鼎俎具膳羞,中夜鼎躍相鬥不解,鼎耳及足皆折。長慶中,新都大道觀泥人生須數寸,拔之複生。後晉開運元年七月一日夜,大雷雨明德門內井亭有石槽,槽有龍首其夕,漂行數步,而龍首斷焉。識者雲:石國姓也。而龍首既斷,大不吉之象,晉祚果終於開運。 【五代薛史】 《五行志》: 清泰末年,末帝先人墳側。古佛刹中石像忽然搖動不已,觀者鹹訝焉。 【文獻通考】 宋乾德五年十一朋,許州開元觀老君像自動,知州宋以聞。六年正月,簡州普通院毗盧佛像自動。元豐元年,邕州佛像動搖,初像嘗動而交人入寇,又動而州大火。其後儂智高叛,複動於是知州錢師孟投之江中。紹興二年,宣州有鐵佛像坐高丈餘自動,迭前迭卻若傴而就人者。數日,既而郡有火火勝金,火氣盛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二十年二月,溫州戒福寺有銅佛像,頂珠自動,光彩激射,終日不少停。數日火作寺焚,與宣州鐵佛同占,皆火金也。淳熙九年春,德興縣民家有鏡自飛舞,與日光相射。 詩文 【宋王師愈集】 《三論無妄動答刂子》: 臣聞天位於上,雷動於下其卦曰:無妄於四時言之,春夏之發生,雷雖震驚。人不以為妄所當然也。故能成育物之功,秋冬之斂藏,雷雖隱然而有聲。人莫不惕然而駭聽,蓋其動也妄。必有劄瘥癘疫之患,聖人體天以立極,法天而圖治。平安之時,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非以其材略,智述足以高天下,亦以其動靜本于天理自然,不撓乎人為之私也。是以濟大業者,當艱難之時,或速而有成,或緩而有成,究其所以然,皆無妄也。漢高祖之王漢中,未幾而長驅于榮陽。京索間,不五載而成帝業,蓋因思東歸之士,其動不可以緩也。諸葛亮之相蜀,國事未定,則閉關息民以圖之,其動不可速也。臣又聞善圖治者,如良醫之療疾。固有指日而致效者,亦有累月而致效者,血氣未衰,偶為外邪所乘,或汗或下,其效立見,此豈待累月之久哉。若夫沉阿之餘,嬴然爾然必在乎?固其本元,養其精神,強其筋力,反欲拔瞑眩之劑,求指日之效,又欲娛之以華麗。宴樂之奉,其可哉。方今天下之患,胎于熙豐,結於崇觀,潰裂于靖康,爰自紹興之初,上下相維持,將複振矣。未幾用事之臣又從而弱之,幸賴天啟聖明,陛下嗣膺大統。規恢十年,始有蘇息安強之兆、杜稷生民之福也。伏願陛下遠稽羲經之無妄,俯察良醫之治病,修我之備,待彼之寡母欲速而輕動,其不可成萬全之者,臣未之信也取進止。 【唐李元賓集】 《妄動箴》: 動出乎妄,靜以制之,靜不可終,終違其時,顧道非遠,妄動則遠,道以處我,我孰能反?利往則施,無庸則倦,合于一致,何妄能損?天一地二,三光飄搖,無恒流行,萬行則妖,大化孕人,人有成性,動牽於妄,妄亦斯兢。惟天之大,而世作鏡,下顧人心。如環無端,食其遊詞,共叔自殘,劉殲英韓。楚滅子幹,五者實妄不妄必完,妄由動生,動以妄奸,能以義勝,動歸乎安。晉文教戰,一戰民悅,勾踐泣讎,再戰讎雪。知幾不殆,妄動斯折,二國尚然,況一夫節。 【皮日休集】 《動箴》: 動生於欲,行生於為,欲則不妄,為則不疑,吾道未喪,於何不之?勿生季世,有爵必危,物居亂國,有祿必屍。住無市怨,去無取口雖,跡地顯露,名扔求知。聲無取猜,譽無致疑,坦道如砥,履過蒺藜。四海如家,去劇縶維,日慎一日,今茲在茲。 【關尹子】 《七釜篇》《動箴》: 室中有常見聞矣,既而之門之鄰之裡之黨,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見聞各異,好惡隨之,和兢從之,得失成之。是以聖人動止有戒。 【敬泛況說】 《動箴》: 君子慎獨,為去聲,愛厥身,有身弗愛,是為民。勿為暗室,可欺可忽,明則人誅,幽則鬼罰。 【宋二程文集】 《動箴》: 哲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一作為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劉行簡苕溪集】 《動箴》: 輕動易舉,事或失所。利害在人,怨汝詈汝。擇焉而動,動不失職。君子是怙,小人是疾。則將奚處,惟曰勿恤。 【王安石臨川集】 《無動》: 無動行,善行,無明流,明流。 《華嚴經》起信抄中,善行,非福行,不動行,無明流,煩惱流,欲有流。種種生住滅。馬鳴起信論四相,生住滅。念念聞思修。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二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聞盡,盡聞不往。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護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薰聞修金剛昧。終不與法縛,圓覺經不與法縛不求法。亦不著僧裘。 【江湖集】 《羅與之動後》: 莫作楊朱泣路岐,此心自被利名移,車奔寧是駕尼父,舟覆應非戰伯夷,悔吝從來生動後,嘯歌元禾氐在閒時。可鄰秦晉功成者,欲避危機已大遲。 【元劉文真公集】 《動辨幾微》: 人心固有動,動必生乎幾。動者心之著,幾者動之微,善可自微順,惡自可微違。違消順複長,止吉生光輝。 【舒嶽祥閬風集】 《山齋觀動》: 自古詩人皆格物,山齋觀物意如何。額塗金粉蜂歸冗,腹吐銀絲蟲喜設羅。雞母載雛行喙黍,雀群欺燕坐爭窠,紛紛擾擾為形役,閑浦涪翁演雅歌。 【童蒙詩訓】 禮從微處謹,一動不堪輕。舉足思規矩,何緣險路行。 變動 【王充論衡】 《變動篇》: 論災異者,已疑於天用災異譴告人矣。更說曰災異之至殆人君以政動天。天動氣以應之,譬之以物擊鼓,以椎扣鐘,鼓猶天,椎猶政,鐘鼓聲猶天之應也。人主為於下,則天氣隨人而至矣。曰:此又疑也。夫天能動物,物焉能動天。何則人物擊於天,天為人物主也。故曰王良策馬車騎盈野,非車騎盈野,而乃王良策馬也。天氣變于上,人物應於下矣。故天且雨,商羊起舞,使天雨也,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故天且雨,螻蟻徙,蚯蚓出,琴弦緩固疾發。此物為天所動之驗也。故天且風,巢居之蟲動且雨,穴處之物擾風雨之氣,感蟲物也。故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穴隙之內,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從,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蚤虱螻蟻不能而獨謂人能不達物氣之理也。夫風至而樹枝動,樹枝不能致風,是故夏末蜻蟲列鳴寒蟲將啼感陰氣也。雷動而雉驚,發蟄而蛇出,起氣也。夜及半而鶴唳,晨將旦而雞鳴,此雖非變,天氣動物,物應天氣之驗也。顧可言寒溫感動人君,人君起氣而以賞罰,辶西言以賞罰感動皇天,為寒溫以應政治乎?六情風家言風至為盜賊者,感應之而起。非盜賊之人,精氣感天使風至也。風至怪不軌之心,而盜賊之操發矣。何以驗之,盜賊之人見物而取睹敵而殺。皆在徙倚漏刻之間,未必宿日有其思也。而天風已有貪狼陰賊之日至矣,以風占貴賤者,風從王相鄉來則貴,從囚死地來則賤。夫貴賤多少鬥斛故也。風至而糴穀之,人貴賤其價,天氣動怪人物者也。故穀價低昂,一貴一賤矣。天官之書以正月朝占四方之風,風從南方來者旱,從北方業者湛,東方來者為疫,西方來者為兵。太史公實道言:以風占水旱兵疫者,人物吉凶統於天也。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春生而冬殺也。天者如或欲春殺冬生,物終不死生何也?物生統于陽,物死系于陰也。故以口氣吹人,人不能寒,籲人人不能溫,使見吹籲之人涉冬觸夏,將有凍傷之患矣,寒溫之氣系於天地,而統於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且天本而人末也。登樹怪其枝不能動其株,如伐株,萬莖枯矣。人事猶樹枝,能溫猶根株也。生於天,含天之氣,以天為主,猶耳目手足系於心矣。心有所為,耳目視聽,物足動作,謂天應人。是謂心為耳目手足使乎?旌旗垂旒,旒綴於杆,杆,宜讀韜杠之杠。杆東則旒隨而西,苟謂寒溫隨刑罰而至,是以天氣為綴旒也。鉤星在房心之間,地且動之占也。齊太蔔知之,謂景公臣能動地。景公信之。夫謂人君能致寒溫,猶齊景公信太蔔之能動地。夫人不能動地,而亦不能動天,夫寒溫天氣也。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篙或柞篷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篙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占大將且入國邑,氣寒則將且怒,溫則將喜,天喜怒起事而發未入界,未見吏民,是非未察,喜怒未發而寒溫之氣已豫至矣。怒喜致寒溫,怒喜之後,氣乃當至,是竟寒溫之氣使人君怒喜也。或曰:未至誠也。行事至誠。若鄒衍之呼天而霜降。杞梁妻哭而城崩,何天氣之不能動乎?夫于誠猶以心意之好惡也。有果瓜之物在人之前,去口一尺心欲食之,口氣吸之,不能取也。手掇送口,然後得之。夫以果瓜之細,圓易轉,去口不遠,至誠欲不能得也。況天去人高遠,其氣莽蒼無端末乎?盛夏之時,當風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而冬欲得溫也。至誠及矣。欲之甚者,至或當風鼓,向日燃爐,而天終不為冬夏易氣,寒暑有節,不為人變改也。夫政欲得之而猶不能致,況自刑賞意思不欲求寒溫乎?萬人俱歎,未能動天。一衍之口,安能降霜?鄒衍之狀,孰與屈原。見拘之冤,孰與沉江。離騷楚辭悽愴,孰與一歡。屈原死時,楚國無霜,此懷襄之世也。厲武之時,卞和獻玉,刖其兩足,奉玉泣,出涕盡續之以血。夫鄒衍之誠,孰與卞和,見拘之冤,孰與刖足,仰天而歎,孰與泣血。夫歎固不如泣,拘固不如刖,料計冤情,衍不如和。當時楚地不見霜,李斯趙高讒殺太子扶蘇,並及蒙恬蒙驁,其時皆吐痛苦之言與歎聲同,又禍至死,非徒苟徙,而其所之地寒氣不生。秦坑趙卒于長平之下,四十萬眾同時俱陷,當時啼號,非徒歎也。誠雖不及鄒衍,四十萬之冤,度當一賢臣之痛。入坑之啼,度過拘囚之呼,當時長平之下不見隕霜。甫刑曰:遮繆旁告無辜於天帝。此言蚩尤之民被冤,帝告無罪於上天也。以眾民之叫,不能致霜,鄒衍之言,殆虛妄也。南方至熱,煎沙爛石,父子同水而浴。南方至寒,凝冰坼土,父子同冗而處。燕在北邊,鄒衍時,周之五月正歲三月也。中州內正月二月雪霜時降,北邊至寒,三月下霜,未為變也。比殆北邊三月尚寒,霜適自降,而衍適呼與霜逢會。傳曰:燕有寒穀,不生五穀,鄒衍吹律,寒谷複溫,則能使氣溫,亦能使氣複寒,何知衍不令時人知已之冤。以天氣表已之誠,竊吹律于燕穀獄。令氣寒而因呼天乎?即不然者,霜何故降?范睢為須賈所讒,魏齊繆之,折幹指肋。張儀游于楚,楚相掠之,被捶流血。二子冤屈,太史公列記其狀,鄒衍見拘,睢儀之比也。且子長何諱不言,《案衍列傳》不言見拘而使霜降,偽書游言猶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也。由此言之,衍呼而降霜虛矣,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頓牟叛,趙襄子帥師攻之軍到城下,頓牟之城崩者十餘丈,襄子擊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軍有哭者乎秦之將滅。都門內崩,霍光家且敗,第牆自壞,誰哭于秦宮泣于霍光家者,然而門崩牆壞,秦霍敗亡之征也。或時杞國且圯,而杞梁之妻適哭城下,猶燕國適寒而鄒衍偶呼也。事以類而時相因聞見之者,或而然之,又城老牆朽,猶有崩壞,一婦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城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春秋之時,山多變山城一類也。哭能崩城,複能壞山乎?女然素縞而哭河,河流通信哭城崩固其宜也。案杞梁從軍死,不歸,其婦迎之魯君吊于途,妻不受吊,棺歸於家,魯君就吊,不言哭於城下,本從軍死,人軍死不在城中。妻向城哭,非其處也。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複虛言也。因類以及荊軻。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太白食昴,複妄言也。夫豫子謀殺襄子,伏於橋下,襄子至橋心動。貫高欲殺高祖,藏人於壁中,高祖至柏人亦動心。二子欲刺兩主,兩主心動,實論之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而況荊軻欲剌秦王,秦王之心不動而白虹貫日乎?然則白虹貫日,天變自成,非軻之精為虹而貫日也。鉤星在房心間,地且動之占也。地且動,鉤星應房心。夫太白食昴,猶鉤星在房心也。謂衛先生長平之議,令太白食昴疑矣。歲星害鳥尾,周楚惡之,縱然之氣見宋衛陳鄭災。案時周楚未有非而宋衛陳鄭未有惡也。然而歲星先守尾災氣署垂於天。其後周楚有禍,宋衛陳衛陳鄭同時皆然,歲星之害,周楚天氣災四國也。何知曰虹貫日不致刺秦王,太白食昴使長平計起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