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二千二百八十一 湖 |
|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一 六模 湖〈湖州府七〉 〈宮室湖州府吳興志銷暑樓在譙門東。唐貞元十五年李詞建。有詩四韻給事〉 〈中韋某等詩六首。開成中。刺史楊漢公重修。畢工在中秋日。有詩四首。大中間。刺史蘇特有銷暑樓八韻。杜牧顧況亦有詩。方輿勝覧杜牧之詩。〉 〈晴日登攀好。危樓物象饒。一溪通四境。萬岫繞重霄。鳥翼舒筆屋魚鱗棹短橈。浪花機作織。雲葉匠新雕。台榭羅嘉卉。城地敞麗譙。蟾蜍來作鑒。螮〉 〈蝀𧍭引成橋。燕往隨秋葉。人空集早湖。楚鴻行盡直。沙鷺五偏翹。暮角淒遊旅。清歌慘況窠景牽遊目困。愁托酒腸消。細吹流松韻。殘陽渡椰橋時陪〉 〈庾公賞。還悟脫頌囂。滕宗諒上范希文詩。序曰觀名與天壞齊者。有若豫章之滕閣。九江之庾樓。吳興之銷暑宣城之迭境。此外不過更二三所〉 〈而已。 郡縣誌在烏程縣子城上。麗譙之東。唐正元十五年建。微望溪山之勝。尤吳興之偉觀也。會景樓在清風之下。銷暑之上。舊未有名。治平中〉 〈知州事徐仲謀。以為高下得所。景物都會。取今名。有記。 清風樓在會景樓東貞元十三年刺史王浦重建。宏壯於舊。見統記。上有張文規詩雲。清〉 〈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謂此也。徐仲謀詩曰。郡城重迭聳危樓。最愛清風景物優。說者謂此樓與銷暑會景。棟宇相接如修廊。盛夏無畏〉 〈日。而清風常有因得名。 卞蒼樓在子城北。本名天王樓。有毗沙門天王在焉。曰卞蒼者。取徐陵碑高卞蒼蒼為義。 右四樓並建郡圃徐仲謀會〉 〈景樓記曰。吳興郡環子城有十樓除銷暑。清風。會景。辨蒼見存外餘並不存。清風銷暑二樓。溪山環列。俯視萬井。為一郡登覧勝地自唐楊漢公再〉 〈葺。後至元祐呂溫卿複增辟。今又百三十有餘年。歲月悠久。清風雖欹側尚可支惟銷暑風雨摧剝。榱棟圯腐。嘉定癸未。郡守宋濟即故址累土為〉 〈䑓撤而新之。規模巨集敞。與清風會景。並加葺治。稍復舊貫。 明月樓。在子城西南隅。知州事徐仲謀會景樓記雲。由䑓門而西至明月樓。建已久矣〉 〈自譙門火止存舊址。舊編載唐人範傳正正月十五夜翫月詩有風淒城上棲。月滿庾公樓。夕照下西樓之句。指言此樓。蓋楊漢公八月十五日夜銷〉 〈暑樓翫月。有人在虛空月在棲。溪上王樓樓上月。況城上十樓未有確據也。又雲舊傳郡治大㕔居中譙門翼其側。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暑蜿〉 〈蜒于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隅。為虎踞之形。合阥阦家之說。方輿勝覧苕溪詩話。刺史楊桀次公詩曰。江南地暖少嚴風。九月炎涼正得〉 〈中。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吳興因此謂之水晶宮。 賞春樓望闕樓。 翫景樓。 映溪樓。 照霞樓。並開成中造。在子城上及四隅。今〉 〈無可考。或雲今清風明月等樓。或易舊名。未可知也。外又有三樓亦廢。韻海樓。唐大暦七年。刺史顏真卿建。真卿在郡。著韻海鏡源三百六卷。因〉 〈以為名今廢。見舊經。 鎮湖樓。徐仲謀詩雲。湖上風濤或泛浮。城南因立鎮湖樓。今不存。見舊編。魚脯樓。舊編雲。在儀鳳橋南堍東。昔歲貢魚臘就〉 〈此樓修制。樓屋至今雄壯。後罷貢。析為民居。今有魚樓界。尚存舊名。鎮霅樓。舊扁曰銷暑。銷暑與清風會景為三樓。鼎峙于子城之東南隅。舊傳〉 〈郡治譙門翼前。卞蒼擁後。而三樓蜿蜒于左。有青龍象為郡偉觀寶暦丁亥秋颶風樓俱壞。淳佑壬子知州事高衡孫。營舊址建二樓。銷暑改曰鎮〉 〈霅。清風為複閣。仍舊名。而更為東西郷。曩之會景。則為修廊。使相聮屬。二樓雖因唐舊。而規模巨集麗則遠過之。鎮霅取義。關係于形勢尤重而有休。〉 〈郡人陳振孫為之記。 六客堂。在湖州府郡圃中。熙甯中知州事李常。作六客詞。元祐中知州事張詢。複為六客之集。作六客詞。序曰昔李公擇為〉 〈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素。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于四方。今僕守是邦。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 〈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複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子瞻為後六客詞。與賡和篇。並刻墨妙亭。後人歆豔。遂以名堂。 逍遙堂。在〉 〈六客堂右。知州事唐詢重建。徐仲謀詩曰。安寢有時延皓月。閉門無處不清風。棟宇甲於郡圃。 熙堂。在逍遙堂北。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修。易〉 〈名思政。四年知州楊長孺。改浙西道院。 四賢堂。在鎮霅樓之下。知州高衡孫因建樓。即樓北虛地為小圃。立四賢祠於堂。所以景仰先哲。垂訓後〉 〈來。也四賢乃內史王公。太傅謝公。忠烈顏公。文忠蘇公。皆郡之賢守雲。碧瀾堂。在子城南一百步。霅溪之西岸。唐太中四年。刺史杜牧建。中和五〉 〈年。刺史孫儲記雲。牧去後。郡人望所建碧瀾堂。若視甘棠。宋漕使陳堯佐。張逸俱有詩。及他篇詠。刻石墨妙亭。慶暦八年知州事唐詢修。紹興十年〉 〈知州事蕭振重修。乾道初。居民遺火延燎。知州事王時升重建。人謂不如舊制宏壯。歲久複不葺。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重修。且即堂後。增剏水〉 〈閣。榜為水晶勝境。方輿勝覧陳希元詩。苕溪清淺霅溪斜。碧玉寒光照萬家。誰向月明終夜聽。洞庭漁笛隔蘆花。 水堂。在汀風閣北。舊編雲。舊名〉 〈南堂。梁太守桞憚。與主簿吳均常賦詩。故均有夜發南塘詩。唐大暦中刺史裝清重修。改今名。刺史顏真卿有水堂送文士詩。刺史張文規有水堂〉 〈晚眺詩。堂北有迎恩驛。建炎中郡增置比較務。遂並汀風閣與驛為之。今亦為贍軍等酒庫。 苕濵館。舊圖經曰。嘉祐二年。知州事楊紘建。今為轉〉 〈運提刑司。按苕溪在儀鳳橋。故舊編雲在湖州府子城西南。亦不詳所在霅溪館。統記雲。在府南二百步。本名白蘋館。舊編雲。在白蘋洲西南梁太〉 〈守蕭琛置唐開元二十四年刺史韋改為開政館。大暦元年刺史顏真卿。改今名以其臨霅溪也刺史杜牧之有得替後移居霅溪館詩四韻自〉 〈洲為倉館廢。其址即今雙溪亭。統記以為錢氏改為碧瀾堂誤也。城外又有 謝堂館。在謝塘。見謝塘下。 升僊館。在府東一十八裡正元十年。刺〉 〈史俞頔置。 東遷館。在府東四十裡。本名太湖館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大暦九年刺史顏真卿易今名。以其在晉東遷縣故地也正元十〉 〈年刺史于頔以其近升仙館移向東二十裡嚴村置之 震澤館在德清縣東九十裡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取震澤名。 餘不館。在德清〉 〈縣南二百步唐天授二年置。以臨餘不溪也。近市亭山並廢。 汀風閣。在碧瀾堂北統記雲在府南一百步或使命至泊子此。今為瞻軍酒庫 吳〉 〈興續志帝師殿在湖州府舊志所無元建於廣化寺東。以奉八恩麻帝師元末府學兵毀。權置學於內。其後府學既成。宋朝改為織染局。〉 〈烏程縣。吳興續志湖為名邦。翼翼官曹。有園有亭。息政之勞。敘園亭。舊志所載亭〉 〈館樓閣甚多。今廢已久。基已泯沒。無從稽考。止錄其可書者。吳興志郡有苑園。所以為郡侯燕衍。邦人遊之地也。士大夫徔宦自公。鞅掌之餘。亦〉 〈欲紓豫。乃人之至情。方春百卉敷腴。居人士女競出遊賞。亦四方風土所同也。數郡必有苑囿。以與民同樂。園為亭觀。又欲使燕者欵。行者憩也。故〉 〈亭堂樓䑓之在園囿者。宜附見焉。吳興山水清遠。城據其會。騷人墨客。狀其景者。曰水晶宮。曰水雲郷。曰極樂城。楊漢公詩曰。溪上玉樓樓上月。清〉 〈光合作水晶宮。景祐中王惟正送葉參知郷郡詩曰。霅溪水雲郷。元祐中知州事株希。因上地圖詩曰。遶郭芙蕖柏岸平。花深蕩槳不聞聲。萬家哭〉 〈語荷香裡。知是人間極樂城。一城之內。觸處見山。洛陽市宅見山處出見山錢。觸處可以引溪流。故凡為苑囿。必景物幽雅雖近市如在雲岩江村。〉 〈所以鳥貴也。唐開成中白蘋洲有三園。錢氏時清源門內有芳菲園。宋寶元中定安門內有南園。今者是園廢為庾廩矣。為居宅矣。為招提矣。園之〉 〈亭館。自白蘋外。俱不可見。郷老寓公。多為芳圓。亭宇相望。沼沚房聮。花木蓊茂。遊者爭眩。物固不能兩盛也。城北舊有俞安撫園。向安撫園。今有趙〉 〈大師園。葉左司園。城南舊有沈尚書園。今有萬侍郎南園。月河有莫郎中園。其他未。易悉數。郡圃。在郡治之後。 溪光亭。舊志在歸安縣前。俯臨運河〉 〈皇朝洪武元年。知縣王正臣重建已廢。 射亭。舊志所無。今建三所。一在射圃一在烏程縣學射圃。扁曰正己。一在歸安縣學射圃。扁曰觀德。 愛山亭。〉 〈舊志在子城上西北隅。通判公廨之後。治平三年。通判張太寧建麗澤愛山二亭。清心三小軒。後毀於火。元至正癸卯緫管潘元紹。即其址重建愛〉 〈山亭。有愛山䑓三字碑存。今但名愛山䑓。 集芳亭。舊志楊漢公建。在白蘋洲上。蕪廢已久。今府治後東偏小亭。知府楚岳題以集芳之名。 窪尊〉 〈亭。在峴山。郡唐李適之遺跡。元至元丁醜所建已廢。 咲月亭。 少憩亭。躡翠亭。 步雲亭。以上皆在道場山。毀於兵火。今已重建。 宜晚亭在道〉 〈場寺惻。前有石壁。元推官何貞立。題刻其上。亭今已廢正己亭在縣學射圃內。 三友軒。在縣學尊經閣西。吳興志清樾亭在墨妙亭南今廢。〉 〈墨妙亭。在清樾亭北。熙甯中知州事孫覺建蘇軾記雲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取以實之又有詩。一時名公相繼有作。舊刻不存。蔣璨複書於〉 〈石嘉定四年知州事魏大中重建。方輿勝覧目莘老之至。歲道大饑。莘老振廩勸分及朝廷更化。當日夜治文書期會。而莘老以其餘暇。網羅前人〉 〈賦詠數百篇。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僕斷缺於荒陂野草之間者。人皆集於此亭。 芳菲亭。在墨妙亭前。 快哉亭。在子城上東北隅。 挽〉 〈翠亭舊在子城東北角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建於六客堂北。 八角亭唐大暦中刺史顏真卿。始翦榛棘。疏溪流以建。茅亭。亦顏公建。書桞〉 〈惲江南曲於上。後楊漢公作五亭有記。因列茅亭及舊址於碑。 迎春亭在東門內。唐刺史杜牧造孫儲白蘋亭記雲。杜公遺愛所建。迎春亭。郡人〉 〈視之猶甘棠。後嘗改為驛。今複亭名。濯纓亭。在南門內。紹興初。知州事朱勝非建。瞰余不溪清水。故以濯纓為名。 白蘋亭。在白蘋洲北。唐正元〉 〈中建後刺史楊漢公重葺。白居易記曰。以其架太溪跨長洲者。謂之白蘋亭。蘋亭。蘋洲諸亭。自築倉後惟此獨存。紹熙中郡以假寓公。遂致廢壞慶元六〉 〈年知州事李景和重建。殿中侍御史陳讜書額。又修石橋。及橋亭廊廡又於亭相對創屋三間。丹雘一新。複還舊觀。 迭翠亭。在白蘋亭北。小橋之〉 〈外臨水。面南山一帶。故名迭翠。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知州趙師夔書額。 雙溪亭。在洲西南。即霅溪館舊址以二水名。淳熙二年知州事〉 〈趙師夔修。 三匯亭。在迭翠亭北。以眾溪所會名亭。為公廨者二。 會溪亭。在白蘋亭北。近運河水會霅溪處。故名。今為歸安主簿廨舎。乾道中。簿〉 〈沈興求請建。 浮玉亭。在烏程縣南。臨苕溪。舊編按顏魯公集。有桞惲西亭記雲。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桞惲西亭也。又引吳均入東記雲。惲為郡。〉 〈起西亭毗山。二亭悉有詩。又引陳羽圖記雲。西亭在城西南二裡。烏程縣南六十步。跨苕溪為之。天監十六年所建。以其在郡治西故名或曰即桞〉 〈惲亭也。惲初作亭。嘗與吳均賦詩。後嘗名霅水堂。唐隨州刺史劉長卿有題烏程李明府霅水堂詩。又名水樓。監察禦史皇甫。曾有烏程水樓留別詩〉 〈宋天聖中縣令方仲弓重。修以亭臨苕水。來自浮玉山。故易今名判官鄭戩為記。今為烏程主簿廨舎。 東亭。統記雲。在東門外三裡。臨荻塘。 西〉 〈亭。在西門外臨溪。桞惲有造西亭詩五韻。舊為迎送客處。今不存。方輿勝覧張籍霅溪西亭晚望。 霅水碧悠悠。西亭桞岸頭。夕陽生遠岫。斜照逐〉 〈回流。此地動歸思。逢人方倦遊。吳興耆舊盡。空見白蘋洲 艤舟亭。在白蘋館北。舊經雲臨霅溪。 煙雨亭。在府西南八十六步。舊圖經雲唐烏程〉 〈令李何建。亭宇並敞棚六間。咸通五年刺史姜源重𠕂修。目為煙雨亭。今醋庫即遺址。 四水亭。在定安門內。馬公橋南。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建〉 〈今廢方輿勝覧元豐中守蘇子瞻。嘗賦詩雲。雨尉欎相望。東南百步場。挿旗蒲桞市。伐鼓水雲郷。已作觀魚檻。仍開射䡧堂。全家依畫舫。極目亂紅〉 〈妝㶑㶑波頭細。疏疏雨腳長。我來閑濯足。溪漲欲浮床。澤國山圍裡。孤城水影旁。欲知歸路處。葦外聽風橋。 六客亭。在郡圃中。元祐中。守張複作〉 〈後守。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素。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于四方。今僕守是邦。子瞻與曹子方〉 〈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複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而子瞻為後六客詞。 歲寒䑓倚子城。東壁傍有古松。〉 〈系郡圃燕遊之所。 毗山亭在毗山。梁吳興太守桞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毗山亭。贈答詩今廢。方輿勝覧集芳亭 朝霞亭。 山光亭。 碧〉 〈波亭。 白蘋亭。白居易記。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吳興守桞惲於此賦詩雲。汀洲采白蘋。因以名為也。前不知幾千〉 〈萬年。後又數百年。有名無亭。鞠為荒澤至大暦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遊息焉。旋屬災潦薦至。沼堙台圮。後又數十〉 〈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泊遊宴息宿之具。靡不俻焉。觀其架大溪跨長〉 〈汀者。謂之白蘋亭。介二園開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翫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迭〉 〈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楫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怳然。游者相顧。鹹曰此不知〉 〈方外也。人間也。又不知蓬瀛昆閬。複如何哉。時予守官在洛陽。楊君緘書齎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覼縷梗㮣。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 〈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蓋是境也。實桞守濫觴之。顏公推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 〈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曲革弊興利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羨財。政成故居多暇日。繇是以餘力。濟高情成勝㮣。三者旋〉 〈相為用。豈偶然哉。昔謝桞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㮣。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字公用義。恐年祀寖〉 〈各。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太平寰宇記烏亭在升山上。王羲之所造。以烏巾氏所居也。今廢。〉 〈歸安縣。吳興續志天開圖畫亭。在甘棠橋南趙文敏公故宅。舊志所無。其址頗高。城南諸山。一覧在目。故名。 漚波亭。 松雪齋。 俱在甘棠橋西〉 〈趙文敏公別第。相繼廢毀。今為旗纛廟 觀德亭。在縣學射圃。知縣江漢倬建。〉 〈祠湖州府吳興續志安定胡文昭公祠。在興賢坊。舊志所無。宋淳佑間太守〉 〈蔡節。建於廣化寺西。後為寺所奪。改建於茲。額曰安定書院。皇朝洪武十年。知府陳文佑重修。仍上其事於朝。列諸祀典。歲一致祭。〉 〈防風氏祠。在郭尚書蘇將軍廟之間。廟在封禹山。城下亦為小祠。舊傳寧化寺防置之宅也。見綂記。〉 〈烏程縣。吳興續志祠廟在城中者。具見郡志。皇朝。載在祀典者凡三。唐司徒顏文忠公。宋曹孝子。並見郡志。烏程縣龍神。即〉 〈舊志顯利侯廟。在二十二都弁山黃龍洞。今列祀典。每歲五月二十日致祭。五顯祠。在道場寺後山之絕頂。祠左有塔。元末悉毀於兵。今邑人複〉 〈建。舊志不載。玄武祠。在弁山。即舊志佑聖宮故址。向毀於兵。今邑人複建。祠西有玉虛洞。〉 〈歸安縣。吳興志按本縣圖經。城內外祠廟七所。在城有蘇將軍。西楚王。郭尚書。通靈王。顏魯公。六所見郡志。又有阜俗安闍王。及城外有功善王。不〉 〈知創建之由。 東嶽行祠三。一在射村。一在東林。一在璉市。舊編有言城王廟在思溪。恰傳為言偃。史記。言偃吳人。九域志。平江有言偃宅。但以偃〉 〈為言城。語殊鄙俚。有東林土地廟記。系是唐人所作。及橫洋土地廟又。編修沈瀛所撰。內去唐裴節使求立寨以屯師旅。故謂之射村。語不知其何〉 〈所稽考。一在長興縣西門外五峰山。紹興十年。見舊編。吳興續志唐將軍李衛公神祠。即舊仁濟廟。在安吉縣西北三裡。即唐李靖也。因擒輔公柘〉 〈有功。邑人祠之。宋崇寧三年賜廟額。後封惠武侯。進封忠智景武公。尋加輔世靈佑忠烈王。〉 〈皇朝命列祀典。改號唐將軍李衛公之神。每歲八月十八日致祭。武康縣。吳興志郭先生祠堂。在武康縣北十五裡郭林村。即晉郭文也。丈〉 〈河內軹人。晉中原之亂。避地江南。步擔入吳興余杭。余杭。即武康舊境。謝安聞其名。迎置西園今祠堂南有郭林橋。西有招賢山。皆文遊息之地。〉 〈正曜先生祠堂在縣西懷安門外一裡。地名孟宅保。即唐詩人孟郊也。地蓋其舊居。郊卒。門人張籍諡曰貞擢先生。〉 〈廟本府。吳興續志先生制禮。祀有常祭。祠廟之設。或以義制。敘祠廟。在城祠〉 〈廟。按舊志所存無幾。今考已廢。或遷別所。及新建者。則詳具焉。吳興志。古者法施於民。以勞定國。以死勤事。禦大舊。捍大憲者。系之祀典。郡邑之間。〉 〈亦有陰佑一方。英靈赫著。受封額於朝廷。垂聲華於竹帛者。各廟食於其地。戶而視之。孰曰匪且。非此族也。而舞巫現。列牲酒。謂之滛祀。吳興風俗。〉 〈人每以尚滛祀言。今考據圖經統記。舊編師載。詳核事始。著之於後。 子不語怪。而統記載防風廟。巨人垂足。蔣帝廟飛蟲入耳。鋼官廟巫臥高柯。〉 〈梓華廟鳥啄令目。語尤恠誕。蓋郡邑有祠。所以為民水旱疾疫之禱。其系祀典。載國志。陰佑斯土。廟食歲久者。固不可廢正。不必援神恠。以誇誣於〉 〈無知之甿也。今故存其事。而刋其辭。 三皇廟在湖州府壽昌坊。洪禧寺東。舊志所無。元始建以祀伏羲神農黃帝。以風後。力牧。勾芒。祝融配享。兩〉 〈廡祀十大名醫。每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其殿曰三皇之殿。門曰開天之門。醫學官主之。元朝廟仍其舊。朔望守土官行香拜謁。 城隍廟。舊〉 〈在子城東北隅。元延佑三年。封其神為靈惠恊順大王。皇朝洪武二年。改封威靈公。頒以〉 〈誥命。洪武三年。改為湖州府城隍之神。頒降制度。建正祠。前門中門兩廡。正堂穿堂後堂。並如制式。左右兩司。亦建門堂。兩廡額曰左右神司。徹去土偶〉 〈神像。以其土墁於壁間。正壁為山水圖。中設木主。前列幾案。如公署之制每歲春秋二仲月。於祭山川後一日。守土官率屬官。祀以羊一豕一。是年〉 〈知府侯善。以舊址湫隘不能備其制。於阜俗坊。擇民地改建。吳興志。其廟所在州縣皆有之。莫詳事始。唐杜牧為黃州刺史。有祭城隍神祈雨文二〉 〈首。則郡之有是祀。其未久矣。州舊有廟。紹興十八年知州事趙叔涔。重建廟宇。裝飾殊嚴整。 吳文皇帝廟。在儀鳳橋南。本名吳太子和。廟在州西〉 〈陵側。皓嗣位後。別剏於今處。隋李廟毀。唐初重立。以和曾封南陽王。曰孫王廟。大暦十年刺史顏真卿以嘗追尊。立廟改為吳文皇帝廟。大和八年〉 〈敬昕重修有碑。胡季良撰。舊圖經雲吳赤烏五年建。續圖經雲。皓嗣位始剏祠今處。廟之建。安得在孫權時。赤烏年舊經誤也。統記雲。在州南一裡〉 〈五十步。括地志雲。烏程縣南有吳太子和廟。初在州西山陵側。廟高一丈二尺。周回二百一十步。耆老以其縣有文皇帝陵又孫皓嘗封烏程侯。乃〉 〈於今處別創祠宇。舊編雲。太子和以罪廢居故鄣死。永安元年。暗封烏程縣侯。始創祠於駱駝橋東獲塘上。及嗣位追尊帝號。移置今處。咎嘗遣使〉 〈至廟下。迎其神主來建鄣。儀物甚縟。廟有碑。按吳志。孫和赤烏五年立為太子。後以。間徙故鄣。太元二年封南陽王。遣之長沙。權薨和徙新都賜〉 〈死。孫休立。封子皓為烏程侯。始自新都之本國。皓即阼。追諡文皇帝。改葬明陵。寶鼎二年遣孟仁等。以靈與法駕。迎神於明陵。舊編所載。亦未詳審。〉 〈郭尚書廟。舊志在駱駞橋北元至正十二年毀於兵火。皇朝命列祀典知府楚岳改建於臨湖門西北。歲一致祭。額為晉尚書郎郭公〉 〈之祠吳興志。神諱璞。晉元帝時為尚書郎。舊傳城之初立。。璞相視陰陽。俾無兵革患。故得血食。女預其議。因以從祀。舊祠在臨湖門外。國朝。端拱中〉 〈知州事鄭建。始建置今處。有記存。續圖經雲。以晉史考之。郭于吳興無功績。舊傳遷城郡置。在寶𣇄元年璞當晉惠懷後。避地東南。事不相類。故〉 〈鄭記但述其文學。遷城事辨。詳見城池下。 忠烈廟即顏魯公廟。舊在駱駞橋東。放生池上。元至正十七年築城。隔於城外。緫管陳昧移建於廣化橋〉 〈北。並遷放生池。諸碑碣在焉。皇朝命列祀典。歲一致祭。吳輿志。紹興三年敕賜廟額。神即唐顏魯公真卿也。〉 〈公大暦間為刺史。遺跡不一。見郡守事蹟下。忠烈言行猶可想見。嘉祐中郡人建神祠。通判章衢。遂寫魯公像於中。其後知州事張田增葺。給事元〉 〈絳宻學王琪俱有詩刻。又移公所書干祿字碑。放生池碑。項王碑。射堂碑。烈於兩廡後。又附以乞未等帖。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臨池建堂。牓曰懷〉 〈忠。紹興初知州事汪藻以事上於朝始賜今額仍新廟貌。乾道四年郡以趙子璘祠附於右。淳熙九年又以蘇軾祠附焉。二公皆舊為刺史。蘇公之〉 〈忠國。趙公之捍城。亦邦人所仰雲。靈佑廟。即曹孝子廟。元至正十二年毀於兵火。〉 〈皇朝命列祀典。知府楚岳于舊址改建。歲一致祭。今額為宋曹孝子廟。吳興志在子城北。宣和中敕賜廟額。封神昭應侯。神姓曹諱清。烏程人。父嘗殺人〉 〈系獄。自誣手刃代受重辟。既歿殊顯靈異。有祈輙應。初寓祀於靈濟祠。宣和初盜起清溪。把歙及杭。近郊複有陸盜餘千人。且及城下。知州事王倚〉 〈見神於夢。已而守城者。夜覩異人。冠服華侈。往來雉堞間。轉相告語。知神陰助。賊平州上其事。遂有封額之賜。乃度地建廟。為屋七十楹。郡人劉燾〉 〈為記並書。碑在廟。廟有井遇歲大疫。飲者輙愈。 旗纛廟。在壽僊橋北。洪武八年長興守禦千戶所移治郡城。洪武十年始建。以祀大纛牙旗。及火〉 〈炮諸神。春秋二仲月。守禦官主其祭。其址即故趙文敏公故宅也。 安吉太守趙公廟。即府治土祠也。其神姓趙名良淳。字景程。以宋宗室。來守是〉 〈郡。德佑二年元將阿剌罕兵至城下。良淳縊於郡治。民立祠於府治㕔事東偏。〉 〈皇朝洪武十年知府陳文佑。以其事請於朝。命列祀典。歲一致祭。神兩旁。舊設淫祀神像。洪武十一年同知魏德源。始撤去〉 〈之。 文昌廟在長橋之東。舊志所無。宋景定辛酉。蜀人牟子才。率吳蜀士夫創建。以祀梓潼之神。吏部郎中程端升等。咸助成之。宋封神文聖武孝〉 〈德忠仁王。元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今洪武七年知府楚岳重。修。 靈濟廟。即廣德張王廟也。元封其神為正佑聖烈昌福崇仁真〉 〈君。俗稱張王廟。吳興志。在子城西北。報恩。觀之右。廣德祠山張王也。有敕賜廟額。稟封王爵。王后漢人。初居郡之白鸚山。唐顏真卿碑載其事。幹寧〉 〈中邑人避宣城亂。寓居卞山。立草堂祀神。時李師悅為守。夢神丐搜館。乃建祠于卞山之隅。 顯應集雲。王諱㴛姓張。後漢時人。初居苕霅之白鶴〉 〈山。注雲。其事見湖州碑。大暦九年刺史顏真卿書重立。徐浩題額碑。載新室之亂。野火隳其祠。宋大觀丁亥歲。知廣德軍張競辰得之。撅其殘缺之〉 〈餘。刻石於廟。今舊碑不復存。又載湖州刺史李師悅記雲授館事。人統紀雲。舊傅王之桞趙二姬。實白鶴山之人。建中靖國初。知州事徐鐸始創今〉 〈廟。為屋三十四檻。曰行廟。有碑集絡撰。 碑在廟額題為行廟。以卞山下有廟也。今卞山廟廢。定安門外又剏別祠。 德貺廟。已廢。民遷其神沈約〉 〈像。于吳文皇帝廟中。吳興志。在吳大皇帝廟之左。崇寧中敕賜廟額。神姓沈諱約。宋時人。沈為吳興著姓。約在宋以文名。官至左僕射特進。俗號具興〉 〈地主。不詳剏廟之始。西楚霸王廟。在北二裡。舊項王廟。在子城內西北隅。以其地焉項王故城也。自後漠以來有之。宋永初中廢。繞記雲。子城〉 〈內地。為項籍故城。有古項王廟。以宋永初二年廢。後耆老又興廟于楚帝寺。又雲當後漠吳晉時有二廟。一在卞山。一在子城內。宋永初二等並廢。〉 〈尋以其靈驗。置於州北二裡。今項帝寺也。舊圖經雲。在鳥程縣東北四裡。南齊書曰。李安人為吳興太守。舊方伯到郡者。皆殺軞下牛于祭項籍神。然〉 〈後方上。安人不信。牛無故自死。埋於廟側。號李公牛塜。梁興雲。蕭琛為吳興太守移神歸廟。事見郡守事蹟下。陳高祖永定二年。於舊廟西北一〉 〈裡。更新立廟。遣中書舎人韋鼎冊拜神為楚帝。唐顏真卿於碑陰。述王興叔父渠避仇吳中。蓋今湖州也。靈應事蹟頗多。陵羽圖經亦具載。南吏。臨〉 〈汝侯蕭猷為太守。與楚王神交飲至一斛。每酎把盡歡極醉。神影亦有酒色。祈禱必從。後為益州刺史。齊苟兒反。眾十萬攻州城。猷兵糧俱盡。乃。遙〉 〈禱請救。是日田父有逢二騎。衣鐵從東方來。俄有數百。騎如風。一騎過請飲。田父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臨汝侯。當此時。廟中祈請無驗。十餘日〉 〈乃見侍沖土偶。皆泥濕如汗者。又統紀。載唐狄仁傑承制。應天下神廟非禮典者悉除。父老以項王廟為請。仁傑試齋宿於廟中。在見偉人曰。吾西〉 〈楚霸王也。自國家起義兵及征遼。吾常以陰兵佐之。今以功獲焚奈何。仁傑許其完箿。至曉以牢酒祭真。其廟至今存。 葛仙翁廟。在永寧倉門外〉 〈東偏。即箹洪廟。制甚湫隘。舊志所無。不詳創建之始。 通靈王廟。在甘棠橋。與橋相直。舊謂之銅官山趙監廟。見舊圖經統記。今俗呼銅官廟。漢吳〉 〈王濞。令監督胥靡鑿山采銅。不忍虐用其民。山覆而死。因以立廟。吳興錄顧野王興地志。及寰宇記。皆不載其名。梁同光中敕封為通靈王。清泰二〉 〈年加封福善。 保仁王廟。本在武康縣銅官山。今廟國初第曰廨宇。統記雲。武康縣銅官山有廟。州東南亦有廨宇。見存。元符元年知州事豐稷重〉 〈修。郡人姚舜仁撰記。題曰重修通靈王廟記雲。 蘇將軍廟。在臨湖門內。郭尚書廟碑雲。移置蘇驃。騎堂之上。廟之置久矣。按南史。宋封蘇侯神為〉 〈驃騎將軍。神即蘇侯也。續圖經雲。所載經及郡人曹於此廟。獨見於鄭建所述郭尚書廟碑。故老相傳此郡人當是蘇峻。無峻本長廣掖人。嘗寇江〉 〈南別所。自建康自為驃騎領軍將軍。而初不及此竟。豈神像者焉。亦有依憑者。即今按南史。文帝諸子劭傳。劭排鳳玉輦迎蔣侯神像于宮內。乞恩〉 〈拜為大司為封王。蘇侯為驃騎將軍使。南平王鑠為祝文。今廟在武康。則蘇侯有廟在城下。事相類也。特建之由。續圖經之言米嘗考此。又蘇峻起〉 〈兵。蔣侯事。見武康蔣侯廟下。況峻自為驃騎。神信為蘇峻。但事涉恠謬。不足載。 吳興續志。即蘇峻廟已廢。〉 〈烏程縣。吳與續志項王廟。舊志在鳥程縣弁山下。今已久廢。兵與志。在縣東北四裡。唐天佑四年建。即卞山下祠也。今廢。見舊圖經。元一統志。吳〉 〈興記六。在鳥程縣西北。其山有項籍廟。唐真卿于碑陰還王與叔父梁避仇吳中。蓋今湖州也。吳興志靈佑廟在西陽。即昭應侯所居也。州城又有〉 〈廟。詳見郡廟下。 徐孺子廟在孺山。見孺山下。 李靖廟在古山。舊編雲。有唐吳道古碑在廟。有賜額及碑誌可考。 沈將軍廟。在鳥程縣升山。神〉 〈諱清。唐婺州刺史。大暦中李希烈陷卞州。浙東西觀察使韓滉。使勒嘉興子弟四百人翼於潤州。交㸃士眾發自升山。逐逆黨至汴口。力戰而死。詔〉 〈贈衛尉少卿。兼左金吾衛將軍。即發軍之地置祠光啟三年再新廟貌。有記具載其事。按唐史。憲宗時李希烈反。韓滉為浙江東西觀察使。希烈陷〉 〈津州。述遣神將王梄耀。李長榮。栢良噐。以勁卒萬人進討。次睢陽破之。顯利侯廟。在卞山。山之巔有龍池。麓有龍洞。熙甯四年大水。明年春複苦〉 〈雨。知州事孫覺禱焉。應期雨止。年遂有秋。明年始建祠。七年春不雨。知州事李常。禱於祠下。須臾即雨。秘丞朱臨記其事。元豊三年𠡠封顯利侯。〉 〈鳥將軍廟。在鳥墩鎮。一名烏戍將軍。唐烏仲胤之族子。史失具名。李錡反將軍與之戰死。葬於鎮之普靜寺。遂廟食於此。前有大池方十餘畒多黿。〉 〈人不敢捕。見舊編。而續圖經乃雲鳥氏自秦著名。今以名鎮。則將軍血食于此大矣。第年代綿遠。圖志闕逸不可考。按唐史烏胤。河東脟軍承玭〉 〈子。憲宗時擢河陽節度使。又憲宋即位李錡叛。今管內鎮將。殺常蘇湖等五州刺史。辛秘殺鎮將進討。辛秘立功。事有石刻在軍資庫。及將吏姓名〉 〈當考。歸安縣。吳興續志舊志。祠廟在城者凡六。已見郡志。其城外者五。功善王。〉 〈吳文皇帝廟。及東嶽行祠三。今唯射村璉市二嶽祠在。餘三處皆廢。令複以舊志不載者。附錄於編。東林土地廟。在歸安縣舊志不載其詳。按廟〉 〈碑神姓陳。許幸三姓相為昆第。此廟之立。已近千載。則神之廟食遠矣。舊基在山北。有靈鳥銜皷于山之南。廟遂遷焉。宋建炎四年金人渡江所至〉 〈屠我。逰。騎距廟十八裡。居人震恐禱於神。賊無故自遁。會有傳者雲。賊見旗幟亙數裡。謂有大軍故去。人以為神威靈潛卻之。紹興初。侍郎李宜白〉 〈於朝。封靈應候。元仍其舊。本朝洪武五年取勘祀典。有司以其事間。命列祀典。號東林之神。每歲二月〉 〈官為致祭。 石塜廣陵侯廟。舊志所無。按宋禮部尚書文及翁記。神姓陸名圭。世為昭慶軍人。生於宋熙寧間。幼時勇猛神異。以祖澤補右爵。兩調〉 〈為泗州真州兵馬都監。宣和中大歉。發粟賑饑存活百萬計。適方臘弄兵。東南大震。軍帥調公駐浙江。進嚴瀬與賊𢧐數合。賊敗績而遁。師還錢塘〉 〈以卒遂為潮神。紹興間海濤衝激江岸。民不遑安。神役陰兵治之。潮勢隨平。嘉定夏飛蝗蔽天。神。見雲端而驅之。蝗不為害。淳佑間錢唐江複大決。〉 〈有司隨築隨圯。神與三女揚旗空中。浮石江面。以顯其靈。堤賴以成。浙西帥臣徐梁實董斯後。以其事聞於朝。乃錫額曰恊順。封其爵曰廣陵。封三〉 〈女為夫人。立廟是邦。地曰石塜。生英𣧶靈。昭不可掩。環千里之地。家祝而郷祠。奚啻子若孫之與祖禰。所以蓋。覆斯民。曆千載猶一日。炳乎不可誣〉 〈也。朝廷頌爵。命崇廟貌。於禮寔宜。水旱疾疫。有禱輙應。吳興志吳文皇帝廟。在史涇。即太子和別廟也。〉 〈長興縣。吳興續志舊志所載祠廟凡十。惟城隍東嶽行祠。舊載道。觀下。季王廟。在長興縣存餘廢。元建三皇張王李王廟。今三皇廟存。余毀於兵。〉 〈皇朝重建者四。創建者二。三皇廟在縣治東舊志無。元大德間知州喬顯建。祀伏羲神農黃帝。以風後力牧勾芒祝融氏配。〉 〈國朝洪武九年。縣丞王琪重修。 城隍廟。舊在縣東。皇朝洪武三年知縣余隆移於靈佑坊。舊基今為縣治。廟依頒降制度。建正祠〉 〈前門中門兩廡正堂。左右兩司。亦建門堂兩廡。設木主題曰城隍之神。前列凡案。每歲春秋二仲月祭。山川後一日致祭。羊一豕一。 旗纛廟在百〉 〈戶所西。舊志無。洪武六年守禦鎮撫劉顯。依頒降制度建。春秋二仲月擇日致祭大纛牙旗火炮之神。用羊一豕一。 劉將軍廟。在李王廟西側。舊〉 〈志無。神名成。靈璧人。先任廣德行樞宻院管軍緫管。同今長興侯耿炳文領兵克長興。以功升懷遠大將軍。長興翼左副元帥。辛醜年歿于 王事。〉 〈奉旨建廟遣官致祭。吳延陵季子廟。舊名五酉季王廟。在合溪舊廢。洪武八年〉 〈重建。 東嶽行宮。在五峰山東。元大德間。同知州事馬鎔重建。 張王廟。舊在縣東。即廣德祠山張王也。廢於兵。〉 〈皇朝辛醜。知州黃庭桂禱雨有感。重建于城西五峰山東。 李王廟。舊志無。宋名顯應廟。在城西五峰山下。神姓李諱祿字福公。居邑之安化郷重莊裡。〉 〈大觀二年正月十八日神誕。赤光照空。裡人驚異。幼頴悟性剛直。宣和七年歿於海陵之赤岸。時年十八。其發靈始於兩淮以及江浙凡雨暘災疫〉 〈禱之輙應。開禧間邑令趙潗。上其功德於朝。賜廟額封太尉寶慶二年複封威濟侯。累加靈惠廣佑福濟忠正王元至順間加封英烈事蹟有碑宋〉 〈朝毀於兵。吳元年重建。吳夫㮣王廟。在東南一裡。吳興記雲。吳王闔閭。使其弟夫㮣築城於此。又一所在洛塢。圖經作吳王棠溪氏廟。 漢錢卿〉 〈廟。在西北四裡。舊圖經雲。彭祖四十六代孫錢卿。名朔字幼子。建武中為黃門侍郎代郡太守。卒有靈。永平七年立廟于柯裡村。置吏十人供其灑〉 〈掃。唐貞觀元年重修。 陳聖子廟。在縣東九裡。舊圖經雲。昔陳武帝微時行息一楓木下。忽見一人雲。子當冨有天下。及武帝即位。不知其人所在。〉 〈乃於楓木邉立廟享之。名曰聖子。其木唐末猶存。吳興志堯氏廟。在堯市山下。皮日休茶塢詩注雲。有堯氏廟。及羿後廟。在顧渚山口。 謝太傅廟。〉 〈在縣南三鴉崗。廟前即其墓。有治平四年知縣事吳濤修廟碑。元一統志。又按象之紀勝雲。謝安墓在長興南六十五裡二鴉村。安初葬建康之〉 〈梅山。陳始興王叔陵發其塜。安裔孫長城今夷吾。從葬於此。有大觀三年墓田碑。杜題雲東晉太傅文靖謝公之墓。 斫射神廟。在顧渚。唐張文規〉 〈廟記雲。斫射神圖籍所不載。會昌二年予入山修貢。先遣押衙祭以酒脯。及到山茶芽若抽。泉水若傾。因建祠宇。系之祝祠。貢茶院。面虎頭岩。後曰〉 〈顧渚。右斫射。左懸臼。 魚陂王廟。在縣西南包店。舊經雲。吳夫㮣養魚於此。故。號魚陂王廟。五酉季王廟。在合溪鎮。賢良祝鎰為記。以為五酉。有〉 〈吳之訛。季王季劄也。武康縣。吳興續志縣境之廟。舊圖經統紀。所載夫㮣錢卿聖子止三所。舊〉 〈編愽采廣引堯氏魚陂斫射。謝傳季王五廟。猶有證也。至於盛瀆廟。在縣南百步。神為尚書令盛聦。 吳山廟在吳山。羅公廟在縣南五裡。羅隱〉 〈之祠。張李廟在靈山。 三僊廟在洛塢。曰三仙姑。事或涉神恠。或因俚俗。今故略之。三皇廟在武康縣。舊志所無。元建于縣北五十步。後毀於〉 〈兵。皇朝即其址為社稷壇。改建廟於縣治西南二百步。中為正殿。塑三皇像。配以〉 〈風後力牧等神。翼以兩廡。前立靈星門後建堂。元以醫學官主之。每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今惟朔望行香。醫學官亦不復設。城隍廟。舊志〉 〈在縣西一十步。後毀於兵。皇朝以其址為縣治公廨。改建廟于縣東北二百步。淨因院舊基。洪武三年頒〉 〈降制度。撤去塑像中設木主。題曰武康縣城隍之神。前列幾案如公署之儀。正祠前門中門兩廡複設左右二神司。每歲春秋二仲月擇日。縣官率〉 〈其屬祀。以羊一豕一。防風氏廟。在縣東南一十八裡。封山側風。渚湖上晉元康中縣令賀循所建。吳越錢鏐微時。嘗禱於此有驗。及貴遂封為靈〉 〈德王。增廣廟宇。有碑紀其事。皇朝列於祀典。號防風氏之神。每歲仲秋致祭。吳興志。在武康邑境有二。其一。〉 〈在縣東二裡。地名清穆。一在封禺二山之間風渚湖上。統記雲。廟在封禺二山間。征異記雲。晉元康初。中夜見有人坐武康縣樓上。身長數丈。垂〉 〈𦠨至地。縣令。會稽賀循知之。曰此地本防風氏之國。其防風氏之神乎。遂立廟於縣之東。錢氏封為靈德王。號靈德廟。有石刻存。 靈應廟。在縣〉 〈南二百步。神姓徐。諱天佑。宋末本縣一日謂人曰。吾將往山東為國辦事。言訖而逝。邑人遂為建祠。淳熙中縣失火。知縣方導見神撲滅。繼有飛蝗〉 〈猛虎洪水之厄。神悉捍禦之。寶慶三年賜今額。紹定元年封孚濟侯。今存淵應廟。在回應山下碧玉潭側。潭水奫澄。神龍居之。唐元和八年縣令劉〉 〈汭禱雨有驗。始載祀典。宋朝元符元年邑大旱。縣令毛滂馳禱。未出山而雨。自是有請必應。刺史蔣之翰。遣烏程簿禱雪。即如所請。以其事聞。敕賜〉 〈今額。建中靖國元年。邑人相與立祠宇。滂有記刻石在廟。乾道三年知縣張端友重。修。吳興續志雲。在縣西南一十裡。宋元符中賜今額。本朝命列〉 〈祀典。每歲季秋致祭。 蔣靈帝廟。在縣前溪南。漢末蔣子文之神也。吳立廟于鐘山。不詳此邑創廟之自。統記雲。蔣帝廟神姓。蔣字子文。廣陵人。漢〉 〈末為秣陵尉。孫權時有人晝行于鐘山。遇子文朱衣白馬。謂曰為我報吳王。為我立廟於此。吳王聞之為立廟于鐘山南。封為蔣侯。因改鐘山為蔣〉 〈山。晉蘇峻之亂。晉師祈之封為王。齊東昏侯。封為帝。 銅官趙監廟。在縣西北十五裡銅官山。吳興記雲。昔漢吳王濞鑿山采銅。銅監姓趙。遇山崩壓〉 〈死。托以為神。因為立廟。水旱必禱。公私皆有憑驗。後唐同光中敕封通靈王。至清泰二年封福善保仁王。州東南亦有廨宇。 梓華廟。在武康縣黃〉 〈隴山。統記載宣驗記雲。廟本在錢塘為錢塘令盛疑所焚。遂移祠於此。沈尚書廟。在縣南一裡。尚書沈伯儀也。統記雲。沈伯儀。武康人。有儒學。觧〉 〈褐授太子文學國子祭酒。 樊將軍廟在縣南上百步。地號樊宅。漢無陽侯樊噲是也。余英志雲。樊噲。少失父。從母嫁沛中。遂為沛人。今其地有古〉 〈井。見物怪。人不敢汲。陳許二侯廟。在縣東北隅。吳越錢氏時建。祀典失其名。舊編雲。二王廟。故老相傳為陳許二王廟。 嶽帝廟。在縣西北隅崇〉 〈福裡元符三年建。 靈濟廟在縣治東北清風裡。淳熙十二年建。九沈廟。在沈壁山。號九沈公舊編雲。沈氏初徙居山下。兄弟九人。山有峰頂各立一廟〉 〈旌忠廟。在楊村。乾道中樞宻楊倓為父請于朝。賜今額。德清縣吳興續志城隍廟。舊志在德清縣東南臨大溪宋紹興中重建。其〉 〈神封阜俗保闍大王。元因之。皇朝洪武四年。改號德清縣城隍之神即舊廟仍拓地改建前門中門兩廡正〉 〈堂穿堂後堂。並如定式。左右兩司。亦建門堂兩廡撤去塑像畫雲山圖於正壁中。設木主幾案。儀如公署。每歲春秋二仲月。祭山川後一日縣官率〉 〈其屬致祭。羊一豕一。 三皇廟舊無。元天暦間。縣令仇治剏建。在縣西南一裡祀伏羲神農黃帝。以風後力牧勾芒祝融配享。兩廡從祀。十六名醫〉 〈門殿皆以開天為名。以醫學官主之。每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至正十六年毀於兵。〉 〈皇朝吳元年知縣黃宗義。擇民地改創於縣東德廉坊每月朔望縣官率其屬行香醫學官不復再設。 永靈廟在十一都新市神姓朱諱泗晉懷帝時〉 〈為鎮國大將軍。遭時多難力𢧐死國詔就邊立廟。後族人感夢建廟于此吳越錢氏封保甯將軍。宋紹興五年賜今額累封顯佑通應惠利侯加至〉 〈靈感公。皇朝洪武四年命列祀典。號新市土地之神。每歲四月十四日致祭。餘不亭〉 〈侯廟。在縣南興賢坊臨大溪。即晉孔愉也。愉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候自晉迄元廟食不絕。後毀於兵。洪武七年邑人重建。〉 〈皇朝命列祀典。號余不亭侯孔公之神。每歲五月五日致祭。吳興志孔侯廟。在城山之陽。舊圖經以為孔愉。從子嚴為吳興太守。五廟於此。今者市保廟。〉 〈乃廟食之處。孔侯廟。乃墓前祠堂。後因為廟。廟後有大塜。磚甓半露。上有古木數株。堅如鐵石。千歲之物也。古老相傳愉葬後。龜衘窠木種於此。至〉 〈今號龜衘樹。孚惠廟。舊志所無。神姓陸諱載。在八都新塘村。宋隆興間賜今額。〉 〈皇朝洪武四年。以其忠孝事蹟上請於朝。命列祀典。號新塘土地之神。每歲四月十四日致祭。 顯佑侯廟。舊志所〉 〈無。在縣東南一裡。神姓戴諱繼元。宋末人。時邑張水嬉舟覆。神攘臂觧衣援之。眾皆得免。而神溺焉。後數著靈邑人立廟祠之。其事具載於碑。宋景〉 〈定間。封以侯號。皇朝洪武九年以其事上請於禮部。議得土神著靈。列之廟貌。郷民致祭。聽從〉 b〈其便。每歲于清明日致祭。 嘉王廟舊志無。在縣東德廉坊。即唐張廵廟今即其址建察院。遷神像 于餘不。亭侯廟中。吳興志沈麟士廟。在吳羌〉 〈山之陰。面大溪墓在廟後。 藺相如廟。在縣東二十五裡。系金鵝郷界。孫王廟。在縣東南四十五裡。孫皓父孫和之詞也。吳興志。並見舊編。〉 〈安吉縣吳興續志三皇廟。在安吉縣治北。舊志所無。元始建以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風後力牧勾芒祝融。每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 〈皇朝廟仍其舊。縣官朔望行香拜謁。 城隍廟在縣治北。元仍其舊。後毀於兵。〉 〈皇朝洪武三年。改建于縣治之東南。中立正堂穿堂後堂東西兩廡。內外為門。又置左右二神司。堂設木主。題曰安吉縣城隍之神。每歲祀山川後一日。〉 〈縣官率其屬致祭。羊一豕一。 朱明府廟。在縣西八裡。邵墓山。即吳別駕朱紀廟已廢。吳興志。明府墳在其後。因廟食焉。神名紀。吳楊州別駕偏將〉 〈軍。 施明侯廟。在梅溪鎮。神為晉尚書左丞相。征西大將軍施彬。以征討有功。詔封中蠲侯。彬父先為青州牧。封安吉侯。至是彬上表請縣之住宅〉 〈南空地為食邑。其後遂廟食。唐大中三年重修。七年二十四代孫。公贊作記。石刻見存。 仁濟廟。在縣西北三裡。俗呼為落石大王。即唐李靖也。靖〉 〈擒輔公祏有功於此邑人祠之。崇寧三年賜仁濟廟額。後封惠武侯。進封忠智景武公。又進封輔世靈佑忠烈王。俱有誥祠。碑記在廟。 靈濟廟。在〉 〈縣西北常樂寺東。已廢。吳興志紹興五年建。 天目洞龍王廟。在縣西南金石郷廟有龍井。遇旱祈禱甚靈響。又有古杉侵雲。上已枯朽。枝葉欎然。〉 〈父老相傳僅百餘年。吳興志。又載白猿神廟。唐嵩岳天師吳筠煉丹于吳山。有白猿𥩈而吞之。丹發躁甚。走至黃村自沉于水而死。其後有靈顏狂〉 〈怪。故不錄。 寺〉 〈湖州府。吳興續志象教之興。歴世崇之。考其宮居。成壞有時。敘釋寺。吳興志郡城招提二十所。以年代之可見者考之。梁初建二。陳一。唐五。錢氏八〉 〈宋朝三。然唐朝雖五。而四在懿僖之時。宋朝三。而二為子院。廢額者乃有四焉。即城闉而視諸邑。大略可覩也。浮屠氏。自東漢入中國。教即流傳。梁〉 〈武篤好。至於棄宮殿而廬居。禁牲牷而菜茹。臣下競化。捐室徼福。陳時因之。唐武宗廢徹精舎。冠髽其徒。而躬受道籙。唯阿相去爾。宣宗舊勞於外。〉 〈遁跡叢林。入嗣大統。隨即修廢崇奉益虔焉。懿僖之際權綱觧紐。鎮藩輙請。姑息聽從。暨錢氏而相煽成俗。不可藥矣宋朝。蘭若有損無增。高宗南〉 〈渡靳祠部而不鬻。流落士族。俾蹔占廢宇以居。聖意所在。非臣庶所能蠡測。寺有更革廢置。亦居郷者。所當知也。 天甯萬壽禪寺。在湖州府即故〉 〈報恩光孝禪寺。後改今名。寺有鐘以警旦暮。又有李陽氷篆經蔵二字。並唐人所書經幢。 報本寺。今止存一殿。餘屋皆毀。 鴻禧寺。殿宇已廢吳〉 〈興志。在子城西北。統記雲。一裡二十步。梁大同二年侍中蕭翼舍宅建。舊名寶勝寺。唐會昌中例廢。鹹通十二年。僧法珍請為崇福寺。龍紀元年。改〉 〈寶勝寺。統記作寶聖。晉天福二年。錢氏改廣慧崇益寺。 統記作建隆元年。吳興郡王錢愖。奏乞改額為廣慧崇益寺。 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 〈名。統記雲。景德三年。 飛英寺。城北二裡。今止存一殿。餘屋皆廢。西為舎利塔。宋端平初。沂王夫人俞氏重修。今塔並塔院雄峙如舊。吳興志。唐〉 〈鹹通五年。忠顗禪師募眾建刺史高湜表請為資聖寺。中和五年。改為上乘寺。舊圖經雲。在白鶴郷。鹹通十三年。建為資聖禪院。中和五年改上〉 〈乘寺。寺前有石甃洗馬池。寺內有舎利石塔。白蓮池二所。唐刺史高湜劉植杜孺林祠。吳興郡王錢愖詩雲。兩岸懂花紅步慞。一行山色緣屏風。景物〉 〈可想。 來景德三年改今額。續圖經雲。改上乘寺。當開寶五年。改今名。當祥符元年。 舎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舎利院。本浮圖碑雲。僧〉 〈雲皎鹹通中飛錫長安。僧伽受以舎判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遂歸建塔。始中和四年。成于幹甯元年。凡三十七層。高六十五丈。開寶中有神光〉 〈現於絕頂。遂複增建木塔於外。紹興庚午歲當震成燼。知州事常同。因州人之請複立是塔。舎利無恙。今又建木塔雲。 廣化寺。殿宇已廢。吳興志〉 〈在子城西。統記雲。二百步。即吳興郡王錢偡第。偡沒後舍為寺。號正法明。舊編雲。當開寶四年。 宋顥景德三年改今額。西廊有子院。號寶蔵教院。〉 〈院之經軸。皆題曰正法明寺。 殿后有鐵塔九層。及恭義王祠即愖也。大寧寺。自宋末已廢。吳興志在儀鳳橋南。本福田院。唐開元中建。州舊有〉 〈大寧寺。居比丘尼。今報恩光孝寺也。崇甯二年詔諸州置崇甯萬壽寺。郡以大寧寺應詔。遂移寺額。興所居尼于福田院。 廣福尼寺。舊志所無。在〉 〈今府學東。宋韓𠈁冑故宅。沒于官改建靖應道觀。尋為僧緫攝所奪。易為今寺。元末改為官倉。吳興志寧化寺。在府東北二裡。舊傳古防風氏宅。會〉 〈昌元年刺史張文規置。今廢。統記雲。今人往往於寺。夜見巨鬼坐股垂足於地。寺有杉松院。院中有古塔。及針大殊像。 楚帝寺。在東北一裡。古項〉 〈王廟也。梁太守元仲景。夢偉人羽葆甚盛。請居宅為寺。遂舍宅建。昭明太子撰碑以陳封項王為楚帝。因呼楚帝寺。今廢。見統記。 德本寺。在府北〉 〈前石橋後石橋之間。今不存。郡學文宣王廟碑陰。載郡人徐導居德木寺之後石橋。敘事頗詳。吳興志報恩光孝禪寺。在子城北。陳永定三年。章皇〉 〈後舍宅建。見舊圖經。 名龍興寺。神龍二年改孝義寺。有徐陵撰碑。十代孫嶠之書。中宗時復舊名。會昌五年廢。次年再置。長興二年。錢氏改為大〉 〈寧寺。據統記。本尼居也。其地曰章後坊。有唐經憧十數。皆刻尼名。宋朝崇寧二年。改為崇甯萬壽寺。紹興七年。以崇奉徽宗香火。賜報恩廣孝。十二〉 〈年改今名。統記雲。文殊堂額。顏魯公書。又有謝安石碑。裴清撰。今不存。吳興志開元寺。在子城西。統記雲。一百二十步。梁天監中尚書右僕射徐勉。〉 〈以居宅有慶雲之瑞。舍為尼寺號八政。武德元年改居僧。開元二十六年改今名。殿內有明皇真容。武宗初例廢。會昌五年奉敕𠕂置。見統記。薛逢〉 〈有寄湖州開元儒座主詩曰。傍城花桞覆精廬。氣象可見。寺東廊有廣福院。奉觀音像。西廊有智者院。居教徒奉普賢像。寺累經回祿之災。今惟存〉 〈廊廡。觀音廣福院。因別立門。吳興志興國寺。在府東南一裡。南齊給事中徐系祖。舍宅為寺今廢。統記雲。系祖初為青州刺史。造石佛像二軀。及還〉 〈江東。其象堅重不可載行。次松江風雨夕晦。石像偉然在側。舊編載舊圖經雲。四水至州南興國寺前合為霅溪。至江子匯左右。唐初寺廢。移額於〉 〈千金。今名無為寺。烏程縣。吳興續志寺之在城者。已見郡志。其在郷都。而載於舊志者凡九。〉 〈今列于左。 道場寺。 何山寺。 景山寺。 峴山寺。 圓證寺。 惠覺寺。妙喜寺。 顯親𨺛報院。 妙果尼寺。 普明寺。 在烏程縣菁山。事具黃溍〉 〈所為記。 鳳山寺。在九都宋末建。 明本寺。在衡山元初宣慰游介石建普應寺。即幼住庵。中峰和尚卓錫之地。在弁山。至正間賜額。 傅惠寺。在〉 〈二都。 出塵寺在六都。 福山寺。在九都。 海印院。在十一都。 慈濟院在十四都。 寶佑寺。 資福寺。皆在十六都。 精岩院。在二十一都。 清〉 〈居院。 廣濟寺。皆在三十二都。 真常院。在三十四都。真慶寺。在四十五都。慈光院。在四十九都。 真福寺。在五十一都。吳興志顯化禪寺。在〉 〈縣南二裡峴山。崇寧四年以澄悟禪師塔。祈求有驗。始賜今額。其塔號定應。 圓證寺。在縣西北一十五裡卞山。唐大暦中有傮惠政。坐禪四十年。〉 〈元和五年故宰相于頔。表上其事。賜名聖壽寺。會昌三年。刺史張文見。積石貯泉曰浮空潭。又以水似伊洛。改名思洛。又作泣玉亭。宋治平二年。改〉 〈賜今額。祥符圖經已作圓證寺未詳。 惠覺寺。在縣西北一十五裡。法華山。梁普通二年建。號法華寺。寺有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唐刺史常〉 〈明李峒。盧幼平。崔元亮。張文規。有詩宋治平二年改賜今額。舊圖經作法華寺。普靜寺。在縣東南九十裡烏鎮。粱天監中司空沈約。舍父墓地〉 〈建光福寺。約先葬父于此。今寺殿基即其處。約歲時來展墓。武帝遣昭明太子迎之。約不自安乃遷葬。以地為寺。宋朝大中祥符間。改今額。 宻印〉 〈寺。在普靜寺側。梁昭明太子之館也。沈約展墓。昭明館於此。約舍墓地為寺。昭明因以此館別為一寺。今約與昭明為二寺。伽藍神舊有碑刻。大覺〉 〈寺。在縣東十八裡西餘山。舊名寧化。宋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妙果寺在烏鎮。元祐中建尼寺也。 喜宥院。在縣東四十裡舊館。唐光啟中建。見續〉 〈圖經。舊編雲。蕭梁時建。號聖嘉院。錢氏改今名。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圓明院。在縣東北四十五裡上林。錢氏同光中建。名〉 〈者經院。後改廣濟院。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布金院。在縣東北七十裡。湖上橋棲。廣順十年錢氏〉 〈建。名觀音院。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法忍院。在縣東四十五裡軋村。錢氏建號善慶院〉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歸安縣吳興續志舊志所在載釋寺。其在城者。十有一。已見郡志散在郷〉 〈村者二十有九惟黃岩寺尚今錄其名。並近代暫建而複廢者吳興志舊圖經載寺院三十四。有法照院。東保安院。多慶院福田院。霅水傳經院。景〉 〈德寺本縣圖經載在城十一所。光孝慈感天聖。報本。能仁告成。證通飛英。景德郡安。大寧。城外二十九所。除在城內者附見郡志。其在城外者如後。〉 〈獅子吼寺。在縣南崇禮郷射村。吳常泰中有居人劉鉞。嘗與費長房覩空中奇獸。金毛五色。哮吼之聲三振。遂奏舍宅為寺。因以為名。唐會昌中〉 〈廢大和二年重建。宋天聖壬申歲。僧有感等起三門及軒廡景祐乙亥畢工。有記在寺。慶元二年重修編修沈瀛述記。 祗園寺在縣西南東林齊〉 〈永明三年建。號大秉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東廊有呂僊像在薜荔中有塔在山頂。見圖經舊編。及沈東老事。 鹿苑寺。在射村。梁大同元年處〉 〈士夏份舍宅建。寺後廢唐大暦三年沙門明誓募緣請重建。詔賜名永興寺。元和五年郷貢進士吳行周撰記有鹿苑神辟。龍宮化來之言其莊嚴〉 〈可知。又雲郡守工部尚書顏公篆華額。即真卿也。宋治平二年改今名。𨺛興元年僧元湛募緣重修佛像。侍郎葛立。方宗丞。沈詢。進士吳椿。有詩並〉 〈記刻石。 精舎禪院。在施渚陳永定中青州刺史管聚舍宅為院。見舊經。統記載管聚舍宅後。𠕂到遊覧題詩。有昔舍家山為梵宇。今來此寺覧遺〉 〈蹤之句。又白樂天寄題詩曰。俱游山水佳南州。行盡天臺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舎寺。最堪游處未曾遊。又唐中書舎人李百藥。御史大夫高智周。金〉 〈部郎中錢起。郢州刺史郎士元。各有題詩在寺。唐大中元年改為禪院。院中有井廣半畒。水甚清泚。中有靈鰻長數尺。背有金線。俗呼為鰻菩薩井〉 〈殊靈異。水旱加禱。即。見井面。 無為寺。在縣東南福增郷千金裡。晉王衍舍宅建。見舊圖經。及舊經雲。見興國寺碑。竊詳王衍在西晉時。已死於異。〉 〈虜不知何從有宅在江南。不知寺碑之言何所據。唐時土人馮倫沈演複建。移郡城興國寺廢額榜之。會昌中廢。鹹通三年又建。郷貢進士張蟾撰〉 〈記。記略雲。花開寶殿。文燦瑤階。百堵興。而門戶間。萬楹迭。而廊廡對。寺有名僧五千人。其雄偉亦可見。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黃岩禪寺。在縣西南〉 〈至孝郷唐村。唐中和三年建。錢氏時號長慶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額。見舊編。據舊圖經。有黃岩院。又有長慶院。並雲在至孝郷。長慶院雲不詳初置〉 〈歲月。後唐清泰元年重建。黃岩雲唐中和三年建。是一院而重載也。 開化院。在縣東南孝仁郷侯射。晉永嘉元年。孫德宗舍宅建。唐會昌五年廢。〉 〈錢氏重建。號菩提寺。當周廣順三年。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鳳山院在縣西南廣德郷。宋元嘉四年。遂昌縣令潘〉 〈琮舍宅建。錢氏改今額。當宋建隆元年。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棲真禪院。在縣西南延村。唐鹹通六年。姚恩拾宅建。〉 〈號孝義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覺悟教院。在松亭郷思溪村。唐鹹通十四年。金州刺史劉某舍宅建。號覺觀院。會昌中廢。宋朝咸平以來。始建大〉 〈殿法堂諸天閣改今額。據舊編雲。會昌中廢。咸通中復興。又雲治平二年改今額。按舊經雲。唐咸通十四年劉使君舍宅建。作圖經時已號覺悟。非〉 〈治平二年改明矣。國朝續志。改院為寺。淨慈院。在太元郷含山。唐幹符三年。沈從昭舍地建。〉 〈號含山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山頂有塔。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瑤山院。在璉市。唐初郡有逍遙寺廢。會昌三年請額〉 〈建此鹹通二年改今額。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禪智院在縣東南三十裡竹墩。唐鹹通十五年。沈思〉 〈立建。號大乘禪院。錢氏時沈思蘊重修當後唐同光四年。又改名廣福羅漢院。當周顯德六年也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宣妙院。在縣東九十裡。郎邪郷古愽村。唐幹符五年。進士蔣子友舍宅建。號興福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據舊經有興福院。無〉 〈宣妙院。舊編有宣妙院。無興福院。郷分年代俱同。故知宣妙。即舊名興福也。〉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尊勝院。在縣西南九十裡至孝郷銅盤村。不詳初置歲月。錢氏重建號寶壽院。當周顯德五年宋治平二年改今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妙嚴院。在縣西南九十裡至孝郷莫村。錢氏建。當晉天福八年。〉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無相院在縣西南一百里至孝郷莫干山。錢氏時建號莫幹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演教院。在縣東南三十裡荻岡。錢氏建號興福院。先當周顯德二年。宋建隆元年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上乘院在縣東四十裡福增郷靈山村。未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清靈院。當晉天福七年。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悟空院在縣東南二十裡松亭郷湖趺村。不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正福院。當唐乾祐二年。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淨業院。在縣東南二十裡松亭郷沈灣。本名沈灣禪院。不詳初建年代。錢氏時重建號普光院。當周顯德二年也。宋治年二年〉 〈改今額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青蓮院。在縣東南二十五裡松亭郷石塜。唐大順三〉 〈年建。景福三年賜額名報恩。見舊經。據舊編雲。幹甯元年賜名。宋治平二年改今額。紹興二十六年僧齊岳鼎新重建。劉一止為記。〉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興慶院。在縣東南九十裡屠村。錢氏建。舊編舊經俱不載年月。〉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金地院。在縣東南九十裡清風村。初號清風院。不詳始置年代。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廣福禪院。在縣西南九十裡中山頂上。不詳建置歲月。按舊經。有資福庵。在縣南至孝郷北。齊乾明二年重。建而為此院。舊編〉 〈及本縣圖經。卻有此資福庵。至孝郷在縣西南九十裡。即此院也。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顯親教院。在縣東南六十裡熟梅村。紹興八年。即唐〉 〈廢寺基建賜額。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圓覺禪院。在思溪宣和中土人宻州觀察使王永從。〉 〈與弟崇信軍承宣。使永錫創建。賜額為慈受和尚道場。寺有塔十一層。及有。蔵經五千四十八卷。印板作印經坊。〉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 妙因院。在青山。嘉泰中武經郎張思恭。移廢額以待雲逰。〉 〈國朝續志。改院為寺。長興縣。吳興續志舊志寺院。三十三所。已廢者。二十七所。移建者二所。其〉 〈存者四所。不復書。 廣福寺。乃天臺教院。舊志在吉祥門西北寺基。今為城壕。壬寅年僧滋茂移於城西。並紫金庵為一寺。今前殿。即舊庵之觀音〉 〈殿。 大雄寺。舊志。在廣福寺西舊基。今為城濠。洪武二年。移於在城迎熏坊吳興志在縣西北一裡。陳文帝天嘉元年為皇考始興。昭烈王太妃所〉 〈立也。本。號報德寺。周弘制寺碑。唐會昌二年廢。大中元年。縣令俞鳧奉勅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字石曼卿書。寺西偏水陸院。有疏瀹池。仰止亭東〉 〈有秋音亭。寸碧軒。岩壑齋。慧隱道虯嘗住持見郡志道僧下。 空王寺在縣西北天居村。錢氏時建。名天居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實相寺在縣〉 〈西曲水村。陳大建五年建。名曲水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慧豪慧暢住寺見郡志高僧下。 大雲寺。在縣西南四十裡方山。齊永明元年置號方山〉 〈寺。宋熙寧中有僧析竹絲織為佛至今存號竹佛。後改今名。 習善寺在縣西南百十四裡。齊永明元年置。宋祥符中增修。有釋靈采記治平二年〉 〈改為證心院。後複今名。舊編以為治平。後又改今名。按統記作于淳化時。已載集善寺。普安寺。 在縣西十六裡。陳永定二年。蔡州刺史栢顯慶所〉 〈建名陳興唐天寶四年改為唐興。錢氏又改名長興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曉覺寺。在縣西南百十九裡洞口。齊永明元年建。號齊明。唐天寶四年〉 〈改今額。〉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一 重錄總校官侍郎 臣 高拱 學 士 臣 翟 景 淳 分 校 官 洗 馬 臣 陶 大 臨 書 寫 儒 士 臣 黃 邦 琦 圈 㸃 監 生 臣 叢 仲 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