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全晉文 | 上頁 下頁
釋道安(4)


  △比丘大戒序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禪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也;戒者,斷三惡之幹將也;禪者,絕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齊藥病之妙醫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夫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莫不始戒以為基址也。何者?戒雖檢形,形乃百行舟輿也,須臾不矜不莊,則傷戒之心入矣。傷戒之心入,而後欲求不入三惡道,未所前聞也。故如來舉為三藏之首也。外國重律,每寺立持律,日月相率說戒,說戒之日,終夜達曉,諷乎切教,以相維攝,犯律必彈,如鷹隼之逐鳥雀也。大法東流,其日未遠,我之諸師,始秦受戒,又乏譯人,考校者鮮,先人所傳,相承謂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余昔在鄴,少習其事,未及檢戒,遂遇世亂,每以怏怏不盡於此。至歲在鶉火,自襄陽至關右,見外國道人曇摩侍諷《阿毗曇》,於律特善,遂令涼州沙門竺佛念寫其梵文,道賢為譯,慧常筆受,徑夏漸冬,其文乃訖。考前常行世戒,其謬多矣,或殊失旨,或粗舉意。昔從武遂法潛得一部戒,其言煩直,意常恨之。而今侍戒規矩與同,猶如合符,出門應轍也,然後乃知淡乎無味,乃真道味也。而嫌其丁甯,文多及複稱,即命慧常,令斥重去複。常乃避席謂:「大不宜爾!戒猶禮也,禮執而不誦,重先制也,慎舉止也。戒乃徑廣長舌相三達心制,八輩聖士珍之寶之,師師相付,一言乖本,有逐無赦。外國持律其事實爾。此土《尚書》,及與《河》《洛》,其文樸質,無敢措手,明只先王之法言而慎神命也,何至佛戒,聖賢所貴,而可改之以從方言乎?恐失四依不嚴之教也。與其巧便,寧守雅正。譯梵為秦,東教之士,猶惑非之,願不刊削,以從飾也。」眾鹹稱善。於是案梵文書,唯有言倒時從順耳,前出戒十三事中,起室與檀越議,三十事中至大姓家及綺紅錦繡衣及七因緣法,如斯之比,失旨多矣。將來學者,審欲求先聖雅言者,宜詳攬焉。諸出為秦言便約不煩者,皆蒲萄酒之被水者也。外國雲戒有七篇,而前出戒皆八篇。今戒七悔過,後曰屍叉罽賴尼,屍叉罽賴尼有百七事明也。如斯則七篇矣。又侍屍叉罽賴尼有百一十事,餘嫌其多。侍曰:「我持律許口受,十事一記,無長也。」尋僧純在丘慈國佛陀舌彌許得比丘尼大戒來,出之正與侍同,百有一十爾,乃知其審不多也。然則比丘戒不止二百五十,阿夷戒不止五百也。」(《釋藏》百一)

  △疑經錄序

  外國僧法學皆跪而口受,同師所受若二十轉以授後學,若有一字異者,共相推校,得便擯之,僧法無縱也。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喜事者以沙標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俱存,後稷為之嘆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恥。安敢預學次,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今列意謂非佛經者如左,以示將來學士,共知鄙倍焉。(《釋藏跡》五。)

  △注經及雜經志錄序

  夫日月麗天,眾星助耀;雨從雲降,氵彪池佐潤,由是豐澤洪沾,大明煥赫也,而猶有焦火於雲夜,抱甕于漢陰者,時有所不足也。佛之著教,真人發起,大行於外國,有自來矣。延及此土,當漢之末世,晉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質從異,譯梵為晉,出非一人。或善梵而質晉,或善晉而未備梵,眾經浩然,難以折中。竊不自量,敢預僧數。既荷佐化之名,何得素餐終日乎?輒以灑埽之餘暇,注眾經如左,非敢自必必值聖心,庶望考文時有合義,願將來善知識不咎其默守,冀抱甕ㄡ火,讜有微益。

  《光贊折中解》一卷,《光贊鈔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別盡漏,而不證八地也。源流浩汗,厥義幽邃,非彼草次可見宗廟之義也,安為《折疑准》一卷,《折疑略》一卷,起《盡解》一卷。

  《道行品》者,般若鈔也。佛去世後,外國高明者撰也。辭句質複,首尾互隱,為《集異注》一卷。

  《大小十二門》者,禪思之奧府也。為各作注,大作注十二門卷,《小十二門》一卷。

  了本生死者,四諦四信之玄藪也。為《注》一卷。

  《密跡金剛經》、《持心梵天經》,此二經者,護公所出也。多有隱義,為作《甄解》一卷。

  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者,大乘之妙目也。為《解》一卷。

  《人本欲生經》者,九止八脫之妙要也。為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藥也。為《解》一卷。

  陰持入者,世高所出殘經也。淵流美妙,至道直徑也。為《注》二卷。

  《大道地》者,修行鈔也,外國所鈔。為《注》一卷。

  眾經眾行,或有未曾共知者,安集之為《十法句義》一卷,連雜解共卷。

  義指者,外國沙門於此土所傳義也。雲諸部訓異,欲廣來學視聽也,增之為《注》一卷。

  九十八結者,《阿毗曇》之要義。為《解》一卷,連約通解共卷。

  又為《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諸天,混然淆雜,安為錄一卷。

  此土眾經,出不一時,自孝靈光和已來,迄今晉甯康二年,近二百載,值殘出殘,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難卒綜理,為之《錄》一卷。

  《答沙汰難》二卷,《答法將難》一卷,《西域志》一卷。(《釋藏跡》五。)

  △襄陽金像銘

  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月朔日次,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一軀。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法苑珠林》二十一,《續高僧傳》三十九。案:道安卒於太元十年,其在襄陽,當在太元未改元之前,此銘誤,或別一道安也。後周亦有釋道安,住中興寺,建德三年,普滅佛道,削跡遁去,上距太元十九年,凡一百八十餘年,則又非其人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